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兆軍
所謂慎微,是指注重小事,于細微處自省自律。古今凡有作為者,無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資治通鑒》有云:“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漢代學者劉安在《淮南子·人間訓》說:“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唐德宗時,陸贄官居宰相,他為官清廉,從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連德宗皇帝都覺得他太“不近人情”,勸道:“愛卿太過清廉了,像馬鞭靴子這樣的小禮物收也無妨。”陸贄則回答說:“賄道一開,輾轉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
在陸贄看來,“鞭靴之貪”的念頭不能有。倘若受賄的口子一開,便如決堤之水,一發不可收拾。他清楚要遏制貪腐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關口前移,把欲望扼殺在萌芽狀態。陸贄這種慎微的律己態度,讓后人肅然起敬。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貪腐分子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他們的墮落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從最初的吃一點、拿一點、貪一點開始,慢慢胃口越來越大,“成長”為巨貪。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武紅軍下臺前,居然這樣說:“不就是吃點喝點嗎!”成了政治上不折不扣的“糊涂人”。正所謂“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明代哲學家王延相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他乘轎進城,途中遇到下雨,一個轎夫那天恰巧穿了雙新鞋,開始轎夫還非常小心,總是躲著泥水走,生怕弄臟了鞋子。進城后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進了泥水坑,之后便“不復顧惜”了。由此王延相感嘆:“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突破了“第一道防線”,縱容了自己,一旦形成習慣,漸漸就會綠燈大開,熟視無睹,漠然置之,也就“不復顧惜”了。倘若面對“第一次”,意志堅定,不存僥幸之心,自警自醒,就能守住底線,拒污濁于千里之外,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終。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偷針者和一個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針者感到委屈,發牢騷說:“我只偷了一根針,為什么和盜牛賊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盜牛者對他說:“別說了,我走到這一步也是從偷針開始的。”
慎微,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從小處用心,對大處負責。《韓非子》曰:“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沒有了“慎微”,人生就打開了貪腐的缺口。總之一句話,小處不可隨便,“小節”不保,大節難守。做人、做官都要時刻明白“小者大之源”的道理,慎小事,拘小節,防微杜漸,自重自愛,一身正氣。
(編輯 欣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