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斌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建設而帶來的拆遷補償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群眾對于政府的不滿情緒越發高漲。而關鍵問題便是行政補償制度的不完善。如何更好地處理好城市建設與人們利益之間的矛盾,如何更好地完善行政補償制度是我國政府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就我國行政補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進行簡單敘述。
【關鍵詞】拆遷補償;行政補償;完善行政補償制度
一、行政補償的概述
行政補償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失,由國家依法予以補償的制度。
在我國司法制度中,有關行政補償的條款最早出現于1994年頒布的《陜甘寧邊區的地權條例》,該指出團體和人民所擁有的土地必須以政府征收或征用的形式才能交換。此后,我國多部法律條例中對于行政補償問題都有所涉及,例如:《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1958年)對補償的范圍和程序做了規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1962年)規定了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征用民房的條件,對遷移戶給予妥善安置和一定的經濟補償;《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1990年)規定,國家不提前收回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即便在要求收回的特定情況下,國家也要依據土地使用的年限和開發的程度給予使用者一定的補償。此外,1994年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以及2001年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等法律條例的出臺使我國的行政補償立法速度明顯加快,法律的條款也更加明確化和規范化。
二、我國當前行政補償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不法律條文對行政補償做了相關規定,但是由于尚未出臺《行政補償法》,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例如“城中村改造”等現實問題,百姓與政府由于沒有具體法律依據而糾紛不斷。
(一)立法體系尚未形成
我國的行政補償制度雖然可以說是較早建立起來的,但其內容相對來說并不完善,行政補償的對象更多的限于各種自然資源,對于公民財產的保護力度有待提高。
現有的有關行政補償的立法,部分法律條款之間缺少協調而造成規定的不一致。比如對于征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土地管理法》中規定是該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一10倍計算,而按照《三峽移民規劃大綱》和《長江三峽水庫移民補償投資測算報告》的規定的話則是按耕地年產值的4倍計算的;《土地管理法》中規定安置補償費與土地補償費之和的上限為30倍,并需支付農民青苗補償費;而按照《三峽移民規劃大綱》和《長江三峽水庫移民補償投資測算報告》的規定的話則是年產值的8一10倍;《土地管理法》需支付農民青苗補償費,但《三峽移民規劃大綱》和《長江三峽水庫移民補償投資測算報告》中沒有青苗補償費的相關規定。這說明,我國行政補償制度的立法體系化問題有待解決。
(二)補償標準不統一
上面對于土地補償費在不同法律條例中的不同規定可以看出,對于行政補償的標準并未取得統一,而且基本都過于偏低,許多公民都認為只要能獲得補償便是萬幸,并不奢求能夠得到應有的補償,而國家權力機關也未能對此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加之法律條文本身所具有的相對滯后性,因而在當今社會中,無法按照當前物價進行規定。
(三)補償范圍狹窄
由于我國尚未頒布《行政補償法》,有關行政補償的規定分散于其他不同的法律條文中,而這些法律條文對于行政補償在實踐上,只補償直接及現實損失,而不補償間接及可期待利益的損失。補償范圍的狹窄導致公民不能得到應有的補償,不能實現對于公民利益的真正保障。
(四)補償程序缺乏
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就提出要“有法可依”,但由于尚未出臺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導致相對權利人的權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補償程序上各地繁簡不一,且缺乏有效的監督。公民由于無法可依,從而無法通過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我國行政補償制度的路徑
(一)完善法律體系
有上述問題可以看出,我國行政補償制度最大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沒有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從而無法做到“有法可依”的社會主義法制要求。因此,我國應加快制定統一的《行政補償法》,并對現有的有關行政補償的法律條款進行修訂,從而對行政補償有更加統一、規范的規定,有助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能夠在公民心中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助于國家的健康發展。
(二)確定補償范圍及標準
補償范圍及標準是行政補償最關鍵、最實際的問題,也是完善我國行政補償制度最核心的環節,確定合理、公正的補償范圍及標準,可以使公民得到最合法合理的補償,恢復受損權益。具體而言,對于補償范圍,應在現有的直接及現實損失的基礎上擴大至間接及可期待利益的損失;對于補償標準,應通過立法,明確合理的、適當的補償標準,同時還應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而做出適當修正。
此外,在立法過程中還應對于行政補償的程序進行細化并在行政救濟中對于行政補償方面進行補充和完善。
建國初期,為了國家更快更好地發展,人民為了國家的利益做出過巨大犧牲,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公民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們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也要重視個人利益的維護。隨著我國行政補償制度的不斷完善,相信公民的個人利益將會得到更好的維護。
【參考文獻】
[1]劉文義. 行政補償理論與實務[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2]薛剛凌. 行政補償理論與實踐研究[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3]竇衍瑞. 行政補償制度的理念與機制[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4]杜一超. 行政補償制度研究山[D].中國政法大學,2002
[5]祁小敏. 行政補償制度研究[D].山西大學,2003
[6]工丹丹. 完善我國行政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 . 中國政法大學.2009
[7]張梓太,吳衛星.行政補償理論分析[J]. 法學,2003
[8]熊文釗. 試論行政補償[J].行政法學研究,2005
[9]姜明安. 行政補償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2001
[10]薛剛凌.行政補償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11]劉義義.行政補償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12]薛剛凌.國家賠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13]曾祥瑞.行政救濟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姜明安.行政補償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