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呂秀英
【摘 要】從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現狀入手,結合冷鏈物流業高風險的特征,對冷鏈物流風險因素進行辨識,此研究可為冷鏈物流企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冷鏈物流;風險因素;識別
一、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我國的現代物流是從傳統的運輸、倉儲業發展而來,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和市場日益細分,冷鏈物流正是一種專業化的物流方向。冷鏈物流涉及門到門、端到端的整個供應鏈的運作與管理。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二、冷鏈物流風險因素
風險識別是指對企業發展全過程及行業中存在風險進行辨識。包括識別風險的類型,影響因素和事故機制。冷鏈物流風險因素是指影響與冷鏈物流企業經營活動相關的風險因素,是與冷鏈物流企業運營及財務有關的風險因素。主要風險因素具體如下:
1、戰略實施風險。外部環境或條件發生變化,導致發展戰略不合理;企業的資源重組而導致戰略無法落實;發展戰略缺乏系統資源的支持;未根據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發展戰略未能進行落實;未與年度計劃、預算、績效考核等有效結合。可能導致:戰略規劃的可執行度不足;發展戰略未能得到有效實施;戰略目標無法實現。
2、決策風險。外部信息失真;對決策信息來源了解掌握的不充分;對未來市場環境預測的不科學、不準確;企業決策機制、決策程序不健全,或不適應業務發展變化的要求。可能導致:公司決策效率低下;決策出現重大失誤;經濟收益受損。
3、資源配置風險。資源重組而導致優勢資源的喪失;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已有資源無法滿足所需;已有資源與市場或公司需求的資源不匹配;未能對市場條件的變化進行跟蹤和分析;未能根據市場需求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可能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失去市場機會;失去主要盈利資源,無法持續經營。
4、資產管理風險。市場同類固定資產重置價格變動幅度較大;資產設備更新時市場無替代產品;公司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公司資產購置、調撥、處置等審批程序執行不嚴格。未有效的對資產進行日常維護管理;未定期對資產進行盤點。可能導致:公司資產使用率低下;資產損失、資產賬實不符。
5、內部控制風險。市場環境的變化;國家監管部門政策變化;內部控制體系規劃不合理;內部控制建設不科學;內部控制執行不到位;未結合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進行內部控調整;內部控制監控、考核機制不完善。可能導致:內控制度的執行效果下降;內控執行無法連續和得到保障,企業經營風險增加;企業管理缺乏有效依據;效率低下或經營失誤。
6、員工素質風險。人才市場上公司所需專業人才匱乏;誠信道德的企業文化建設不力;對員工思想道德的教育投入不足;員工職業素質的培訓工作投入不足;招聘工作中對員工道德素質的審查把關不嚴;組織結構和崗位的調整頻繁;關鍵崗位與人才的流失;員工培訓、考核、獎懲、升職等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可能導致:人才流失;員工能力無法滿足崗位要求;營私舞弊、欺詐行為發生,造成公司企業文化、聲譽受損;公司的客戶流失;公司經營發展受阻。
7、工程項目風險。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監管要求發生變化;市場環境變化;委托、外協單位未嚴格履行工程項目合同條款;工程項目管理制度不健全,前期論證不充分;決策程序不合規;工程項目管理制度執行的不到位,職責分工不明確;對施工方、監理方等監管不力。項目驗收不及時、不合規;工程項目資金預算編制不合理,工程期支付未經過有效審批。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素質、專業技能的缺乏。可能導致:工程項目出現質量問題;不能按期竣工和投入運營;工程項目的成本失控,公司投資受損;投資發展戰略無法實現。
8、業務風險。競爭對手惡意競爭;市場需求疲軟。管理制度不健全;計劃制定的不合理;合同訂立審批程序不規范;管理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客戶及其信用評價的管理工作不完善;信用政策管理不規范、不科學;應收賬款催繳不及時;售后服務不到位。對業務人員的考核機制不健全。可能導致:銷售收入銳減;市場占有率下降;客戶和訂單流失;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9、采購風險。需采購物品市場價格上漲;供應商信用不良;采購物資的質量不合格;采購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供應商選擇程序及結果不科學、不合理;采購工作的監管不嚴格;采購批量、采購時點的選擇不合理;采購價格的確定不科學;供應商及其信用評價管理不完善;采購人員業務勝任能力、道德素質的不足。可能導致:無法保質、保量地按時采購到需求物資;成本費用增加;選擇的供應商不合格;供應商及其信用評價混亂;影響公司正常生產。
10、產品質量風險。冷鏈物流的質量標準提高;供應商缺乏商業誠信,供應物資存在質量問題;未加強對食品質量標準變化的跟蹤分析;對原料進廠環節未及時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對生產過程中的各環節缺少必要檢驗控制;對出廠食品質量缺少必要的檢驗控制;質量檢測人員的勝任能力不足,未能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以及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食品保管不當,造成食品品質下降等。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產品質量不符合客戶要求;客戶投訴增加;公司品牌和聲譽受損。
11、運輸風險。意外事故的發生;貨運公司的服務能力發生變化;運輸成本增長較快;安全意識的宣傳與培訓不重視;對貨運公司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對貨運責任部門及責任人的管理及考核機制的不健全;未選擇合理風險轉移措施(如運輸投保)。可能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正常生產經營受阻;因運輸事故導致無法按時交貨,客戶投訴增加;公司聲譽受損;貨運費用過高,成本增加,降低收益;
12、內部溝通風險。公司內部溝通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門及崗位職責分工不明確;與上級主管部門、其它職能部門等內部關系處理不善;相關業務部門間銜接不順暢。可能導致:部門之間銜接不暢、相互牽制,致使生產經營效率低下;上級下達的重大決策或戰略目標等無法準確、及時地履行完成。
13、安全生產風險。國家相關安全生產法規變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機構監管力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合理;安全生產監督工作組織不健全,或職責分工不明確;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執行不力;預警預案機制不合理、執行不到位,演練不充分;安全生產的教育培訓工作不力,投入不足;相關人員缺乏安全意識,或對安全規定缺乏了解。可能導致:事故頻發;生產經營無法正常開展;資產安全和員工生命受威脅;受到主管部門行政處罰。
14、存貨風險。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事件的發生。存貨管理制度不健全;存貨驗收程序不到位;存貨保管不合理、不科學;存貨盤點工作不規范。可能導致:出現存貨損壞、變質、浪費、被盜和流失現象;無法保證生產經營需求;資產賬實不符和資產損失;公司資產和利潤虛增。
15、環保風險。相關環保政策法規、標準的變更;環保監督機構檢查力度加強;未對相關環保政策法規、標準的變更跟蹤分析,并制定應對措施;公司環保管理制度不健全;生產過程的環保投入不足;環保設備使用或維護不當,效用無法達到環保標準;對環保管理制度履行不到位、不及時;環保工作的監管不力;相關管理人員環保意識薄弱。可能導致:公司因污染問題遭受行政處罰;聲譽受損。
16、技術革新風險。國家或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或技術更新加快;技術革新戰略不明確;技術研發投入不足;技術革新計劃制定不合理;過程監管不到位;驗收執行不嚴謹;獎懲機制不合理、不公平;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可能導致:技術落后;公司現有的技術、質量優勢消失;技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產品服務市場占有率低下;公司經營發展受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