陳婷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并發,黨中央提出了“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托底的對象為社會脆弱群體,但普通的僵硬的發補貼式遠遠無法應對特殊時期的各種社會問題。社會政策要在“托底”的同時注重社會治理上的創新,要從基礎民生、資源再分配、社會矛盾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其社會治理作用。而社會工作能夠在政策的制定、實施、評估等環節中兼顧政策實施者與接受者,利用專業知識與技巧協助政策的完善與提升,將政策的托底與長期發展的目標相結合并最終助力經濟發展與社會的轉型。
關鍵字:社會政策;托底;社會工作;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
1 社會政策托底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進入了“新常態”,這種“新常態” 一方面是指經濟的增速放緩,另一方面也是經濟結構上的的全面優化,這種新常態等同于將經濟與社會中暗含的風險轉化為我們需要去直面的挑戰。而這種轉變帶來的人民對于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等方面的福利性需求提升的矛盾使得“新常態”下的社會政策也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
所謂“托底”即通過政策法規向底層傾斜來達到縮小差距的目的。社會政策的領域包含社會保障和社會保護系統、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治理政策等方面,其意義在于有效保障公民權益、改善生活質量、提升人力資本與創新能力等。另一方面,經濟現象與社會現象是相互關聯的,增速放緩必然會衍生出復雜的社會問題的,因此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們必須有相配套的社會政策并通過強化其托底功能來應對可能或者已經出現的問題。
2 社會政策托底與社會工作
“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一主張與社會工作的價值追求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首先社會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普通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要想提升全民生活質量,就應首先將目標對準弱勢群體,有的放矢,保障其最基本需求,這其實就是托底。同樣的,雖然自社會工作產生之日開始其服務對象便在不斷地擴大,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是不斷轉向積極的社會工作,預防問題并提高每一個體的能力,直至其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結合我國目前具體國情,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依然且將長期是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其次,在我國當前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社會分化較為嚴重的背景下,我們需要社會政策來進行社會資源的再分配。而社會工作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資源鏈接者,在工作過程中我們通過不斷完善的資源共享網絡來進行資源鏈接,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資源或資源獲取渠道。因此,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所表現出的保障性與再分配性我們都能夠在社會工作中看到。
再次,結構調整經濟下行所帶了的從來都不僅僅只有經濟后果,還有由此衍生出的社會問題。例如那些因年齡較大、無法轉入高新技術產業而下崗的工人面臨的通常不僅僅是經濟收入降低的問題,通常還有隨之而來的家庭關系、社會心理、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問題。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首先就需要以系統的、積極的視角與思維來看待設計和解決社會問題。最后,社會政策要發揮其托底作用,不能依靠單純的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的方式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除去收入與資源的再分配,我們也應該注重個人能力的建設,擴大其支持網絡,提升社會資本。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其實不止于僅僅“托底”,而要力爭在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從發展的視角出發為我們的經濟結構轉型、和諧社會建設做出貢獻。這其實就是社會政策托底的積極性:摒棄單純完成政績式的社會救助,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僅要從個人能力、社會資源等多維的角度出發,也要在社會政策具體的設計、實施階段體現出系統、整合、向上的特點,不僅托底,還要助力產業升級、社會轉型,既服務于當前“扶困”的目的,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長期目的。
3 社會政策托底中的社會工作的作用
社會政策托底要體現其積極性,就要在政策設計實施等各個環節都應體現出其系統性與整合性。
社會政策制定環節中的社會參與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策是否反應了民眾的意愿,要想政策具有針對性就需要利益相關方尤其是服務對象群體參與到政策制定環節中來。這樣匯集并吸收了各方真實需求及意見而制定出的有較強社會治理色彩的政策才能達到有效的托底效果。社會工作者在其工作過程中可以作為一個倡導者的角色,利用職業優勢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加以特別關注,經由自己的觀察與了解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并通過對服務對象社會參與意識的提升來擴大政策制定中的社會參與。簡單來說,社工一方面作為活躍在一線的基層工作者,能夠掌握到特殊困難群體乃至民眾的普遍需求,而這些需求或許恰好正是我們社會政策實現托底需要重視的問題。另一方面社工對于民眾個體能力的提升能夠促使其主動參與到政策制定過程中,而這無疑又比被動參與更利于政策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政策的實施過程是評估其是否有效的重要環節。政策實施不僅關系到政策的成敗,也反映了政府各職能部門是否有效配合,政府與政策對象是否進行有效互動與配合。社會工作者作為政策的具體實施者之一,可以運用專業知識從政策實施者、服務接收方等不同的角度與立場來協助政策的細化與落實。
在社會政策的評估環節中社會工作也可以發揮自身的作用。王思斌老師指出,社會政策的治理功能可以包括社會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社會治理和社會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社會治理,同樣對于社會政策功能的評估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政策實施過程中各政府職能部門間是否有效配合的評估,二則是之于具體實施效果的指標性評估。積極地、具有創新性的社會政策需要強調的不只是最后的結果,還有過程中各部門的配合問題、政府是否與服務對象進行了有效的積極的互動。而社工在反映民意、人性化服務等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能夠協助評估政服務對象是否滿意政策實施、政府部門是否有效配合等問題。
最后,在當今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社會政策的實施不再只是關注其最終成效,而是把重點越來越多地放在政策對象如何看待政策給其帶來的福利,事實上這也是評價一項社會政策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這種重視個體對于政策的反應與感受與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工作方法十分相近,社工能夠在提升與評估政策對象的獲得感等方面利用專業知識提供自身的協助。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政策從提出到設計、實施、評估是一個不斷細化的過程,我們需要具體的實施者將其從設想轉變為現實,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可以發揮其無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價值理念、工作方法對于社會政策積極托底作用的實現有這促進作用。社工強調工作者從服務對象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強調服務對象參與、共同協商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個體的能力,幫助其提升社會資本進而促進社會政策達到良好的實施效果,并同時有利于社會治理與構建和諧社會。社會政策是我們當代國家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政策托底強調其對于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基本生活問題的職能,但在強調社會治理創新的當今社會,我們幫助“脫困”的同時也要從政策實施者、服務接受者、各方有效互動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政策的有效性,這才是積極地有效的“托底”。而在這其中社會工作能夠很好的參與到政策整個制定實施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關信平,論當前我國社會政策托底的主要任務和實踐方略[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3:50-55.
[2]王思斌.社會政策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選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3-23.
[3]葛延風.關于社會政策的幾點思考[J].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6:34-35.
[4]人民日報評論員.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人民日報,2014.8.7.
[5]習近平.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每日新華電訊,2013.4.26.
[6]楊偉民.社會政策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45、158-160.
[7]王思斌.社會政策時代與政府社會政策能力建設.中國社會科學,2004.
作者簡介
陳 婷,四川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2016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