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奇
【摘 要】近幾年頻繁出現于網絡媒體的校園暴力事件,再次使人們高度關注這一社會問題。為什么這么多年校園暴力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本文試圖從網絡這一個新載體出發解讀新時代的校園暴力問題的特點,從校園、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以及結合法理探究解決新型校園暴力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新型校園暴力;低齡化;社會化;刑事責任
在網絡發達的當代,時常可以在微信上或者手機視頻上看到各種校園暴力事件。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長看到這些視頻都會覺得不寒而栗!現在的小孩子是怎么了,人性異化了嗎?校園暴力頻發讓廣大家長擔憂、讓學生心理夢上陰影;也讓廣大教育工作者不禁思考如何應對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新型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園暴力指的是在校園內部和校園周邊發生的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本文主要探討學生之間發生的暴力和欺凌行為。新型校園暴力是指很多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見諸于網絡,甚至通過網絡才被學校管理部門和公安機關發現的。簡而言之,新型校園暴力指的是互聯網時代在校園內部和周邊發生的同學之間的暴力和欺凌行為。
二、新型校園暴力的特點
(一)頻繁見于網絡,社會影響力大
在過去雖也有校園暴力行為發生,但只有反應到老師或學校管理部門,或者造成非常惡劣的后果的才會被學生或家長所知曉。而現在網絡發達和智能手機普及,或大或小的校園暴力或欺凌事件頻繁見諸于網絡視頻,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陰影和不安全感,給社會公眾尤其學生家長帶來極大的擔憂和焦慮感,從很多家長給自己的小孩配備具有電話和定位功能的兒童手表就可以看出來。同時校園暴力行為也給學校帶來負面影響,讓公眾質疑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批評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不力。
(二)施暴主體有低齡化趨勢
從近些年發生的校園暴力行為來看,很多施暴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甚至不滿14歲,沒有達到需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施暴學生的低齡化,一方面是由于現在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平常疏于管教,同時現在青少年受網絡暴力游戲和視頻等影響,增加了學生發生暴力行為的幾率。另外施暴學生低齡化,也給事件追責帶來麻煩,很多因為未滿14或16周歲,大都以教育警示為主,施暴學生的犯錯甚至犯罪成本太低,很難從根本上制止此類事件。同時也給受害學生和家長帶來極大的心理不平衡感,甚至用暴力回擊。
(三)施暴學生多為留守兒童或出自于疏于管教家庭
教育是一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未成年學生只靠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是不夠的,從小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品德和性格的形成是極其重要的。而現在農村很所留守兒童,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由于年齡大精力有限和自身文化素質等原因對小孩的教育力度是有限的,這樣的兒童“學壞”的幾率大大增加。城市一些家長,因為工作忙和自身教育意愿不強等原因,一貫疏于對子女的管教,不了解子女的想法,缺乏交流,對于已到青春叛逆期的子女情緒沒有合理引導,導致孩子交友不慎、違法犯罪容易發生。
三、對新型校園暴力的幾點思考
(一)現在的小孩怎么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受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的影響,很多年輕人都有點武俠情節。所以雖然那個年代的校園也有暴力打斗行為,但很多情況是出于哥們義氣,沖突以一方臣服而結束。但現在很多見于網絡視頻的校園暴力行為的惡劣程度讓人觸目驚心。有時幾人甚至十幾人長時間圍毆一個同學,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打過癮”、才能結束暴力欺凌行為,有的一邊打一邊逼迫她人脫光衣服拍裸照;同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一個人是專門負責拍視頻,甚至一邊拍一邊笑,全然不知眼前發生的事情的嚴重性。
校園暴力欺凌行為的發生從學生身上來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家庭疏于管教
周杰倫說過一句話:愛聽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愛聽音樂表面看是一種興趣愛好,實際上是情操、是修養。兒童如果從小有父母的關愛和悉心教導,會比較好地養成生活行為習慣和個性品德,不容易墮落成社會邊緣人。從很多校園施暴主體為留守兒童和城市“城中村”青少年這一事實可以印證,家庭疏于管教是校園暴力行為發生的一個主因。
2.法律意識淡薄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些一邊施暴、一邊拍視頻的青少年就真的麻木不仁嗎?所以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是發生此類校園暴力事件的又一誘因,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暴力欺凌行為是正在發生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自然不計后果。從這一角度,我們的學校教育除了重視學習成績之外,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以及法律意識的培養也應高度重視。
(二)現在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老師管的了嗎?
小時候我們是非常敬畏老師的,老師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理想化的。然而在目前這個社會,客觀地講老師的威信是下降的,有時候甚至受到嚴重挑戰的。難道現在教師的素質下降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教師素質下降而是這個社會變了。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小孩的過度呵護,《未成年人保護法》深入教師心中等等原因造成現在的教師基本不敢處罰學生了。體罰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連懲罰都不可以,這還是教育嗎?教育自然需要贊美、需要關愛,但也需要懲罰。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對于人性來說,也是一樣;否則只有一面的硬幣就是假幣了。現在很多老師出于擔心家長找麻煩、擔心學校管理部門追責,對于學生犯錯后的教育也多是言語勸導、情感滲透,如果幾次反復教育后沒有效果的話,基本就聽之任之了。當學生發現自己犯錯的成本這么低廉后,下次可能就是犯罪了。
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的家長和教育管理部門對于未成年的保護有時是否矯枉過正了。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控制和對于教師體罰學生的控制,哪個更容易實現,哪個更讓人擔憂?答案恐怕是顯而易見的。
3.現在的法律與時俱進嗎?
現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重在闡述未成年人保護的原則,對暴力發生后的處理和善后表述卻很模糊,從本質上說是情大于法的,對未成年人發生暴力甚至犯罪行為的懲戒力度不夠。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未滿14周歲不承擔任何刑事責任,以關愛為主。作為老師,反復教育學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未到年齡對于有犯罪行為的兒童僅僅以教育警示為主,這種低廉的犯罪成本的教育警示有多大效果?事實上,隨著人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14歲的孩子從生理身體上已經是“小大人”了,正是需要接受社會化教育和規則教育的最好時間。第二,對于受害的同學和家長來說,看著施暴人犯下罪行仍逍遙法外,甚至過個短暫時間又重新返校上學,這種心理不平衡感誰能感受?甚至會引來暴力保護的惡性循環。
因此,針對校園暴力的專項法制建設勢在必行。第一,需要制定出校園暴力防治的專項法律法規。如《校園安全法》、《校園暴力防范與處理條例》等,修訂并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細化相關規定,明確表述暴力發生的處理和善后事宜,切實做到校園暴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二,在刑法上考慮刑事責任人年齡的重新定義和細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刑事責任人的年齡,但是降低之后需要增加一些配套規定,促使違法犯罪的青少年能夠痛改前非,重歸社會。
【參考文獻】
[1]廖海霞,中小學校園暴力的現狀及法律對策,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