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我國在這一領域與其他各國相比發展相對緩慢。 本文主要從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出發,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對居住空間的影響,探索更符合人需求的居住空間環境。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 人的心理與行為 居住空間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空間的要求也漸漸嚴苛。他們對家的要求不僅僅是可供休息的場所,而是一份溫馨的情懷。在居住空間設計中更需要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改善人居環境。只有進行人性化的考慮才能更符合人的需要,才能給設計的空間賦予生命力。
一、環境心理學概述
環境心理學首先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關興起,先在英語區,繼而在全歐洲和世界其它地區迅速傳播和發展。環境心理學旨在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又被稱為環境與行為、建筑心理學等。林玉蓮、胡正凡編著的《環境心理學》中指出環境心理學的主要特點就是強調把環境行為關系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強調環境行為關系是一種交互關系。
二、環境心理學在居住空間設計中的現狀
環境心理學雖是近幾年在我國才發展起來的,但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普遍意識到環境心理對居住空間設計的重要性。在現代居住空間的設計中人們普遍希望把自然界的植物、水、石頭等搬到居住空間中來。在現代高層建筑崛起,居住空間的設計趨于復雜,同時,居住空間的裝修越來越多地運用不環保的材料,這完全違背了環境心理學的精神理念。
三、居住空間中人的心理與行為分析
人與周圍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被環境影響同時也反作用于周圍的環境。當人處在室內
環境中,人的感官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使他的情緒,心情狀態都處于這個環境中。人能敏感的察覺這個環境的氛圍,并迅速的做出反應。可以通過研究人的心理反應更好的引導設計的發展,居住空間的設計發展就是越來越趨于人性化。
(一)接近自然、追求文化的需求
隨著人們品位的提高,戶主對居住環境提出新的要求。近幾年居住空間的風格開始趨于回歸自然,人們希望將室外的山石、水景搬到居住空間里來。我們在設計時應注重人的需求,將自然風景與室內設計更好的融合。在室內做一些提升品位的設計也能增加整個空間的文化氛圍,比如客廳地面用仿古亞光地磚就會比拋光地磚更顯文化氣息。
(二)舒適感、私密性的需求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里,居住舒適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舒適的空間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室內空間的劃分是否合理,色彩的選用,材料的搭配都決定了一個空間是否舒適。私密性對于居住空間也很重要,起居室與臥室、書房的安排是否妥當都關系到私密性是否合理。比如墻壁隔音不夠時,起居室活動的聲音則會影響到書房正在思考的人。
四、環境心理學在居住空間中應用方法
以人為本是設計的基本點,不良的設計會影響人們的工作與休息,設計不能一味追求好看和體面,舒適和品位才是根本。居住空間除了要滿足基本居住的需求、工作和娛樂要求以外,精神方面的要求也是發展的趨勢;現在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溫飽問題,對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室內設計師也要給予業主一個有品質的居住空間。
(一)居住空間中選擇合適室內色彩
在居住空間內,色彩是視覺的第一印象。色彩的選擇影響著居住者的心情,不良的色彩搭配也是室內設計失敗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顏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有所不同,比如紅色代表的是興奮、綠色是健康、白色使人平靜、紫色讓人憂郁。在居住空間中主色調應該選擇純度較低柔和的顏色。較暖的顏色不適合用在需要冷靜思考的書房,艷麗的紅色不適合用在需要休息的臥室。
(二)居住空間中適合的光影
居住空間中,光的強弱和冷暖也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光不僅能照明還能烘托氣氛。強光太刺眼不適合在家中使用。顏色偏暖的光適合營造溫暖的氛圍,可以用在臥室卻不適合書房。學習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暖光會讓人昏昏欲睡。光影在家居空間中的作用極為重要,其設計在深度及廣度上都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成為室內設計重要的要素。
參考文獻: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2.
[2]吳小紅.環境心理學在室內外空間設計中的運用[J].陜西建筑,2013(07).
[3]王小同.基于環境心理學的居住空間室內設計研究[J].設計,2015(07).
[4]歐潮海.淺談環境心理學與現代室內設計[J].建筑知識,2007(02).
[5]馬莉.室內設計中環境心理學的影響及運用[J].科技信息,2008(06).
[6]吳建好.關于室內設計中色彩的環境與功能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8(10).
(作者簡介:孫夢麗,女,藝術碩士,四川理工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