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濤
SS-N-1“掃帚”(蘇聯代號P-1)導彈是蘇聯海軍裝備的第一代艦對艦導彈,也是世界上最早實用的艦對艦導彈,它是在德國V-1巡航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OKB-52切洛梅設計局設計。導彈長7.6米,彈徑900毫米,翼展4.6米,發射質量3.1噸,射程80千米,巡航高度300~3 000米,巡航速度0.9馬赫,動力裝置為1臺渦輪噴氣發動機和1臺固體火箭助推器。該導彈采用慣性導航加主動雷達導引,攜帶常規戰斗部或核戰斗部,核彈頭當量為1萬噸(一說1千噸)TNT,主要用來攻擊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也可攻擊港口和海岸目標。導彈從SM-59重軌發射架發射,該發射架為可瞄準雙軌式,長17米,寬4米,高5.5米。在方位上可轉動200°,最大仰角30°。導彈采用艦載“細網”對海雷達進行目標探測,也可由飛機或其它艦艇提供目標位置。“細網”雷達工作在E/F波段,其網狀結構的矩形拋物面天線寬5.5米,高1.8米。

SS-N-1“掃帚”導彈
“掃帚”導彈外形像小飛機,圓柱形彈體,卵形頭部,在彈體中部有一對中單彈翼。尾部有4片尾翼,其中兩片水平尾翼在彈體中心線以下,另外兩片在中心線以上,呈“×”形配置。尾翼后緣均有控制舵。該導彈于1957~1959年在Z-V和G-1級潛艇上進行試裝,1957年1月2日首次試射以失敗告終,1958年開始服役,裝備“基爾”級和“克魯普尼”級驅逐艦,共5艘,共有100枚導彈,當時總經費約為1 000萬美元。1966年,裝備該導彈的驅逐艦開始進行翻新和現代化改造。該導彈從1972年開始退役,1977年全部退役。

SS-N-19導彈
蘇聯裝備的其它核艦對艦導彈還有SS-N-3C“沙道克”、SS-N-9“海妖”、SS-N-12“沙箱”、SS-N-19“海難”,這四種導彈的核彈頭當量達20~50萬噸TNT,射程都大幅增加。其中SS-N-19“海難”巡航導彈最大射程達600千米,高空飛行速度2.5馬赫,低空掠海巡航速度1.5馬赫,是世界上首型速度超過2馬赫的反艦導彈。該導彈長10米,彈徑850毫米,翼展2.6米,發射質量7噸,它攜帶一枚當量為50萬噸TNT的核彈頭,被稱為“航母殺手”。該導彈于1971年開始研制,1979年開始裝備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布勒克抗”號巡洋艦、“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總計生產了約300枚。該導彈的潛射型裝備在“奧斯卡”級核潛艇上。2000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SS-N-19導彈首次揭開神秘的面紗。
核鉆地彈是一種能鉆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核炸彈或核彈頭。它主要利用核爆炸所產生的地震沖擊波和成坑作用,破壞敵方導彈發射井、地下指揮所等軍事目標,也可用于攻擊藏在極厚冰層下的敵方潛艇等目標。核鉆地彈對地下目標的破壞力取決于核爆威力、鉆地深度、目標周圍的地質條件等因素。核鉆地彈依靠動能鉆地,鉆地深度和彈重、長徑比、頭部形狀、撞擊速度、攻擊角度等因素有關。鉆地核爆炸對地下目標的摧毀作用,一般比同等威力的核彈地面爆炸大20~50倍,且在空氣中形成的放射性污染也少得多。核鉆地彈穿過巖石或混凝土時,過載高達幾千個重力加速度,彈體將因巨大的沖擊力而可能發生破裂,內部的電子設備以及核裝藥很容易損壞。因此,核鉆地彈的彈殼非常堅固,呈整體設計,少有焊縫,到達地面時殼體不會被撞裂,鉆地彈就會依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向下鉆去,到一定深度后引爆。為避免鉆地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燒化彈頭,鉆地彈彈殼內外都有防熱涂層,特別是彈殼內部與裝藥之間必須要有防熱襯墊。為減少內部裝置震動,彈體內通常還有填塞物。此外,內部裝置的布放要保證彈的質量中心在一個恰當的位置,才能確保鉆地過程中彈道的穩定。

“奧斯卡”級核潛艇側視圖與俯視圖,紅色部分為SS-N-19導彈發射筒
冷戰時期,為防御可能的核襲擊,美蘇雙方都建立了大量地下工事,這些設施建于地下幾十米甚至數百米處,可承受百萬噸級氫彈的打擊。為摧毀敵方地下設施,美國于上世紀40年代開發了核鉆地彈。MK-8是美國第一種核鉆地彈,1951年開始服役。它為“槍式”原子彈,直徑370毫米,彈長2.9~3.4米,重約1 500千克,爆炸當量2.5~3萬噸TNT,可穿透6.7米的鋼筋混凝土或27米的硬砂層或37米的黏土層,可由B-45A“龍卷風”轟炸機、AD-4B“空中襲擊者”攻擊機、AJ“野人”艦載攻擊機等投擲。該炸彈共裝備40枚,后為MK-11核鉆地彈所替代。
為打擊更深的地下設施,1962年美軍裝備了B53核炸彈,它是美軍裝備的威力最大的掩體炸彈,爆炸當量達900萬噸TNT,重達4噸,由B-47B/E、B-52、B-58轟炸機投擲。它并不鉆入地下,而是在地表爆炸,利用爆炸產生的地震波來摧毀地下的目標,破壞深度達250米。該炸彈一直服役到1997年。
由于B53過于笨重、容易給地面造成放射性污染、附帶損傷太大以及安全隱患難解決,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美軍開始尋求一種低當量的核鉆地彈。1993年7月16日,美國能源部負責防務的副助理溫弗德·艾麗斯向國防部長原子能事務助理哈羅德·史密斯提議“替換B53”。10月,哈羅德·史密斯要求空軍調研改進現役核武器來代替B53核彈,12月份調研結束。1994年美軍開始在現役B61-7核航彈基礎上研制B61-11型核鉆地彈,由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聯合研制。由于美國自1992年以后已經全面停止了核試驗,因此B61-11是在沒有進行核試驗的情況下,首次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研發出來的核彈藥。1995年7月18日,B61-11的研制項目獲得國會正式授權,獲批撥款3 750萬美元,首批計劃生產50枚。另外,B61-11所用的W-61核鉆地彈頭(EPW)開發計劃早在1989年就已經開始實施。
從1996年2月開始,B61-11共進行了13次全面投擲試驗,其中10次在內華達州托諾帕試驗場,3次在阿拉斯加州進行。為充分應對潛在對手的各種地下目標,試驗選取了多種鉆地地質環境,包括沙地、硬質地面、巖石、混凝土、堅硬凍土等。投擲試驗表明,在12 000米的高空投下,B61-11能夠鉆入6米干地或2~3米凍土下面。如果地層比較松軟,它的鉆地深度可達到數十米。到1997年1月為止,桑迪亞已生產了10枚用于訓練的B61-11,后又向空軍交付了9套核彈控制裝置。改進計劃從1月開始,由堪薩斯城工廠和橡樹嶺向美國空軍運送改進型的全套配件,再由工程師們進行實際改進。1997年11月,B61-11配屬給位于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的第509轟炸機聯隊使用。

MK-8核鉆地彈
B61-11是美軍裝備最多的核鉆地彈,整彈重540千克,長3.66米,彈徑0.34米,彈尾直徑約0.57米,使用W-61核彈頭,彈頭引爆深度3~6米,爆炸當量300噸~34萬噸TNT,可根據注入氚量的多少來調整5檔當量。B61-11的鉆地頭錐采用貧鈾合金,厚度為0.1米,裝有一個113.5千克的平衡器。在高空投擲的情況下,這種貧鈾彈頭靠重力能射穿地下工事上面覆蓋的堅固巖石和混凝土,爆炸產生的巖土沖擊波和震動能摧毀深達數百米的地下目標,而且放射性物質對地表環境的危害相對較小。它采用慣導系統,在機載雷達的指引下打擊目標,同時彈體加裝了翼面以提高精度。該型核彈共生產了150枚,可由B-52、B-1B、B-2A轟炸機或F-16戰機攜帶,部署在德國、英國、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時、荷蘭和希臘等國的軍事基地。
1997年4月,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哈羅德·史密斯建議使用B61-11核彈對付利比亞政權,以測試該炸彈的實戰性能。打擊目標為利比亞在泰爾胡奈建立的地下化學工廠,美國聲稱該工廠生產化學武器,但最后五角大樓取消了這一計劃。核鉆地彈雖沒有實戰過,不過能從常規鉆地彈的實戰應用來一窺它的性能。2008年以色列戰機在加沙空襲中,使用了從美國采購的GBU-39型鉆地彈,摧毀了哈馬斯武裝組織的大量地下掩體和武器庫。

B-2A轟炸機發射B61-11核鉆地彈
俄羅斯目前主要有兩種制導鉆地彈,即配備鉆地戰斗部的KAB-500Kr和KAB-1500L-Pr。它們均采用電視制導,命中精度4~7米。KAB-500Kr可配備380千克鉆地戰斗部,在發射前鎖定目標,飛機投彈后即可離開發射區域。KAB-1500L-Pr可供蘇-30在高空高速飛行中投放,配用1 100千克鉆地戰斗部,能穿透20米土層或2米厚混凝土。
核航空炸彈是用航空器攜載投放的裝有核戰斗部的炸彈,是各核大國廣泛裝備的一種核武器。核航彈早期被用作戰略目的,如美國投向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爆炸當量分別為1.5萬噸和2萬噸TNT。這一時期的核航彈既大又笨重,往往需要根據它們的尺寸來設計轟炸機的彈艙。熱核炸彈的當量動輒上百萬噸甚至上千萬噸TNT,如美軍B43熱核炸彈威力達到2 500萬噸TNT。熱核炸彈成為了戰略核武器的主導,當量較低的裂變彈就作為戰術核武器來使用了。戰術核航彈由戰術轟炸機攜帶,威力一般在數千噸至數十萬噸TNT當量之間,可用不同方式投放,在預定的地面和空中爆炸,可采用自由降落空爆、觸地爆、減速-延遲地爆等多種引爆方式。
MK-7“托爾”是美軍第一種戰術核航彈,也是第一種裝備美國三大軍種的核彈,1949年由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開始研制,1952年5月開始批量生產。它為槍式鈾裂變彈,膠囊型結構,長4.6米,直徑770毫米,重762千克,分10種型號,TNT當量為:8 000噸、19 000噸、22 000噸、30 000噸、31 000噸、61 000噸等,可空中引爆也可地面爆炸。MK-7核彈由戰斗機外掛。為便于戰斗轟炸機外掛,MK-7使用了可收縮的穩定尾翼,而且采用可變威力設計,其裂變物質儲存在獨立容器中,可以在起飛前再放入核航彈中。該炸彈的投放使用了一種全新的低空轟炸系統,戰機首先低空飛向目標,然后快速拉一個4g的筋斗,在接近筋斗頂端時投下原子彈,接著以“殷麥曼滾轉”脫離現場以確保戰機的安全。
MK-7核彈于1952年進入美國空軍服役,總共生產了1 700~1 800枚,服役15年后被MK-28和MK-43所取代。憑借著可以伸縮的穩定翼,MK-7可以由美軍多種飛機攜帶,包括空軍的B-45“臺風”、B-57“堪培拉”、F-84“雷電噴氣”、F-100“超佩刀”、F-101“巫毒”,海軍的道格拉斯A-1“天襲者”、A-3D“空中武士”、F-3D2B“天空騎士”、麥克唐納F-2H“女妖”、F-3H“惡魔”、北美的FJ-1“憤怒”。另外,1960年MK-7通過北約提供給英國空軍使用,由英軍的“堪培拉”轟炸機運載,并部署于德國,但是這些核航彈的控制權仍掌握在美軍手中。
英國第一種戰術核航彈為“紅胡子”核彈,為降低純钚彈提前爆炸的風險,該炸彈的核物質使用了钚和鈾,此種設計在1956年的“水牛行動”中進行了兩次核試驗驗證。該核彈長3.66米,直徑0.71米,重794千克,有Mk1和Mk2兩種型號,爆炸當量分別為1.5萬噸和2.5萬噸TNT。1960年“紅胡子”核彈開始服役,皇家空軍分配到了110枚,其中48枚儲存在塞浦路斯,48枚儲存在新加坡,搭載機型有“火神”、“勝利者”、“勇士”和英國電氣“堪培拉”轟炸機(英國皇家空軍的“火神”、“勝利者”和“勇士”轟炸機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都是“V”,因此也被統稱為V型轟炸機)。皇家海軍分配到了35枚“紅胡子”核彈,搭載戰機有布萊克本“掠奪者”、“海潑婦”和“彎刀”海軍攻擊機。1971年,此型核彈全部退役。
法國第一種戰術核航彈為AN-52核彈,它是在MR-50“通用戰術彈頭”基礎上設計的。該核彈長4.2米,直徑0.6米,翼展0.8米,重455千克,配備降落傘減速,當量分為兩個版本:低當量版為6~8千噸TNT,高當量版為2.5萬噸TNT。能夠攜帶該炸彈的飛機有:達索“幻影”3E、“美洲豹”A攻擊機、達索“超軍旗”和達索“幻影”2000N-K1。1972年8月28日該炸彈進行了核試驗測試,爆炸當量為6 600噸TNT,同年10月服役,共生產80~100枚,到1992年退役。

MK-“托爾”戰求核航彈,右圖為其投放時采用的低空轟炸系統示意圖
蘇聯首枚戰術核航彈為RDS-4“塔蒂亞娜”,于1953年8月23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成功試驗,一架伊爾-28戰機從11 000米高空投擲核炸彈,在600米高度處引爆,爆炸當量為2.8萬噸TNT。該炸彈為钚內爆懸浮核裝藥構造,使用了4.2千克的钚和6.8千克濃度為90%的鈾235,全重約1 200千克,與美國的輕型戰術核航彈Mk-5具有相同的比威力(當量質量比)。1954年“塔蒂亞娜”正式裝備部隊,1965年退役。列裝版威力為3萬噸TNT,部署在伊爾-28、圖-4和圖-16轟炸機上。1954年9月14日,蘇聯在奧倫堡州(該州的地貌環境與西德相似)托茨基試驗場進行了“雪花”諸兵種合成演習,以檢驗核戰爭爆發時士兵的作戰能力與武器裝備的性能。當日9點33分,庫特爾切夫少校駕駛一架圖-4轟炸機從8 000米高空投下一枚“塔蒂亞娜”炸彈,在350米高度爆炸,爆炸威力為4萬噸TNT,在距爆炸中心10千米范圍內揚起輻射云塵和沙土。爆炸21分鐘后,數百架噴氣式戰機穿過蘑菇云,對地面目標進行模擬攻擊,接著坦克、裝甲車和步兵沖向爆心零點。后來,在4.5萬名參演的官兵中,數千人患上各種輻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