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緒波 王洪霞
2016年的春節,何培雄是在“閉關”中度過的。
這個“80后”的怪異舉動,在熟悉他的人眼中并不覺得奇怪:“他每年指不定什么時候就‘抽陣風,一個人神神道道地鼓搗個不停。”
然而,何培雄每“閉關”一次,農場領導和生產部門的人就更加興奮一次,都等著他“出關”時帶來好消息。
這個“怪人”,在紅衛農場、建三江管理局、省農墾總局乃至全省農業科研系統,都小有名氣。
這個30歲的年輕人,為啥能這樣吸引大家的眼球?
何培雄的家鄉在甘肅省民樂縣六壩鎮。
因為在農村長大,他自小就對土地有著特殊感情。200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系。
2010年,何培雄大學畢業。當時,他有三個選擇:回甘肅的城市工作;去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打拼或繼續深造;支援“老、少、邊”地區。
父母在盼著兒子回家鄉,“北、上、廣、津”的舞臺更大,但何培雄最終卻選擇了“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支援計劃”——當年7月,他來到距離家鄉幾千公里之遙的北大荒,在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紅衛農場開始了他的尋夢之旅。
剛到紅衛農場時,一望無際的稻田,先進的大型農機設備,性情豪爽的農場職工……從未與夢想如此接近的感覺,令何培雄亢奮、狂喜。
2011年3 月,何培雄被分配到農場第五管理區擔任技術員,做水稻育秧前期的清雪扣棚、平床擺盤、抽水泡田、攪漿平地等準備工作。
“老王啊,你家的稻田怎么沒有抽水泡田?”2011年4月的一天,正在自己分管區域內巡查的何培雄,把電話打給了水稻種植戶王立科。
北方的初春,乍暖還寒,細雨淋過的春夜更是涼意徹骨。何培雄陪著王立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的田埂上,幾次滑倒、爬起,才來到水田中間的電井處。開閘抽水的過程中,何培雄的腦海靈光一閃——如果有一臺遠程遙控電井的設備該多好。
何培雄被自己的這個想法刺激得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宿舍變成了研發“陣地”,購買了電烙鐵、萬用表、電阻、電熔、芯片、鉗子……他先從遙控宿舍的電燈開始試驗——設計好電路芯片,調整好電流電壓;再設計電路板,以用手機打電話的信號方式,遠程控制宿舍電燈。第一次,芯片爆炸,試驗失敗;第二次,雖然芯片沒有爆炸,可是電燈也沒亮……終于有一天,室友們聽到何培雄的歡呼聲:“成功啦!成功啦!”這是他的第六次試驗。
2011年6月,何培雄在水稻種植戶梁發的稻田里進行手機遠程遙控開關試驗。一開始,老梁不相信手機能控制自家的電井開關,但當他拿著手機坐在家里打了個電話,遠遠地就看到自家的電井機開始抽水時,頓時樂得合不攏嘴,連連贊嘆:“大學生就是了不起!”
就是這句普通得再普通不過、平常得再平常不過的“表揚”,給了何培雄以前所未有的鼓勵。從此,他在農業科研試驗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堅定。
手機無線電井遙控裝置研發成功后,何培雄為第五管理區和第二管理區免費安裝了60多套遠程遙控電機井抽水設備。后來,他又無償為管理局所屬的14個農場各安裝了一套,示范和推動更多的水稻種植戶應用這套設備。
2011年7月,何培雄為這項發明申請了國家專利,2012年5月拿到專利證書。如今,手機無線電井遙控裝置已在建三江管理局的54萬畝水田、1800眼電機井上廣泛使用。僅此一項,每年就節約勞動成本270萬元,節約電力資源16.5萬千瓦時,節約水資源300萬立方米。
“難上加難,才能賦予技術攻關以意義。”在艱難曲折的發明路上,何培雄把創新、創業、突破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信念。
2012年,何培雄被調入紅衛農場農機科。工作中,他發現各管理區的育秧大棚管理智能化應用率不高,大棚育苗基地的澆水通風等環節嚴重依賴人工,不僅職工勞動強度大,管理效果也很不理想。
“實際上,我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情,只是一看到農機上有不合理或可改進的地方,就忍不住要動手去改。我搞科研的初衷,就是讓種植戶生產更方便、更省力。”就是這個聽起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愿望,讓何培雄又開啟了一個新項目研發:將大棚基地手動控制微噴、手動卷簾裝置變成自動的,讓大棚育苗基地實現自動控制溫度和濕度。
想法雖好,可變成現實卻太難了。何培雄反反復復地用微噴、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動機進行實驗,都未達到預期效果。于是,他向母校老師請教、向同學求助,突破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當年10月,他在室內第一次完成了模擬育秧大棚的自動化管理實驗。但由于室內外的環境不同,第一次現場測試失敗了。為了進行同類環境試驗,他把設備搬到野外。白天,他蹲在大棚里觀察溫度、記錄數據;晚上,他在家里翻閱資料、修改編程,幾乎每天都熬到后半夜……經過10天的鏖戰,理想效果達成并運行穩定。而此時,這項實驗已花掉了他辛苦積攢的1萬多元積蓄。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統建成后,第五管理區的32棟育秧大棚率先投入使用。這一技術使每畝水稻增產約10公斤,節約勞動力成本上千萬元。
種植戶尹福倫高興地說:“這個發明,能讓我們倒出時間干別的活,省了不少人工。”
而改變種植戶的處境,就是支撐他發明的原動力。
2013年至2016年間,何培雄帶著他的團隊又相繼研發了田間智能運輸軌道車及轉彎系統,平推式育秧大棚藥、水、肥一體化調控系統,催芽棚苫布自動收放裝置等技術,其中3項發明已獲國家專利,并得到廣大種植戶的認可。
2013年的6月,正當何培雄的科研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時,“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支援計劃”三年期滿。起初,何培雄曾向父母承諾,三年期滿就回家。此時,他再次面臨選擇:離開還是留下?
三年里,何培雄在紅衛農場有了相親相愛的同事、朋友,有了可以造福于民的事業,有了夢想實現后的快樂,也和妻子朱姣在這里組建了家庭。
他和妻子驀然發現,他們已經難以割舍對這片土地濃濃的深情。
朱皎畢業于甘肅中醫學院,追隨他的腳步來到紅衛農場,在農場醫院工作。2013年8 月,他們的愛情之果——又一代“紅衛人”出生了。
“不走了,在這里,我們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臺。”在人生的舞臺上,何培雄夫婦決定,在這里扎根,放飛創業夢想!
為了說服當初持反對意見的雙方父母,他們把四位老人從老家接到幾千公里之遙的紅衛農場,讓老人親眼看一看這里的現代化小城鎮,看一看這里馳騁田間的現代化大機械,看一看這里先進的教育設施和學習場所,看一看輕松舒適的家居生活……他們想告訴家人:“在這片黑土地上,有我們喜愛的事業,我們的工作將更充實,生活將更幸福……”
“北大荒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適合有夢想的人在這里成長。”何培雄用七年時間回答了許多人對他為什么選擇扎根北大荒的疑問。
2013年,在管理局和農場領導的支持下,何培雄和幾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共同成立了“曲辰創新工作室”,吸納入室農機戶160戶。
“曲辰”,即繁體的“農”字。在北大荒這個廣闊天地,何培雄堅信,科技創新會大有作為。
人們為這個有理想、有情懷的“80后”一再毅然選擇留在北大荒而感動,為他的愛人始終追隨他的腳步而感動,為他的父母遠離故土投奔孩子而感動,為他不斷創新的創業激情而感動……豁然間,越來越多的人從感動中讀懂了“北大荒精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深刻內涵。
何培雄,正在用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共產黨人的使命意識,書寫著第三代北大荒人的光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