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威、黃永逸
五個角度透過“金磚”看“時間去哪兒了”
文/何小威、黃永逸

“2017中國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合作計劃“華麗之五”,邀請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和中國五個“金磚國家”的五位電影導演,分別以“時間去哪兒了”為主題拍攝一部電影短片,最終將《顫抖的大地》《呼吸》《孟買迷霧》《重生》《逢春》匯集為一部片名為《時間去哪兒了》的集錦長片。影片由著名導演賈樟柯監制,即將于10月19日上映。從巴西“自然災害”的群像到俄羅斯“非常個體化式的愛情表達”,從孟買“熙熙攘攘的人群,同樣存在著孤獨”到南非“未來的太空”,再到中國“保持生命旺盛力和無處不在的激情”,五個國度,五個生命的故事,五種時間的表達,匯聚成每個人感同身受的“時間”謎語,就像海報上的宣傳語“唯真情能抵時光”。
金磚國家電影節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首屆金磚國家電影節于2016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辦。一直以來,金磚國家電影節努力為金磚國家電影從業者和電影企業之間搭建一個友好、務實、高效的合作平臺,以實際行動加強金磚國家的多邊電影交流與合作。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表示:“金磚五國輪流舉辦電影節這種方式非常好,不僅促進了中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也打破文化障礙,化解金磚各國之間的陌生感,從而將豐富多元的文化帶到各國人民面前。”
今年是金磚“中國年”,中國接任金磚國家主席國,9月已在廈門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作為系列活動之一,“2017中國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也已于6月23-27日在成都舉行,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中國五個金磚國家的電影人和中外媒體共聚成都,共謀金磚國家電影合作發展之路,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金磚方案”。
本屆金磚國家電影節評獎以“熊貓獎”命名,秉承“文化之美、共融互賞”的理念,傳達電影節匯電影之美、融文明智慧、聚人文情懷的價值。此外,它還以“不同文化,一樣精彩”為主題,以“每一天,一個國家,一種電影文化”的方式,專題展映每個國家的電影,全方位彰顯金磚五國的電影文化,讓更多觀眾有機會感受不同國度的文化魅力。當然,為了充分展示金磚五國的電影成就,本屆金磚國家電影節在展映內容上精心安排,邀請每個國家推薦2部影片參賽,2部新片和2部經典老片參展,共計30部,風格多元,類型多樣。其中,《尼斯:瘋狂的心》斬獲最佳影片獎,俄羅斯導演基姆·德魯日寧、安德烈·沙利奧帕憑借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獲得最佳導演獎,印度男演員阿洛克·拉杰瓦德和中國女演員周冬雨分別以《海龜》《七月與安生》拿到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而《第二個媽媽》《阿揚達與機械師》則獲得評委會特別獎。
本屆金磚國家電影節還有一個特別的亮點。由沃爾特·塞勒斯(巴西)、阿歷斯基·費朵奇科(俄羅斯)、賈梅爾·奎比卡(南非)、馬德赫·巴達卡爾(印度)和賈樟柯(中國)五位來自金磚國家的大師級導演合作完成的影片《時間去哪兒了》。這項“金磚國家電影節導演合作計劃”是五國領導人2016年在印度果阿會晤時形成的創意,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策劃發起。五位導演均以“時間去哪兒了”為主題,創作拍攝五部故事短片。賈樟柯在談到影片主題時表示:“這部影片中的五個故事都是從情感出發的,能夠讓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人分享。”在金磚合作的“第二個十年”里,金磚五國在電影合作方面將繼續發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在電影交流、商業合作方面取得更大成績。

《顫抖的大地》(巴西)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被英國《衛報》評選為“世界最優秀的40位導演”之一的沃爾特·塞勒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曾經斬獲包括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在內的55個國際獎項的《中央車站》和榮獲奧斯卡兩項提名并贏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的《摩托日記》都是其代表作品。而此次在電影《時間去哪兒了》中,沃爾特·塞勒斯以“當時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的馬里亞納市遭受了一場災難”為母本,用鏡頭記錄了一對母子過去、現在、未來生活境遇的巨大變化。沃爾特·塞勒斯說:“通過這對母子渡過難關的過程,我們想要突出巴西人對于生命的態度。”
在《顫抖的大地》中,沃爾特·塞勒斯顯得非常平靜,因為那漫長的定格畫面清晰地展現了小鎮被泥石流沖毀后的面貌:混雜的沙石、坍塌的房屋等。這場災難造成許多居民流離失所。然而,災難一旦成為過去,人們面臨的就是如何重建家園,如何在思念中去尋找生命的意義,畢竟時間仍在繼續。編劇加布里·埃爾·阿爾梅達說:“透過這個事件,我們似乎找到了回答‘時間去哪兒了’這個問題的可能性。對于未來,我們需要心懷希望,堅強面對困境。這是一個和時間有關、和記憶有關的主題。”


《呼吸》(俄羅斯)
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
憑《首次登月》獲得2005年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的導演阿歷斯基·費朵奇科,還曾憑借故事片《沉默的靈魂》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四項大獎。在“時間”面前,阿歷斯基·費朵奇科從呼吸入手,表達“時間是一瞬間,也是永恒,時間不會消逝,只要愛還在”的主旨。他說:“我覺得呼吸這個手法,每一口氣、每一秒、每一分鐘都能很明顯地傳達生命的延續。”
《呼吸》的故事發生在被白雪覆蓋的山里,一對夫婦居住于此。雪緩慢飄落,這似乎是個適合廝守到老的環境,然而一方的出軌打破了這份理想中的寧靜,就像是平滑雪地上出現的一串不完整的腳印,行蹤可覓卻模棱兩可。寒冷的氣溫讓每一次呼吸都可視化,無聲的嘆息在這里也變得無處隱藏。面對婚姻的裂痕和家庭的矛盾,憎恨、冷漠、恐懼等情感循環往復,仿佛破舊手風琴發出的悲涼的樂聲,讓人心寒。
從表面上看,短片中涉及的“情感救贖”暗含著一種解救式的希望。從深層次來看,它卻散發出一絲如寒冬般陰冷的氣息,直入骨髓,是一個悲憫的詞組。當它被置于零度以下的環境中,救贖感便更為強烈,呼吸也隨之急促起來。


《孟買迷霧》(印度)
導演:馬德哈爾·班達卡
“四次獲得金獅獎”“兩次獲得藝術家獎”“杰出貢獻的最佳導演”是馬德哈爾·班達卡的身份標簽。作為一位非常擅長拍攝有影響力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導演,馬德哈爾·班達卡名聲早已遠播海內外,尤以《時尚》《企業》《第三頁》《酒吧風云》《交通訊號》最有影響力。
在馬德哈爾·班達卡的影像中,他總是透過鏡頭表達社會發生了什么,并對生命是否能繼續下去進行拷問與反思。在短片《孟買迷霧》中,馬德哈爾·班達卡延續了其一以貫之的表達方式和現實性的思考,注重從都市的繁華與人的孤獨的矛盾來呈現“時間”所帶來的變化。片中,退休后的錢德拉康特雖說住在繁華的孟買,卻因為家人的關系而獨自生活。但是,“獨”所帶來的是無聊,是孤獨,甚至是“被遺棄”。幸運的是,錢德拉康特遇到了一個無父無母的男孩查理,兩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歡樂時光。然而,當查理突然消失在孟買的迷霧之中,錢德拉康特就失去了生活的興趣,仿佛行尸走肉一般。馬德哈爾·班達卡說:“我希望大家看完這部片之后有思考,尤其是年輕人,可以放下自己的工作,放下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花一些時間來陪伴家中的老人。”


《重生》(南非)
導演:賈梅爾·奎比卡
作為屢獲大獎的電影工作者和編劇,被譽為南非當代最受矚目的黑人導演賈梅爾·奎比卡,在15年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涉足了整個電影制作領域里的所有環節。自2010年拍攝第一部長片《一個叫血統的小鎮》,2013年推出《名聲背后》之后,賈梅爾·奎比卡的紀錄片和電影作品在多個國際電影節打出名堂,知名度也逐漸提升。
在“時間”的主題下,賈梅爾·奎比卡以其本身的靈活度找到了一個最特別的題材—科幻類型,命名為《重生》。賈梅爾·奎比卡說:“《重生》是我首次嘗試著眼未來。這是我作為電影人,為廣闊的電影大合唱編排出的另一種聲音,一個宇宙的新開始,也是為印有我獨特標簽的電影敘述而打造出的前序。我希望用一種跨越文化的語言展現真實且易懂的生活。”
在短片《重生》中,賈梅爾·奎比卡“用非洲的視角探索了未來與過去的聚合”。在未來世界,女主人公無意間看到人類生活的照片,心存向往,便冒著生命危險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努力走上一條不同于設計方案的生命之路,意圖找到作為人的溫度。其實,賈梅爾·奎比卡以“重生”為名,意在探討人類演化的意義:時間到底賦予了我們什么?


《逢春》(中國)
導演:賈樟柯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和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終身成就獎“金馬車獎”得主賈樟柯,注重表達現代都市中的普通人物和邊緣人在社會變革中的命運與生活狀態。
作為《時間去哪兒了》的監制,賈樟柯執導的部分采用其擅長的現實題材,將鏡頭對準了熟悉的城市—平遙古城,拍攝了短片《逢春》。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身為底層娛樂表演項目的中年演員夫妻濤姐和梁子開始考慮再要一個孩子。然而,已到不惑之年的他們不僅需要考慮家庭薄弱的經濟條件,還要找回消失殆盡的激情。賈樟柯以“只要你愿意,咱們就能把時間拿走的東西再一點點拿回來”的姿態,表達了時間的可能性。賈樟柯說:“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會留有遺憾,但是,我們是否就接受了時間對我們的改變,我們是不是也能夠有一種生活的主動性,去主動地改變生活,改變自己。就像影片中女主角趙濤講的,她說這些年感覺時間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拿走了,就是夫妻之間的親密,初戀時候的激情。但是如果你愿意,我們就可以把時間拿走的東西再一點點拿回來。我覺得劇本寫到最后的時候,我還是被這種人的生命力所打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