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劉應華
2017年7月30日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既是建國以來第一次為慶祝建軍節而舉行的閱兵,也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沙場閱兵。在這次閱兵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乘車檢閱了受閱部隊,并發表了重要講話。而在隨后的分列式上,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以及武裝警察部隊的12 000多名官兵,近600臺各種地面裝備,100余架戰機威武雄壯地通過了檢閱臺,充分展示了新一輪軍事改革之后人民解放軍的全新面貌。

護旗方隊

紀念標識梯隊,由直升機組成“八一”字樣紀念標識梯隊,由直升機組成“90”字樣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閱兵首次取消了徒步方隊,所有人員乘車受閱,這標志著人民解放軍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正在向全面信息化邁進。其次所有受閱人員和裝備全部以戰斗狀態出現,且全部為現役裝備,沒有再出現所謂的“閱兵裝備”或“獻禮裝備”。最后就是所有受閱方隊全部按照戰斗狀態編組,打破了以往受閱裝備方隊嚴格按照“小型、中型、大型”和“近程、中程、遠程”來編組的傳統模式,更具實戰意義。
在陸軍主戰裝備方面,此次閱兵展出了以99A型主戰坦克、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0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03式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等為代表的新型主戰裝備。這些裝備雖然基本上都參加過以往的閱兵,但在編成方式上有了新的變化。為了適應現代陸軍快速機動的發展趨勢,這次閱兵重點展示了以直升機為主要運載工具的陸軍空中突擊力量以及以輪式步兵戰車為主要運載工具的輕型機械化部隊。“輪式陸軍”曾經被認為是未來陸軍的主要發展方向,其既可以通過公路網進行快速機動,又便于通過空運進行遠距投送,也是重型機械化部隊的有力補充。但在國外的多次實戰中,也暴露出防護能力較差等問題,因此未來中國陸軍的發展,應該是“輪履結合、輕重兼顧”,并突出快速機動能力和火力打擊能力。

殲-20戰斗機
目前中國陸軍的火力打擊范圍已經延伸到數百千米,也具備了和短程彈道導彈基本相當的遠程打擊能力。在此次編隊受閱的0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03式300毫米多管火箭炮分別涵蓋5~25千米、25~50千米、50~150千米的火力打擊范圍,分工明確合理。至于150千米以上,則應該是彈道導彈的火力打擊范圍。而在這個領域,中國并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人民解放軍陸軍未來裝備可與遠程火箭炮共架發射的短程彈道導彈,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在這次閱兵的空中梯隊中,殲-10B/C戰斗機、殲-16戰斗轟炸機、殲-20隱身戰斗機、運-20大型運輸機等為首次參加閱兵。而直-10武裝直升機、直-19武裝偵察直升機、殲-11B戰斗機、殲-15艦載戰斗機、轟-6K轟炸機、空警-500空中預警機等是繼2015年“9.3閱兵”之后,第二次參加閱兵。至于空警-2000空中預警機和轟油-6空中加油機,則分別是第三次及第四次參加閱兵。

坦克方隊的99A式主戰坦克
從總體來看,此次受閱的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已經沒有了第三代以下戰機的身影,雖說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仍然裝備著為數不少的,諸如殲轟-7A戰斗轟炸機、殲-8F戰斗機、殲-7系列戰斗機等二代半及第二代戰機,但已不再是絕對主力,未來將逐漸為新一代戰機所取代。而最新一代的殲-20隱身戰斗機,有媒體報道,已基本達到了服役狀態,并在多次模擬空戰中表現出了“橫掃一切第三代戰機”的強大戰斗力。但殲-20造價高昂,必然會對其裝備數量產生限制,而且未來中國所面對的部分潛在空中威脅,用第三代或三代半戰機就足以應對。因此,即使殲-20投入量產,其單機造價估計很難低于1億美元,其總裝備數量應該也不會超過美國F-22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需要裝備一種類似于美國F-35的中型隱形戰斗機,同時還需要裝備一定數量的三代半戰機。而作為其中的代表作,殲-10B/C戰斗機在原殲-10A的基礎上換裝了DSI進氣道、相控陣雷達、衍射式平顯等新設備,并對氣動布局與機體材料進行了針對性改進,整體戰斗力大為提升。殲-10B/C戰斗機既可以掛載“霹靂”10、“霹靂”15等新型空空導彈執行制空任務,又可以掛載“鷹擊”91、衛星制導炸彈等武器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但總體來說,殲-10B/C仍然是一款以制空為主的戰斗機,主要的對地對海打擊任務還是要由殲-16多用途戰斗機來完成。

155毫米自行火炮

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而殲-16除了將逐漸取代日益老化的蘇-30MKK和改進潛力已盡的殲轟-7系列戰斗轟炸機之外,還保留了相當強的制空作戰能力,是一種典型的雙重任務戰機。據推測,該機最大起飛重量在30噸以上,最大載彈量也達到了10噸以上,并裝備了國內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總體先進程度甚至超過了周邊國家的F-15K、蘇-30SM等同類機型。
相較于第二次參加閱兵的直-10、直-19、殲-11B、殲-15、轟-6K、空警-500等機型,第三次與第四次參加閱兵的空警-2000空中預警機和轟油-6空中加油機則凸顯出我們目前的短板所在。這兩種機型最大的問題就是飛機平均落后西方先進水平兩代左右,但這種落后局面將隨著運-20大型運輸機的批量裝備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這次閱兵,只有一架運-20參加,說明該機目前的裝備量還不是很大,短期內能否有足夠的數量同時滿足軍事運輸和特種機改裝的需要還是未知數。
在海空軍戰術導彈方面,“鷹擊”12A反艦導彈、“鷹擊”83K反艦導彈、“鷹擊”62A岸艦導彈、“海紅旗”9B艦空導彈以及“紅旗”9B地空導彈、“紅旗”22地空導彈等也是第一次參加閱兵。外媒認為“鷹擊”12A是一種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采用沖壓式發動機為動力,最大速度約為4倍音速,飛行末段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并已發展出了空射型、艦載型等型號。而“鷹擊”83K是“鷹擊”83系列的最新改進型,并可能繼承了該系列導彈“亞超結合”的飛行方式,即采取高亞音速巡航、末段超音速沖刺,這樣既可以節省燃料將最大射程擴展到200千米以上,又可以在末段高速躲避敵方的攔截手段。至于“鷹擊”62,已經參加過此前的兩次閱兵,而這次展示的“鷹擊”62A,僅從外觀來看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據信其改進措施主要集中在導彈內部,特別是提高最大射程、抗干擾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方面。
“海紅旗”9B艦空導彈與“紅旗”9B地空導彈可以說是“一母同胞”,絕大部分技術完全通用。和原型相比,這兩款導彈首先提高了最大射程,推測至少達到了200~250千米,完全可以為海上艦艇編隊和陸上重要目標提供嚴密保護。同時對于現代遠程艦空導彈與遠程地空導彈來說,具備相應的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說無論是“海紅旗”9B還是“紅旗”9B,都應該具備相當強的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總的來說,“紅旗”9系列仍然是中國地空導彈家族中的高端型號,造價肯定不菲,若要全面換裝,經濟壓力不容忽視。中國國土面積遼闊,需要大量的中高空地空導彈才能完成有效覆蓋,而此前的“紅旗”2地空導彈已基本淘汰,另一種中高空地空導彈“紅旗”12性能一般,急需新型號代替。而新服役的“紅旗”22地空導彈采用了傳統的傾斜式發射方式,并不具備全向攻擊能力,但估計其最大射程仍然達到了100千米以上,最大射高應在25千米左右,可有效應對各種直升機、固定翼戰機、巡航導彈,甚至是短程彈道導彈。
火箭軍部隊在這次閱兵式上展示了“東風”26遠程彈道導彈、“東風”16改近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和“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其中“東風”16改與“東風”31AG為首次參加閱兵。
“東風”16的基本型類似于一顆放大版的高射機槍子彈,彈頭部分直徑較細、其余部分直徑較粗,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而改進型類似于縮小版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彈頭采用變截面體的尖錐形設計并裝有4片小翼,顯示該導彈具備相當強的機動變軌能力,可有效突破敵方的反導系統。據外媒估計,該導彈采用單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彈體直徑約為1.2米,最大射程在1 000~1 500千米之間。而末段速度更是高達8~10倍音速,加之其采用了“機動變軌”等反導技術手段,潛在對手所擁有的“愛國者”3、S-300等型號的地空導彈都已基本失去了反制能力。此外考慮到“東風”16近中程彈道導彈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所以并不排除未來在其基礎上發展近中程反艦彈道導彈的可能性。畢竟目前在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家族中,中程和遠程反艦任務由“東風”21D與“東風”26承擔,仍然缺少一種近程反艦彈道導彈。
而壓軸登場的“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較早前已經在“銘記光輝歷史 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上展出了模型。“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其實很早之前就被不少網友拍到過,但這些照片卻一直被認為是“東風”41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或“東風”31B洲際彈道導彈。而這次官方正式公開其型號,澄清了上述謬誤。該導彈改用8軸運輸發射車運載,而非以往的半掛式拖車,大大提高了機動能力、特別是越野能力。再者該導彈明顯采用了無依托發射技術,不再需要事先準備發射場,發射車在機動過程中可隨時停車發射,大大提高了導彈發射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同時該導彈的長度和直徑相較于“東風”31A有所增加,應該擁有更遠的射程和運載能力。考慮到原“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推測已經超過了11 000千米,并可運載分導式多彈頭,因此新公開的“東風”31AG的最大射程可能會接近13 000千米,其分導式多彈頭的能力也更為強大。
根據中國導彈的命名規則,“東風”31導彈的第一種改進型被命名為“東風”31A,以此類推其第二種改進型應被命名為“東風”31B才對。因而,“東風”31AG可能只是針對原“東風”31A的某些不足進行了改進,而非全新的改進型號。一般推測,作為中國第一款正式服役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1A的最大射程約為11 500千米(原“東風”31遠程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推測只有約8 000千米),可運載重量在1噸以上的單彈頭或分導式多彈頭,并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可綜合應用釋放誘餌、機動變軌等突防手段,有效對抗敵方的反導體系。應該說“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的總體性能與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大體相當,同屬世界前列。
然而,“東風”31A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無法覆蓋主要假想敵的全部國土,同時其約1噸的彈頭運載能力也無法抗衡國外的“亞爾斯”等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可以說,“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是對原“東風”31A進一步挖潛的必然結果,未來可能將逐步取代原“東風”31A,成為中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核心之一。
隱蔽殺手——受閱電子戰裝備亮點評析
外媒稱,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就從以色列購買了“哈比”反輻射無人機,該機由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研制生產,采用車載發射平臺,每輛發射車可裝載18架“哈比”無人機;該機全長2.06米、翼展2.1米、機高0.36米、發射重量約為135千克(其中彈頭重量32千克),全機由低成本的鋁合金制成,巡航速度約為250千米/小時,俯沖速度可超過480千米/小時,續航時間在4小時以上;該機頭部裝有被動導引頭,在截獲雷達信號后可隨時對地面雷達發起攻擊,此外也可用于偵察或訓練,并且能夠回收和再次使用。
而這次與雷達干擾無人機和通信干擾無人機一同受閱的國產反輻射無人機,僅從外觀上來看,與“哈比”頗為相似,都采用了箱式傾斜發射,但考慮到國產型號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其留空時間、彈頭重量、電子設備先進程度等可能都有很大的提高。加之該無人機還具有回收功能,在沒有找到攻擊目標時可自主回收,更是增加了該武器系統的效費比,在這個方面明顯優于傳統的反輻射導彈。
除了反輻射無人機這種硬殺傷手段,在這次閱兵中還出現了軟殺傷利器,即多款車載式電子偵察車和電子對抗車。然而由于電子偵察和電子對抗裝備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上述車型的具體型號都沒有公開,就更不用說具體性能指標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車型應該具備相應的信號截獲、信號解碼、電子壓制、頻率阻斷等功能,也基本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傳統的偵察無人機、攻擊無人機、察打一體無人機和通信中繼無人機,中國軍用無人機的應用范圍已經擴展到電子偵察與電子對抗領域,目前在全世界還不多見。
而一些備受矚目的新型武器裝備卻沒有在這次閱兵中亮相,比如新型輕型坦克,以及專用高空反導武器系統,在經過多次成功試驗后,相信已經形成了初步戰斗力;另外,中國海軍的戰略武器潛射核導彈自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后,連續缺席后續的多次閱兵,也確實是個不小的遺憾。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有保密的考慮,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可能是要為兩年后的國慶70周年閱兵留下足夠的新意。假如在這次閱兵中一次性展示過多的新型武器裝備,則必然會影響國慶70周年閱兵新裝備的比率。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紅旗”17地空導彈、S-300PMU2地空導彈、“東風”10遠程巡航導彈等在這次閱兵中僅僅作為受閱背景,而沒有正式參加受閱,其中前兩種也沒有參加過以往的任何一次閱兵。這也可能預示著一種趨勢,那就是非國產武器裝備將不再參加閱兵,所有受閱武器裝備全部國產。而展望兩年后的國慶70周年閱兵,以“東風”41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紅旗”系列高空反導武器系統、新型輕型坦克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殺手锏”將很可能正式亮相。毫無疑問,那將又是一場震驚世界的閱兵,讓我們共同期待。 [編輯/行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