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東
摘要:為充分發揮吉林省大學生村官的作用,把吉林省大學生村官群體的工作特點與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的觀點,并確立分類培養模式。根據要求提出吉林省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的建議和對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關鍵詞:吉林省 大學生村官 分類培養模式
一、培養選聘大學生村官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村官是指到農村(含社區)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助理或其他村“兩委”職務的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應屆或往屆大學畢業。工作多為社區(村)事務。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選拔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2008年3月中央組織部等有關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
吉林省于2008年正式開始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至今已有數干名大學生村官活躍在農村和社區,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一)推動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優化了基層干部隊伍結構
一般情況下,大學生村官到鄉鎮擔任兩委助理。除此之外,還有些具有農業科技知識的大學生村官兼任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講解、師范操作,以他們自身技術優勢普及了農業生產技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業的機械化進程。一些大學生村官積極與外界聯系,及時掌握最新的農業生產動態,為農民介紹農作物新品種,牽線農民與當地的各種相關農業生產企業進行合作,為農民增產豐收奠定了一定基礎。
從大學校門來到農村的大學生村官,是具有一定先進思想、知識、技能的年輕群體,充實到吉林省基礎干部隊伍之中,從年齡、知識和能力結構等方面對基層干部隊伍進行了改善和優化,使基層隊伍的領導能力、執行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升,為實現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活躍了吉林省農村的文化精神生活,探索新的鄉村治理結構
在較為閉塞的農村,鄉村封建文化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普遍性,影響著當地村民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判斷和了解,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接受城市現代生活熏染的大學生村官進村后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理念和新生事物,對鄉規俗約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尺度和評判標準,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可以和當地各個層面的人群進行交流、溝通,展示先進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宣傳正能量的演出、傳播知識的圖書下鄉、認識農村電子商務等活動,從而改變著原有落后的鄉村文化生活,促進城鄉文化的融合。
大學生村官以開放的思維、靈活的頭腦和善于打破陳規陋習的方式參與當地政治生活,對原有鄉村治理模式形成一定>中擊,探索新的鄉村治理結構。
(三)促進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加快城鄉人才合理流動
有調查顯示,有g2%的大學生村官是吉林省戶籍或從吉林省內院校畢業。許多大學生村官在任職期間通過參加相關創業培訓,找到適合的創業項目。一方面解決了自己聘期后的出路問題,另一方面為社會增加了就業崗位,減輕了社會就業壓力。
幾年的實踐表明,通過大學生村官選聘政策,吉林省政府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官,吸引了大批當地大學生畢業之后積極返鄉,加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此舉有效緩解了長期以來農村人才流失的現象,有助于打破城鄉人才壁壘,有效地推動人才資源向農村基層流動,減輕了多年以來城鄉人力資源結構性失衡現象。
二、吉林省大學生村官任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村官的職業身份較為尷尬,認同度較低
《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中規定:(1)選聘到村任職的高校畢業生為“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系非公務員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務員的有關規定進行,由鄉鎮黨委、政府負責;人事檔案由縣委組織部門管理或縣級人事部門所屬人才服務機構免費代理,黨團關系轉至所在村。工作期間,縣級組織人事部門與高校畢業生簽訂聘任合同,合同中要明確各自遵守的條文。(2)選聘的高校畢業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為2-3年。工作期滿后,經組織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可繼續聘任。不再續聘的、引導和鼓勵其就業、創業。
實際工作中,一些大學生村官感覺自己的身份不明晰,管理農村工作的參與感不強;有的村干部認為大學生村官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過于理論化和理想化,甚至認為村官只是大學生畢業生的一種過渡階段選擇;當地部分村民對大學生村官也會產生一定的看法和懷疑態度。種種原因給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帶來一定困惑,難以產生扎根農村的思想和愿望。
(二)農村工作環境相對封閉復雜,大學生難以快速融入
吉林省的一些農村地區,多年來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作為從大學校門走出來的大學生村官,其思維方式,人際溝通,工作方法上與當地村干部、村民會存在一定區別,短時間內雙方很難相互融通,必然會帶來大學生村官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相對孤立和邊緣化,如果不及時調整和迅速適應,容易造成大學生村官工作難度加大,形成一定的困擾。
(三)大學生村官工作任務不夠具體明確
從工作內容上看,有些基層政府在給大學生村官安排工作時往往僅僅停留在接受上級任務這個層面,一些地區大學生村官報到后沒有從事與村官相關的工作,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大學生村官不常在村里的現象;而崗前培訓和在崗輪訓流于形式,一些培訓課程效果并不理想。
(四)經濟收入、福利待遇不理想
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公務員和事業人員的工資待近幾年呈遇上升趨勢,一些基層單位大學生“村官”工資待遇卻少有增加,幾乎保持在幾年前的水平;大學生村官每月發放工資補貼,鄉政府只給大學生村官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其他如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等都沒有繳納。出現的這些現象,已經影響到了“村官”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對職業的熱愛。從根本上看大學生村官的管理不夠嚴謹,沒有形成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大學生村官培養方案或措施,長久以往,會對大學生村官政策帶來不利影響,降低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效應和隊伍建設。endprint
(五)學業知識與工作需要存有一定距離
進入基層工作后,有些大學生村官協助基層干部工作方面,工作內容繁雜零碎,隨機性較大;有些村官從事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工作,但又不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水平,使大學生村官感到學非所用,工作的成就感較低。
三、吉林省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
大學生村官任職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有多個方面的原因,可采取多種改進方式。其中,分類培養大學生村官是其中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分類培養模式的概念
分類培養模式是在保證總體培養目標實現的基礎上,根據對象的學習需求、就業需求和繼續深造需求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對象特點制定不同發展目標和綜合素質培養目標。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模式是根據農村發展需要、結合大學生村官個人特長及成長要求,分別制定培養目標,使用不同培養手段和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培養,采用不同的考核標準,即對不同類型吉林省大學生村官采取的不同培養模式。
(二)吉林省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模式的內容
吉林省農村發展程度不盡相同,對大學生村官基本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需要農業生產技術較強的人才,有的鄉鎮希望能有帶領大家經營致富的人才,有的基層農村更需要能為村民服務的人才。而大學生村官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具備不同的技能和特長,有的大學生擅長溝通,有的大學生精通技術,有的大學生具有經營意思。因此,可以將大學生村官進行測評分類,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引導大學生村官多方面施展才華,將來成長為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
根據吉林省農村發展總體情況,結合大學生村官隊伍現狀,分為創業經營型、管理服務型、專業技術型等幾類。
1.創業經營型。創業經營型大學生村官是指善于捕捉分析市場信息,具有經營意識和一定管理經驗且有自主創業項目或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村官群體。
2.管理服務型。管理服務型大學生村官是指溝通協調能力強,具備行政管理職業能力,能服務農村和農民的、具有奉獻精神大學生村官群體。
3.專業技術型。專業技術型大學生村官是指具有一定技術專長且能夠為農民所用、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學生村官群體。這類大學生村官專業技術優勢較為明顯,能夠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農民可以直接受益。
四、實施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一)頂層設計,為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提供政策支持
根據吉林省農村發展需求,確定對大學生村官人才培養類型,進行頂層設計:
首先,進一步完善吉林省大學生村官政策,制定《吉林省大學生村官分類選聘實施辦法》、《鼓勵吉林省大學生村官創辦企業辦法》、《吉林省大學生村官分類管理實施細則》等規定,為分類管理提供制度保證。
其次,全面構建大學生村官分類培養的機制和體制。吉林省政府人事部門應從實際出發,建立完善的分類培養大學生村官的機制和體制,為分類培養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調動基層政府培養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有利于大學生村官的成長和成熟;應形成大學生村官培養、任用、流動機制。
(二)完善村官選拔制度,實施專業化培養
在大學生村官的選拔聘用時強調以下要求:
第一,專業方面。在大學生村官選拔聘任過程中,側重于農村人力資源、畜牧業、養殖業、園林生態、病蟲害預防和治療、水利建設、環境衛生等與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關專業的畢業生。
第一,畢業院校。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可集中選擇與農業相關的一些院校進行大學生村官的選拔,進行專業化培養。對于符合條件的大學生,相關部門和高等院校考察個人基本素質、個人未來發展潛力的基礎上,確定他們屬于分類培養中的類型,進行針對性的專業化培養,使之成為創業經營型、管理服務型、專業技術型的大學生村官。
(三)建立培養制度,明確大學生村官分類標準
調研吉林省基層工作實際需要和大學生村官的實際意愿,確定將大學生村官分為創業經營型、管理服務型、專業技術型,完善培養制度。
第一,建立點對點幫扶制度。建立基礎干部幫帶大學生村官制度,根據大學生村官類型特點和農村工作需求,相關部門或干部與對應的大學生村官形成幫扶對子,如主抓農業生產的村干部幫助專業技術型大學生村官克服實際困難,引領其開展工作,使其迅速成長;對于管理服務型大學生村官,可建立鄉鎮領導責任幫扶責任制,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管理能力和溝通技巧。
第二,建立分類培養方式和具體措施。吉林省基層組織人事部門應結合人才培養的特點有針對性采取措施:
1.對于創業經驗類型大學生村官,應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有針對性進行培訓,鼓勵利用當地農村的資源優勢進行創業,從而帶動農產品經營、推動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帶頭人。
2.對于管理服務型的大學生村官,應參照公務員的培養方式和考核制度,使其成為具有良好道德素質、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市場經濟理論知識的優秀基層管理者,使其不斷提高能力基層工作能力。
3.對于專業技術型的大學生村官,可以按照專業技術人才的思路來培養,增加其學習機會,加強實踐能力;在面臨選擇時,大學生村官可以按照市場化運行的方式繼續服務農村,也可以通過一定的選拔形式充實到縣鄉相關的事業單位。
(四)建立村校合作關系,實施訂單培養
吉林省有40多所高等院校,既有綜合性較強的大學,也有專門性較強的農業類大學,而農村所需要的村官也是多種類型的。由人事部門、高校管理部門聯合牽頭,在不同特點的高等院校設置相關專業,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訂單培養,形成從學校到農村的無縫對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