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豐
【摘 要】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林業的作用和地位顯而易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發展協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工造林由于結構、樹種、規劃等一系列原因會產生生態重構速度慢,病蟲害發生頻率高等特點,需要林業部門對此進行深刻地反思。本文介紹了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現狀以及發展人造林的必要性,探析了人造林在培育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一些發展人工造林的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人工造林;培育;管理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根據歷史的經驗,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對森林資源的需求就越高,隨著我國社會的成熟度愈來愈高,特別是在構建全面小康社會的趨勢下,就更需要森林資源的有效供給和高效利用。在當前的形式來看,已有的森林生態系統已經通過建立生態保護區進行了保護,但是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就必須通過人造林的方法來進行修復。
一、森林生態現狀以及人造林的意義
森林是維護生態平衡,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幫助的重要生物性資源,目前,我國森林和資源處于超負荷開發狀態,并且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的下降趨勢顯著,已經到了必須遏制的程度。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的,但是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平均到每一個人身上的土地面積少的了可憐,很多土地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個,要讓這些荒蕪的土地重新的煥發生機,只依靠國家的政策法規的支持還遠遠不夠,要充分的動員社會上的各方力量,大力發展人工造林事業。人工造林.是通過人為活動,采用播種法和植苗法及封山育林等,增加森林面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確保“三高”農業,建設綠色屏障的生態林業工程。人造林中針葉樹的比重大于闊葉樹。樹種布局上北方多以落葉松、楊樹為主,南方多杉木。但是大面積種植人造林往往和水源減少,外來物種入侵,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聯系在一起。所以要掌握人造林的特性,在了解其特性的前提下進行培育,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管理,發揮人造林的綜合效益,不僅可以保護自然環境,還能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發展。
二、人造林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人造純林受酸雨影響較大
工業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帶動,尤其是我國現在的發展狀況,我國現在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工業的迅速發展難以避免的帶來了諸多的問題,環境污染便是一種。工業排放的酸性氣體隨降雨降落,造成嚴重的酸沉降。酸雨造成森林生產力下降,嚴重的酸雨可導致森林中樹木大面積死亡。酸雨不僅直接危害樹木,還間接作用于林地土壤。隨著酸雨浸入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組成逐漸發生變化,微生物的變化導致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謝物也在發生著改變,人造林由于樹種相對單一,一旦土壤中某些適合人造林生長的微生物產生了變化,則會使得人造林的整體狀況受到影響。這是由于人造林樹種單一,穩定性差所導致的。由此可見,酸雨對于人造林有著較大的影響。
(二)連栽人造純林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在人造林的栽培過程當中,由于樹木的連續種植,導致土壤的肥力不足,進而導致生產力下降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在對我國當前的人造林技術進行分析時,人造林選擇的種植樹木一般為杉木、樟子松、楊樹等高產木材的樹木,從而達到在人造樹林、改善生態的同時能夠供給我國木材需求量,實現可持續發展。杉木是我國特有的速生用材樹種。據研究,杉木從栽植到郁閉前沒有凋落物,郁閉后下部枝條開始枯黃,但極少脫落,此時只有養分的吸收。由于杉木葉質堅硬,角質層厚,且以小枝形式掉落,故不易分解。據粗略計算,60年杉木林每年從凋落物歸還的養分僅為100.31kg/hm2,年吸收量為398.89kg/hm2,吸收大于歸還。對楊樹人造林的研究發現,連栽后2代楊樹人造林和1代相比,土壤有機質下降52%,有效N元素下降50%。對杉木林進行調查顯示,在人造杉木林種植的過程中,為了保持較高的杉木林木材資源產量,一般種植密度都比較高,當時由于林木間距過短,造成了不同是樹種之間存在了競爭關系,使得土壤肥力下降,人造林難以長大人造林既要保證森林生態性,又要保障提供足夠木材產量,就必須重視土壤肥力的問題。
三、人造林培育與管理的方法
(一)實時進行施肥
人造林一般種植密度較大,在生長的過程中對于土壤肥力的依賴性較高,林場管理人員在培育人造林的過程中必須及時進行施肥。影響土壤肥力的重要肥料主要是氮肥,氮肥施放時需要注意施肥量與施肥狀態,只有充分考慮到這幾方面,才能減少資源的浪費,促進人造林的生長。
(二)培育人造混交林
在上述的問題分析中提到,人造林之所以容易遭到病蟲害以及土壤肥力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造林中樹種較為單一而導致的。因此,為了提升人造林對于病蟲害的抵抗力,將單一的樹種轉變為人造混交林。人造混交林中既有種間關系,又有種內關系。樹種之間存在對同一資源的爭奪關系,在利用環境資源時又互為補充。選擇生物學特性方面協調的樹種進行混合培育,可以有效利用林地空間,如喜光樹種與耐陰樹種組合。
(三)重視人造林培育后期的管理
加強林地管理,在人造林撫育階段,進行撫育采伐,按照經營目的調整林分組成,防止逆行演替。定期對林區的土壤進行監測,監測其酸堿性的變化,養分含量的變動。對于人造林中土壤的變化情況進行隨時的監測,一旦出現不良狀況,進行及時的調節,例如,土壤肥力若有所下降,需要及時進行肥料的補充,若土壤的酸堿性發生變化,要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調整。對于病蟲害也要預防大于治療,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減少病蟲害對于人造林的影響。
四、討論
人造林技術對于緩解我國的森林資源問題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對人造林進行的科學的培育與管理。本文通過對人造林的分析,指出不是只做好林木的栽種工作,就可以實現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在人工造林工作中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而且有一定的復雜性,在人工造林工作中要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提高林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增加林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樹立品牌意識,強化質量管理不斷技術創新,堅持可續發展[J].中國林產工業協會2007人造板工業技術進步研討會,2011.
[2]鮑沁星,陳楚文.淺論城市入口道路植物景觀設計——以義烏市機場路綠地景觀設計為例[J].四川林業科技,2009,30(5):108-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