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宇
摘要:《公司法》對于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規定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規定了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但對于規定中的“股權轉讓事項”、“同等條件”、“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等關鍵點并沒有明確的解釋,因此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實踐中針對股東優先購買權經常出現糾紛。本文擬針對該等模糊概念結合立法本意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優先購買權 股東 有限責任公司 股權轉讓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優先購買權相關問題規定在現行《公司法》(2013年12月28日發布)第71條(2013年《公司法》修改并沒有對2005年《公司法》的第72條進行修改,只是將條文由第72條調整到了第71條,故而,對2005年《公司法》第72條的司法解釋、釋義、司法判例等同樣適應于2013年《公司法》第71條。若無特別說明,下文“《公司法》第71條”指的是“2013年《公司法》第71條”;而“《公司法》第72條”指的是“2005年《公司法》第72條”)。《公司法》第71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一、如何解釋“股權轉讓事項”
《公司法》第71條第2款規定了擬轉讓股權的股東的書面通知義務:“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第71條第2款籠統地規定了書面通知的內容為“股權轉讓事項”,但沒有進一步具體的解釋事項的范圍。
2008年3月25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高院”)第二民事審判庭公布的《關于審理涉及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優先購買權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上海高院《意見》”)第2條對此進行了解釋:“股東依照公司法第72條第2款規定書面通知,應當包括擬受讓人的有關情況,擬轉讓股權數量,價格以及履行方式等主要轉讓條件”,即上述‘股權轉讓事項”是指“擬股權轉讓的事實”與主要轉讓條件,后者包括:擬受讓人的有關情況、擬轉讓股權數量、價格以及履行方式等。《最高人民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28條也作出了類似的解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之前雖然通知了公司其他股東,但未將受讓人的有關情況,擬轉讓股權的數量,價格以及履行方式等股權轉讓合同的主要內容全部告知公司其他股東的,人民法院應認定其未履行司法第72條第2款規定的義務。”《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28條將“股權轉讓事項”進一步明確為“股權轉讓合同的主要內容”,包括受讓人的有關情況,擬轉讓股權的數量,價格以及履行方式等。
二、“同意權”的體系解釋
《公司法》第71條第2款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而第3款規定了股東的優先購買權:“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如此,便產生了解釋上的疑問:第3款規定的有優先購買權的“其他股東”是否包括第2款中已經做出“同意轉讓”的意思表示的股東?擬轉讓股權的股東通知其他股東后,做出“同意轉讓”意思表示的股東包括三種:(1)以書面形式回函明示同意轉讓;(2)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內不作任何答復的,法律擬制為已做出“同意轉讓”的意思表示;(3)以書面形式回函明示不同意轉讓,但不購買擬轉讓股權的(應當包括明示不購買和在合理時間內未表示購買擬轉讓股權兩種情況)。上述股東作出“同意轉讓”的意思表示,是否意味著其放棄行使第3款規定的優先購買權?尤其是上述第(3)種情形中,不同意轉讓的股東已經作出明示的不購買擬轉讓股權的意思表示,是否意味著該股東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即不能再主張根據第3款的規定行使優先購買權?
三、對于“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中“購買”的解釋
1.司法實踐中的解釋
《公司法》第71條,第72條第2款規定:“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根據人大法工委編著的《公司法釋義》的解釋,該款規定了不同意的股東購買該轉讓股權的“義務”,即上文所稱“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但此處的購買義務究竟是指“以同等的條件購買”還是僅僅指表示愿意購買的意思表示,如果是后者,購買交易的價格等如何確定?公司法或者《公司法釋義》均沒有作出解釋。司法實踐中對此的理解亦不相同。
第一種理解以上海高院的理解為代表,將此處的購買義務解釋為“以同等條件購買”。
第二種理解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山東高院”)的理解為代表,將此處的購買義務解釋為作出愿意購買的意思表示,同時規定了購買價格的確定方法。
2.法條解釋
從文義解釋上看,《公司法》第72條第3款明確規定了股東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但第72條第2款卻只規定了“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沒有明文規定股東應當“在同等條件下”購買。因此,若要將該款解釋為股東有義務在同等條件下購買,則需要其他的解釋工具的支持。endprint
上文已提及,我國《公司法》第72條同時規定了股東的同意權、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和股東的優先購買權三個制度。一般認為,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與股東的優先購買權有實質上的區別,因此不能直接從第72條第2款和第3款的規定直接得出第2款規定的異議股東購買義務是指“在同等條件下”購買的義務。
域外法沒有同時規定股東同意權、異議股東購買義務和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先例。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在法國法、日本法和我國臺灣地區法律中有類似規定。
法國法上規定了股東的同意權和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5條規定:“只有在征得至少代表3/4公司股份的多數股東的同意后,公司股份才可轉讓給與公司無關的第三人。公司擁有一個以上股東的,轉讓計劃應通知公司和每個股東,公司未在自完成本款規定的最后一個通知起3個月內作出決定的,視為已同意轉讓。公司拒絕同意轉讓的,股東必須在自拒絕之日起3個月內,以按民法典1843-4條規定的條件確定的價格購買或讓人購買這些股份”。而法國《民法典》第1843-4條的內容是:“在規定股東轉讓其公司權利或由公司買回此種權利的情況下,此種權利的價值,如有爭議,由當事人雙方指定的鑒定人確定,當事人之間對鑒定人的指定不能達成協議的,由法庭庭長以緊急審理形式裁定指定的鑒定人確定。對此種裁定不得上訴。”因此,根據法國《商事公司法》和《民法典》的規定,股權轉讓需經代表3/4公司股份的多數股東同意,拒絕轉讓的股東應按鑒定所得的價格履行購義務。
日本原《商法典》第204-3條第2款規定了股東購買擬轉讓股份時確定價格的方法:“應根據最后資產負債表,用公司凈資產額,除以發行股份總數,再乘以前條第一款的股份數,以所得金額,提存于本公司所在地的提存所”。
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第111條第1、第2款規定:“股東非得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之同意,不得以其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前項轉讓不同意之股東有優先承買權;如不承受,視為同意轉讓,并同意修改章程有關股東及其出資事項”。臺灣地區《公司法》第11條的規定與我國《公司法》的規定非常相似,不同意股東不行使“優先承買權”的法律后果為“視為同意轉讓”。但是,臺灣《公司法》并沒有強調股東是否應當以同等條件行使“優先承買權”,也沒有對不同意股東購買該股份的條件作出詳細的規定,因此,實務中同樣存在爭議。
綜上,類似的立法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須以同等條件購買。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實際上是服務于“股東同意權”的制度,區別于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在股權轉讓已經過半數股東同意的情況下,法律保障股東的按照協議約定轉讓股權的意向得到實現,因此股東必須在同等條件下行使優先購買權;在股份轉讓未經過半數股東同意的情況下,股東按照協議約定轉讓股權的意向不能得到實現,因此法律規定了異議股東購買擬轉讓股權的義務,保證股東可通過這一途徑退出公司。綜上,在保護股東權利和尊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價值判斷上,股東同意權更傾向于后者,而異議股東的購買義務實際上是服務于“股東同意權”的制度,因此,《公司法》第72條第2款更可能被解釋為: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擬轉讓股權,但是沒有義務以同等條件購買擬轉讓的股權,僅有以公允的價格購買擬轉讓股權的義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