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摘 要】物流金融是物流服務和金融服務的創新結合,是為了解決企業面臨的資金缺口問題,提高企業效益而出現的新興領域。經過實踐的證明,物流金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為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證。文章主要是對比分析國內外的物流金融的發展狀況,分析我國物流金融的四大模式。
【關鍵詞】物流金融;多方共贏;四大模式
一、前言
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相互集成的創新綜合服務[1]。企業資金缺口問題是物流金融服務的驅動因素。企業的資金缺口問題會導致企業發展受阻,為了提高企業及整個供應鏈上的經營效益,金融業和物流業結合產生物流金融。物流金融發展的必然性是“多方共贏”。首先,物流金融可以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問題提供支持,解決供應鏈上的資金薄弱環節。其次,物流金融可以為融資主體提供豐厚的利潤并且可通過企業評估和擔保等手段降低貸款風險。“多方共贏”的優點使物流業和金融業結合的物流金融這一新興領域快速發展。
我國物流金融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具有一定差距。但是隨著五六金融模式不斷創新,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物流金融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
二、國內外物流金融對比
(一)制度環境
在制度環境方面,西方1952年出臺的《統一商法典》就比較明晰地確定了物流金融中擔保物權問題,保證了物流金融業務中的債券關系。而我國目前只要《合同法》和《擔保法》可以判斷業務糾紛的法律屬性,物權登記制度混亂低效,對于債權人來說造成損失的風險較大。
(二)行業環境
在行業環境上,20世紀初就出現了倉單質押融資類型的物流金融服務。倉單系統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的農業領域,用于發貨人融資。西方國家大多是金融機構推動物流金融服務。近幾十年,西方國家開始允許混合經營,鼓勵金融創新,從事物流金融的機構數量越來越多,模式也變得多樣。比如從事物流金融的機構有法國巴黎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UPS金融公司等等。
(三)業務基本要素
西方的混合經營制度是使得可以開展物流金融服務的。一類是物流企業兼并銀行或者在銀行成立專門的金融業務部門處理;另一類是銀行、保險公司或者其他信貸企業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對借款的中小企業進行評估和管理。這樣就可以擴寬中小型企業貸款的渠道,業務更加暢通。在我國,受銀行和相關國家政策制度的影響,物流金融服務中提供資金的主題主要是商業銀行。一類是商業銀行通過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對借款公司進行評估和管理控制;另一類是銀行授權于物流企業,物流企業按照約定的規定開展物流金融服務。
三、我國物流金融模式分析
(一)債務債權的關系模式
債務債券的關系模式主要是缺乏資金的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解決資金瓶頸問題,以實現最優的運營,提高企業的效益,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經營效益。在這種模式下,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之間建立的不是短期小額松散的借貸關系,而是強者建立的長期大額穩定的借貸關系。
(二)股權關系模式
股權關系模式主要分為單向持股模式和雙向持股模式。商業銀行、生產單位或者物流企業單方面持有對方股權為單向持股模式。商業銀行、生產單位和物流企業互相持有對方股權為雙向持股模式。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金融機構、生產單位以及物流企業之間的外在債權關系逐步發展成內在的股權融合。這種模式使得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更加容易,從而提高了物流金融服務效率。
(三)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實力較強的物流公司通過專業的服務,將供應鏈上的物流、資金流、商流、信息流進行有機結合,為企業提供全程的金融服務。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可以有效保證生產企業和經銷商資金的運轉,確保物流企業業務的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優化供應鏈的效果。
(四)人事滲透模式
人事滲透模式是指商業銀行和物流企業之間互相指派人員,參與對方的經營業務。這種模式主要適合經營效益比較穩定、信貸資金占比重的大企業,信用等級較高的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雙向股權合作,以雙方的股權代表為紐帶,將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機結合。
四、總結
經過近幾年的迅速發展,我國物流金融業務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物流金融的模式也不斷創新。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模式主要有:債務債權模式、股權關系模式、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人事滲透模式四大模式。目前我國物流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國際現狀相差較大。在未來,物流金融這一新興領域還會在廣度和深度上有著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張文清. 商業銀行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D].南京農業大學,2012.
[2]張穎. 當前我國城市物流金融的發展機制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11,(11):120-125. [2017-08-14].
[3]周玉華.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引入物流金融初探—理論與應用分析[D].暨南大學,2011.
[4]趙臨風. 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芻議[J]. 特區經濟,2010,(10):281-283. [2017-08-14].
[5]陳衛華,陳美娟. 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及風險防范[J]. 特區經濟,2010,(10):299-300. [2017-08-14].
[6]謝圣濤. 國外物流金融研究綜述[J]. 物流科技,2010,33(04):63-66. [2017-08-14].
[7]董秋月. 物流業與金融業發展物流金融業務比較分析[J]. 物流技術,2009,28(07):69-72. [2017-08-14].
[8]劉曉春,彭志忠. 物流與金融協同發展應用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09,23(04):23-25. [2017-08-14].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09.04.003
[9]汪華. 物流金融服務創新研究[D].復旦大學,2008.
[10]李毅學,徐渝,馮耕中. 國內外物流金融業務比較分析及案例研究[J]. 管理評論,2007,(10):55-62+64. [2017-08-14]. DOI:10.14120/j.cnki.cn11-5057/f.2007.10.004
[11]謝圣濤,湯銀英. 物流金融問題研究與進展[J]. 生產力研究,2007,(18):149-150. [2017-0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