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孫曉陽,劉姝汗
(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基于聯盟的甩掛運輸組織模式探析
陳 寧,孫曉陽,劉姝汗
(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針對我國甩掛運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性的提出建立掛車循環共用系統,在實際調研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采用租賃的方式來實現掛車的循環共用,并對系統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隨后對甩掛循環共用系統業務價值鏈及流程進行系統梳理,利用UML統一建模語言進行了系統的頂層用例圖設計。該系統的建設對于促進甩掛運輸現代化發展,提高甩掛運輸車輛利用率以及經濟效益有重要意義。
甩掛運輸聯盟;甩掛運輸;組織模式;公共信息平臺
甩掛運輸是集汽車運輸與甩掛作業技術于一體的先進的貨物運輸組織方式,近年來我國各部門十分重視甩掛運輸的發展。在2009年12月31日,《關于促進甩掛運輸發展的通知》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決議下聯合發布,自此,在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甩掛運輸這一先進的運輸組織方式從首批甩掛運輸試點工程開始,逐步在全國推廣。
目前我國甩掛運輸的發展還比較滯后,具體體現在牽引車與掛車的總數量較少且比例較低,仍以個體企業的單體貨車為主進行道路貨物運輸,與現代交通發展過程中節能減排和發展現代物流、低碳交通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甩掛運輸的發展局限于企業獨立擁有甩掛運輸車輛,在有限的幾個經營網點范圍內進行運輸作業,因企業經營能力、覆蓋網點有限,掛車流轉到下游無法繼續進行運輸作業,業務難以施展,空置掛車回收存在問題,資產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甩掛運輸車輛屬于高價值的重資產,經營淡季車輛閑置率較高,加大了企業的成本與經營的風險性[1]。
甩掛運輸循環共用系統是通過線上信息系統與線下服務站結合的方式實現第三方的掛車在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企業之間充分周轉,企業本身無需持有掛車,真正實現甩掛車輛資產的開放式循環共用,提高掛車與牽引車的利用率。建立基于甩掛聯盟的循環共用模式,縮小了共用系統的覆蓋范圍,且甩掛聯盟內部已形成相關的成員規則、規范,利于系統的實現與實際運營。聯盟范圍內實現甩掛資產的循環共用可以作為示范性試點工程,其運營的成功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
甩掛運輸的實現最基礎的保障是車輛技術條件。車輛技術條件體現在牽引車、掛車比例和牽引車、掛車匹配參數兩個方面。一方面,交通運輸部目前推薦的幾批車型的技術標準均符合甩掛運輸的要求;另一方面,貨物運輸與甩掛運輸的發展使一些老舊甩掛車輛逐漸被淘汰,甩掛運輸車輛生產廠商越來越注重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高,甩掛車輛的技術條件將漸漸不再是甩掛運輸發展過程中的障礙問題。通過到宜賓欣聯物流公司實地調研了解到,目前甩掛聯盟購置的甩掛運輸車輛均為生產廠家按國家統一標準生產的,所以在甩掛聯盟內部可以實現甩掛運輸牽引車與掛車之間的自由匹配。同時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已經普遍使用信息采集技術,已成為物流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技術支撐。
近年來,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出臺了多項支持與促進甩掛運輸發展的政策,具體政策主要包括:減少掛車的車檢次數;取消掛車投保交強險;取消重復收取通行費;完善掛車證件管理。上述四條政策的發布為掛車循環共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掛車循環共用系統通過甩掛運輸車輛租賃能夠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困境。當前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資金短缺,借助甩掛運輸裝備租賃,可以讓承租企業不必投入車輛購置資金的條件下,通過支付較低的租金就可以獲得車輛使用權進行車輛運輸作業,使企業能夠正常運營。承租企業在甩掛運輸裝備上的資金投入將大大降低,為承租企業將有限的資金投向市場開發和客戶維護方面提供了條件[2]。
可以提高甩掛運輸效率。一般而言,甩掛運輸的運作效率與利用效率越高,就表明牽引車和半掛車的比例越高。目前半掛車和牽引車比例是1.12:1,基本還是采用單體貨車運輸的形式。為充分提高甩掛運輸效率,就需要企業投入牽引車數量幾倍的掛車資產,對于資金能力有限的企業來說是不現實的。掛車循環共用系統可將社會上的掛車資源進行整合,充分利用掛車資產進行出租,有效地提高企業運作中半掛車與牽引車比例,使得牽引車利用率提高,進而提高甩掛運輸效率。
促進貨物運輸網絡的構建與擴大,提高甩掛車輛的周轉效率,降低車輛空駛率。甩掛運輸是面上作業,甩掛運輸運作網絡覆蓋的區域面積越大,整體的運作效率就會越高[3]。掛車循環共用系統的線下有遍布全國的服務站,可實現異地還車,可避免因企業網點有限或者掛車資源不足進行效益低下的運輸,實現甩掛運輸經濟距離的延長。共用平臺的租賃需求可遍布若干經濟區域,實現掛車的網絡化經營,可帶動企業運輸網絡的構建、異地設置經營網點的增加。而在甩掛運輸網點場站體系中,多數網點場站擁有服務內容齊全的停車功能區。可在將來考慮將甩掛運輸車輛租賃業務開展和甩掛運輸網點的場站體系構筑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
在甩掛運輸循環共用系統中,通過各種科學的調度組織辦法,可明顯提高甩掛運輸車輛的使用率,并緩解各類企業在資金使用和運力擴張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從行業層次上控制貨運車輛數量的急速增加態勢,間接緩解部分繁忙交通線路上的交通流量壓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車輛利用率,節能減排的社會效應明顯。
系統價值鏈圖如圖1所示。
掛車循環共用系統的主要價值活動包括營銷管理、儲備管理、車況管理、運輸監控、回收管理、理賠管理、結算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等部分。營銷管理主要包括平臺前期與客戶的溝通,制定提高企業投入掛車與租賃掛車積極性營銷計劃的制定、執行與跟蹤等。儲備管理主要包括對掛車在服務站儲位管理、儲量管理。車況管理包括對所有投入平臺進行運營的掛車的車況檢測、車輛維修等。運輸監控可以對所有掛車實行實時的運輸跟蹤、線路分析等。回收管理主要包括對掛車出場管理、入場管理以及回收單管理等功能。理賠管理實現對客戶各類投訴的統一處理。結算管理對各類檢測、維修、租賃等業務活動中涉及的票據進行統一結算處理。客戶關系管理提供對平臺客戶的信息維護、客戶評價等業務,培養長期忠誠的客戶群體[4]。

圖1 系統價值鏈圖
掛車循環共用系統輔助價值活動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經營決策、行政管理、法律管理等部分。戰略管理是平臺決策層依據國家政策、行業發展情況以及運營實際情況制定、調整和執行企業發展戰略以及中長期規劃等。人力資源管理包括各個工作崗位上工作人員的招聘、培訓、績效考評和薪酬管理等各種活動,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員工的業務技能、工作動力,影響著企業的競爭與發展優勢。信息管理包括對掛車信息的監管、處理與發布,還有對虛假信息的投訴與監管管理。經營決策主要包括對平臺的生產經營情況的了解,對平臺經營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為領導提供決策支持。行政管理主要負責公文管理、接待管理、文檔管理等行政辦公支撐活動。法律管理為平臺提供相應的法律意見、咨詢等服務,監督平臺的經營活動,防范法律風險。
本文從掛車共用系統各個參與主體的功能需求出發,進行掛車租賃的業務流程分析。
甩掛共用系統的總體流程圖如圖2所示,該流程涉及注冊、掛車獲取、租賃、運輸跟蹤、回收、理賠和結算七個階段。
用戶注冊:出租企業注冊,有掛車資產并有意向進行出租的企業可以在物流共用信息平臺上進行注冊。
承租企業注冊,有甩掛運輸需求的企業進行掛車租賃也要先注冊。
用戶審核:在用戶注冊時,平臺需要審核掛車租賃企業和承租企業的資質及信息的真實性。
用戶登錄:出租企業、承租企業登錄時,需要登錄名和密碼來登錄帳號,執行相關操作。
出租企業提出掛車投入申請:通過平臺審核注冊成功的出租企業可向平臺提出掛車投入申請,申請需提交掛車使用相關信息。
平臺審核申請:平臺在出租企業提出申請后要對出租企業的申請進行審核,對出租企業進行資質認證、手續檢查和技術鑒定。
車況檢測:在平臺下達指令后,服務站根據平臺所提供的信息對出租企業的掛車車況進行技術性能檢測、安全性能檢測以及車輛配件的檢測等其他相關綜合技術檢查等。
資產評估:對車況檢測合格的掛車進行資產評估,可為掛車使用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需要理賠時提供依據。價格標準可采用重置成本標準,評價方法采用成本法。
發布車輛信息:在通過出租企業的掛車投入申請并對掛車資產進行資產評估后,有關掛車車輛的詳細信息便被錄入系統。平臺可將掛車信息進行對外發布。
租賃下單:已在平臺注冊且有甩掛運輸需求的承租企業根據對掛車的車型、地域、技術標準等需求情況,通過平臺尋找相應的掛車供給。找到后便可直接下單,產生相應的租賃訂單。
取車:掛車承租方下單后即憑借租賃定單和相應出場單到掛車所在的服務站取車。平臺從承租方取走掛車的當天起計算租賃費用。
在車輛運輸過程中利用衛星定位系統獲得車輛位置信息,將車輛信息與車輛的基礎信息進行有效結合,通過GPRS等多種形式完成數據的傳輸,保持數據鏈路的通暢,不間斷獲得車輛、貨物的信息,達到車輛在途動態監管的目的。可對掛車資產進行有效的監控,保證資產的安全性。
車輛回收申請:承租企業使用掛車完畢,若沒有繼續使用掛車的需求,可向平臺提出掛車回收的申請,平臺接收到申請后便向線下服務站發出通知進行掛車回收的接收作業。

圖2 系統總體流程圖
車況檢測驗收:由平臺指定的服務站對承租商歸還的掛車進行車況的檢測,檢測的內容包括技術性能檢測、安全性能檢測以及車輛配件的檢測。
車輛檢測結果經出租方和承租方雙方認可后,達成理賠協議并進行后續的維修作業。平臺可向出租方提供維修的費用標準。
在掛車共用流程中,結算一般采用按單結算或定期結算的方式。承租企業運輸結束,平臺將回收單錄入之后,由平臺根據各用戶間簽訂的租賃協議檢測單、維修單、計費單等單據進行費用結算。
平臺各用戶再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或者銀行進行款項的支付與收款。

圖3 頂層用例圖
根據用例圖,可以清楚的知道系統具有的功能,以及每個功能的參與者、執行者是誰,參與者不局限于人,也可以是外部的系統[5]。對于甩掛運輸循環共用信息平臺,系統的參與者有:平臺管理人員、出租企業、承租企業、服務站和銀行等。掛車循環共用系統主要包括客戶管理、信息管理、掛車投入管理、出租管理、儲備管理、車況管理、地理信息管理、回收管理、理賠管理和結算管理等功能子系統,如圖3所示。
在掛車循環共用系統里,每一個子系統所提供的用例:(1)客戶管理子系統:包括注冊管理用例、登錄管理用例、賬戶管理用例。(2)信息管理子系統:包括信息處理用例、信息監管用例、信息發布用例、虛假信息投訴與監管用例。(3)掛車投入管理子系統:包括掛車申請管理用例、車況檢測用例、資產評估用例。(4)出租管理子系統:包括預付款管理用例、訂單管理用例、訂單執行管理用例。(5)儲備管理子系統:包括儲量管理用例、儲位管理用例。(6)車況管理子系統:包括車況檢測用例、車輛維修用例。(7)地理信息管理子系統:包括信息采集管理用例、在途跟蹤管理用例。(8)回收管理子系統:包括回收單管理用例、出場管理用例、入場管理用例、車況檢測用例。(9)理賠管理子系統:包括理賠協議用例、事故處理用例。(10)結算管理子系統:包括按單結算用例、定期結算用例、統計報表用例、財務結算用例。
本文創新性的提出我國應建立甩掛車輛循環共用系統,實現甩掛車輛在全國范圍內的開放式流轉,對于實現甩掛運輸經濟距離的延長,避免因企業網點有限或者掛車資源不足造成的效益低下的運輸有重要意義。而且掛車在全國范圍內的流轉可減少資產的閑置時間,提高掛車與牽引車利用率。同時車輛資產的使用方和車輛資產的提供方企業都可以通過平臺達成合作。另外,該系統還可以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相結合的多式聯運的發展。基于聯盟的甩掛運輸循環共用模式可以作為示范性試點工程,其運營的成功有利于系統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對推動我國甩掛運輸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1]范林強.汽車甩掛運輸組織模式選擇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2]高洪濤,李紅啟.道路甩掛運輸組織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李紅啟,高洪濤.甩掛運輸操作技術與方法[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2.
[4]趙靈章.淺談價值鏈管理中的協同效應[J].經濟與管理,2004,18(4):32-34.
[5]張龍祥.UML與系統分析設計(第二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Discussion on Alliance-based Drop-and-pull Transport Organization Mode
Chen Ning,Sun Xiaoyang,Liu Shuhan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Logistic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In 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op-and-pull transport means in China,we proposed innovatively to build the trailer cycling and sharing system;then based 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we determined to achieve the cycling and sharing of the trailers by way of lease and analyzed its feasibility;and next,we went over systematically the value chain and process of the cycling and sharing system and designed its top level use case diagram using UML.
drop-and-pull transport alliance;drop-and-pull transport;organization mode;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F542;U492.3
A
1005-152X(2017)09-0006-06
10.3969/j.issn.1005-152X.2017.09.002
2017-06-18
2016年度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研究開發計劃重大課題“鐵路信息化服務應用技術研究—95306網站建設總體方案及系統優化技術研究”(2016X004-F);2016年西南交通大學科研課題“多式聯運監管中心信息系統方案”(2016H01217);2014年度鐵道部信息技術中心重大課題“鐵路貨運營銷輔助決策系統總體方案及關鍵技術研究”(2014X010)
陳寧(1970-),男,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信息化;孫曉陽(1993-),女,西南交通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劉姝汗(1994-),女,西南交通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