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陽 劉晶 李明
7月,海倫市共和鎮伏中村玉蘭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日光溫室大棚內,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禮品西瓜掛滿藤蔓。一個中年婦女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手中的“寶貝”。
這個說起“致富經”就滔滔不絕的婦女叫王玉蘭,是伏中村發展特色種植的“女能人”。
22年前,王玉蘭還是“城里人”。1995年企業改革,“城市女工”王玉蘭下崗了。迫于生計,她和丈夫開始嘗試做各種小買賣,苦沒少吃,卻沒賺到錢。
1996年夏天,王玉蘭回村看望父母。看著小菜園里吃不了的小辣椒,王玉蘭就拉了一些到海倫農貿市場售賣。沒承想,這些小辣椒一進市場就被搶購一空。這個“偶然”給王玉蘭的思想劃開了一道“市場”的口子。
“回村種菜!”轉年開春,王玉蘭回村里種了三畝蔬菜。起初,這一決定并不被家人看好,但當王玉蘭將出售第一茬200斤茄子賺得的400塊錢放到炕沿兒上時,全家人服氣了。
轉年,王玉蘭在村里承包了30畝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獲益頗豐。
創業初步成功,但王玉蘭覺得“不解渴”。看了電視里的農業節目中講解的棚室蔬菜種植技術后,她立即前往南方取經。
學習歸來,王玉蘭請專家,聘顧問,嘗試種植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新肥料、新藥劑……就在別人看著她“瞎忙活”的時候,吊蔓香瓜、“辣妹子”小辣椒和禮品西瓜等蔬果悄然爬滿藤蔓。因為這些蔬果“新奇特”,很快就有銷售商找上了門,經濟效益不斷增加。
摸著石頭蹚出了一條致富路,王玉蘭深知其中不易,可看到不少村民還過著苦日子,“帶著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
1998年,王玉蘭將14個貧困戶作為聯系幫扶對象。不久,因母親患精神疾病、父親種植烤煙賠個精光而愁得團團轉的小青年張萬秋找到王玉蘭:“大姐,我想跟著你干……”
王玉蘭拍拍張萬秋的肩膀:“行,以后你跟我學種瓜種菜,苦日子一定能過去。”
在王玉蘭的熱心幫扶下,幾年時間,14個貧困戶從夢想脫貧走進了小康現實。
2010年,玉蘭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王玉蘭出任理事長。她積極動員村民入社搞大棚蔬菜種植,并提供技術和銷售市場,確保入社農戶無后顧之憂。在她的帶動下,全村三分之一農戶帶地入社。
合作社越干越紅火,但伏中村的“特殊貧困群體”總讓王玉蘭揪心。
村民姜萬海智力障礙,父母身體不好,家里沒房,一家人生活得舉步維艱。王玉蘭給姜家出了個點子:“讓萬海到合作社給果樹噴灑農藥吧。”
吸納姜萬海入社工作,合作社成員大都不同意,王玉蘭只得賠著笑臉說:“就讓他干幾天試試。”姜萬海試了幾天,總是記不清哪棵果樹噴灑過農藥。王玉蘭便想了個招兒,每天給姜萬海兜里放上小布條,讓他在噴灑完農藥的果樹上用小布條做個標記。這招兒挺管用。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姜萬海家蓋起了磚房。
說起吸納“特殊貧困群體”入社工作的難處,年已七旬的村民王中路感慨:“雇用我們這些‘老弱病殘,只有玉蘭自己知道多操了多少心哪!”
王中路老人患有嚴重白內障,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王玉蘭便主動讓老人來合作社打工干零活,“夏季拔草、鏟地,冬季鏟雪,這樣的活兒不費眼力”。
目前,全村共有10個殘障貧困戶在王玉蘭的合作社打工。2016年,這些“特殊人”人均收入都達到1.5萬元左右。
為“特殊貧困群體”想方設法找尋謀生之計,很多人感到不解,但王玉蘭說:“這些人是最需要幫扶的人,咱幫一把,他們的日子就‘亮堂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