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琦
摘 要:本文根據航空服務專業的學生特點,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了《民用航空人員管理法律制度》這章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以求達到課堂活躍生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信息化教學;航空政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0.199
1 引言
現如今是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以各種形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學校教育作為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傳遞科學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主要場所和途徑之一,其知識的獲取途徑、學習資源的類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方式等方面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最近幾年,移動通訊技術和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社會節奏加快,個性化學習需求旺盛,教育資源也逐漸開放、共享和多元化。
本文立足于《航空政策》這門課程的改革,結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設計了《民用航空人員管理法律制度》這章節內容。本信息化教學設計通過多媒體技術及交互式白板呈現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教學資源,改變了以口頭授課及文字符號為主要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能夠更高效的接受、學習知識。
2 設計思路
本人將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這四個方面闡述。
2.1 教學分析
(1)課程分析。《航空政策》是根據我國最近幾年來民航業發展的特點和國家最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形成的一門航空服務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民航知識覆蓋面大、前瞻性強等特點,不僅是航空服務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空乘航空服務專業的主干課程。在航空服務專業二年級時,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
(2)內容分析。所使用的教材是2007年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航法律法規與實務》。作者是崔祥建,吳菁,成宏峰。我設計的這章節內容是《民用航空人員管理法律制度》,所需課時為2課時。
(3)教學目標。1)知識教育目標:①了解民航人員的含義.地位和法律責任。②熟悉民航人員培訓與資格管理制度。 2)能力教育目標:引導學生用法律規范自身行為,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和人文素養,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將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3)思想教育目標:培養和強化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根據以上對于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把本單元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航空人員的管理制度。
(5)學生情況分析。1)學生基礎:①二年級學生;②高考分數不高,文化底子薄弱。2)學生特點如下。學生優點:①高中畢業,有一定文化基礎。②比較懂事聽話,部分同學認真好學。學生不足:①以學習為主的好習慣沒有養成;②對自己的將來沒有客觀的規劃、明確的目標;③學習能力弱,缺乏對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渴求知識的欲望不強。
3 教學設計
3.1 教學手段和資源
在學習這章節的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教學手段和資源主要有云班課、微課、圖片、大學城空間、互聯網和視頻。
3.2 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2)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三個階段。1)課前準備:教師在云班課提供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根據任務單,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學習教師所提供的民用航空人員的微課視頻,通過互聯網查閱資料進行補充學習,并且完成相關練習。在課中,學生將對他們課前學習的內容進行分享交流,解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2)課堂實施:在課堂實施這個環節中,案例導入時間為5分鐘,分析導入案例,引入新課內容20分鐘,討論分析情景25分鐘,自學導學相結合時間為35分鐘,最后的總結評價5分鐘。
實施一:案例導入。陳述案例。實施二:分析引入案例。由案例引入,讓學生找出相關工作人員,從而引出所學內容,什么是航空人員?其包括哪些具體人員?再進一步分析航空人員的地位以及責任。實施三:討論分析。啟發誘導,認識建章守規的必要性。列舉一些民航事故案例,讓學生討論分析事故原因,進一步明確航空人員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對其的資格及其管理,建立嚴格管理制度勢在必行,再進一步引出問題怎么管理?學生帶著這個思考進入下一個重點問題的學習。實施四:自學導學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讓學生自己看書學習航空人員的管理制度,然后教師提問總結歸納這三類制度:資格執照管理.工作時限管理.,體檢制度.重點介紹 拓展地勤人員的一些制度,比如業務執照考取的必要性,安檢人員的資格取得等,因為我們學生將來大部分都是從事地勤工作,所以授課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實施五:總結評價。師生共同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梳理小結,完成知識學習的全程。
3)課后提升:①鼓勵學生做好課后復習。②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其上傳至大學城空間,老師批改指出不足。③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在大學城空間上提問,教師及時給予回答。
4 教學反思
4.1 信息化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
(1)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生的參與狀態。(2)學生的交流狀態:交流是是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具體的體現,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才能和同學、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3)學生的達成狀態: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同時,關注學生在獲得知識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
4.2 信息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可以有效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2)使教學豐富多彩,使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3)可以通過其新穎的方法方式和手段強調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4)使教學獲得高效率,師生從教學成就中體會到價值和樂趣。(5)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近一主動提出步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4.3 多元化評價機制
(1)建立老師評價考核機制。(2)建立小組合作互評考核評價機制。(3)建立學生自評考核評價機制。
總的來說,應該讓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教師做正確的引導;采用信息化手段最大化吸引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