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睛
【摘 要】現如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令人深思的負面效應。科學技術發展本身并不會產生這些消極作用,而是人類對科技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本文利用個別例證來說明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分析其根源和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科學技術;負面效應;倫理道德
一、引言
科學是認識自然界中事實與現象的聯系,技術是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累積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然而凡事不可能單獨發生而不引起其它任何改變,科技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同樣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片片斑駁,科技的負面效應不僅對自然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人類自身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二、科技的負面效應
從原始社會使用石器進行耕種、狩獵開始,人類逐漸開始運用科學技術認識和改造著這個世界。借助于科技的強大力量,人類以主人的身份自居,肆意的改造著這個世界,對自然平衡、物種多樣性及人類自身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一)破壞自然界的平衡
這個世界存在了46億年,而人類的存在史不過須臾百萬年。自人類文明建立以來,人類利用科學技術逐漸加劇了對自然的開發和掠奪,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科技的突破也是對自然掠奪和破壞的突破。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界的破壞有直接破壞和間接破壞,直接破壞有空氣污染、水污染、資源過度開采等現象,間接破壞是由科技成果的濫用而對自然累積的破壞,如全球變暖是由化工燃料的過度使用而導致,臭氧層空洞是由于氟制冷電器的大量使用而造成。而人類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卻沒有停止或減慢步伐,對自然的破壞也從未停止。自然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再強大的科技也不能讓人類能夠脫離自然環境而獨立存在。恩格斯曾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
(二)破壞物種的多樣性
各種各樣的生物構建了這個多彩的世界,看似弱小的人類依靠科技的強大力量站在了這個世界食物鏈的頂端。不論是陸地海洋還是空中的自然霸主均被俘獲在賞樂區或餐桌上,甚至瀕臨滅絕。人類社會的發展導致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存空間等問題使其它生物生存環境的急劇惡化。國際環保組織《地球生命力報告2014》中提到,過去的40年間,全球物種的數量已銳減52%,而過去50年里全球海洋魚類的數量減少了50%,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人類濫用手中的力量,竭澤而漁,不計后果。
(三)沖擊人類社會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物種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與我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人類濫用科技的力量破壞自然環境和物種的多樣性最終將作用于人類自身。早在1962年,雷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書中揭示:“19世紀末,已有六種工業致癌物質為人類所知,20世紀創造了無數新的致癌化學物質,并且使廣大群眾與它所親密的接觸。”自20世紀以來,全世界發生了“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大霧”、“日本水俁事件”等駭人聽聞的環境問題。同時,先進的武器科技讓每一個生命變得更加不堪一擊,中東、中南美和非洲的戰亂不禁讓我們深思,科技究竟是讓人類變得強大了還是脆弱了。
科技的負面影響除了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甚至人的本質產生了沖擊?;ヂ摼W和無線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卻使原來富有感情、情懷的生活被一種機械化的工具來代替。科技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機器體系的阻隔而分離開來,成為了物質的關系。生命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可以控制和預防疾病,但是過度的介入反而會帶來相悖的社會影響,“克隆人”和“人類基因組計劃”雖然是生命領域的頂尖科技,卻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道德和人倫綱常的問題。尤其是“克隆人”工程,對“傳統人”的存在和本質產生巨大沖擊,引起社會層面的強烈反對。
三、產生負面影響的根源
科學技術并不是“萬惡之源”,科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究其根本是人類對科技成果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如上所述的諸多問題。
(一)人類認識的局限性。
在任何時期,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的認識水平都無法達到完全的洞徹無遺的程度。人類認識上的局限性會導致人類在改造自然時出現意料不到的不良后結果。在不良后果累積爆發之前,人們往往處于盲目狀態,不自覺地利用科學技術去制造禍患??娎沼?939年發現DDT并因此于1948年榮獲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然而幾十年后研究者才發現DDT對自然環境和人體都具有極大的傷害作用,DDT因此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二)科技工作者缺乏行為后果的責任感。
法國著名科學家約·居里曾經說過:科學是無罪的,有罪的只是那些滋用科學成就的人們??萍汲晒姆e極效應,是無法阻止權勢者們為了邪惡的目的而濫用的,故而科技是無辜的,罪惡的是濫用科技成果的人,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三)科技自身的缺陷。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又有弊的,科技成果同樣也具有兩面性。從這個層面來講,科技自身的缺陷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任何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過程,科技的發展過程也不例外。
四、應采取的措施
(一)樹立人與自然的科學發展觀。
保持自然界的平衡是作為自然系統中的一分子的責任。科技成果的研發者和推行者在將科技成果投放社會之前,應充分考慮其積極和負面的效應,權衡之后合理利用,切莫盲目使用對自然和人類自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我們要以自然環境約束科技的發展方向,科技促進自然環境的改善,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二)依靠法律和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
科技工作并非毫無禁區可言,其必須要在倫理道德的指導下進行。對于可能帶來嚴重災難的生化武器研究、轉基因生物研究、核研究等嚴重危及人類和自然的行為,應在法律和人倫綱常的約束下進行。因此,為了避免科技成果所引發的災難再次發生,必須明確科技工作的負面影響,加強社會的監管。
(三)科技異化向科技人化發展。
科技人化主要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讓技術民主化,圍繞人的個性自由、現實生存、未來發展進行,使科技復歸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為人的科技。科技人員要深刻的認識什么是人類的幸福。在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負效應的基礎上,讓公眾要回歸責任主體,不斷糾正科技工作方向,盡量避免科技的負面效應。
五、結束語
科學技術具有多樣性,在應用科技成果之前我們應深入分析,在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下開展,努力克服其消極作用。論者認為雖然科技過度介入人們生活,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科學技術不是造成這一切的根本,關鍵是要對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進行道德倫理和法律上的約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科技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無可非議的。
【參考文獻】
[1] 熊昱彤. 科技發展中利與弊的權衡[N].環球時報, 2007
[2] 毛獻峰. 科技異化研究及其現實意義[D]. 廣西師范大學, 2009.
[3] 李桂花, 金延姬. 從科技異化到科技人化[J]. 吉林大學學報. 2005. (4):21-23.
[4] 黃文貴. 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文尺度[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0
[5] 尹兆鵬. 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 復旦大學, 2004
[6] 張兵. 科學技術負面效應的主體根源探討.石家莊學報[J]. 2007, 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