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要: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的發展高峰,詩歌的形式多樣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以愁苦為主。筆者抓住了愁苦情緒這條主線,簡析了唐詩宋詞的內容以及表現手法。
關鍵詞:唐詩 宋詞 愁苦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三類。在大量的閱讀了唐詩宋詞之后,發現了廣泛貫穿其中的一種情緒——愁苦情緒,下面就簡析唐詩宋詞中的愁苦情緒。愁苦的原因有很多種,我歸納了以下幾種:國破家亡、相思之苦、抑郁不得志之愁、離愁別恨、懷鄉思親、追古傷今、壯志未酬的哀怨激憤。
一、國破家亡之痛
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從中可以看出國破家亡之恨,失去國家政權那份深深的遺憾、無奈溢于言表。而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更好的讓讀者看到詞人經歷亡國之痛后,嘗盡了人生的愁苦滋味,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憤盡瀉如注,悲憤之情躍然紙上.
杜甫在《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烏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是作者看到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之時城池的滿城蒼涼,在此身處逆境、思家情切的時候,不禁觸景傷情,發出的憂傷和感慨。本詩中表現了詩人哀怨沉婉的愛國之情。
二、相思之苦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抒發了詞人濃濃的郁悶和幽幽的相思之苦。
杜牧的《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中,詩人更是借水的清冷,換角度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用江水的永恒來和人生的短暫作對比,表達出對生命和美好年華的珍惜,此刻越是美麗的景色越能反襯出作者相思離愁的痛苦,境界開闊。
三、抑郁不得志之愁
李白的《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李商隱的《蟬》中“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天將破曉,寒蟬巳聲嘶力竭,而它所棲息的高樹(喻指所期望的人)卻仍然一片碧綠,似乎對寒蟬的哀鳴,全然無動于衷,詩人以蟬自況,暗喻為人作幕,寄人離下,空有不平之鳴,依然為薄官所羈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發出了“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究竟為何而泣呢?“似訴平生不得志”。
四、離愁別恨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詩人通過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
柳永的《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竭。”一句,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巳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五、懷鄉思親之苦
杜甫的《秋興》,就是以白帝城的砧聲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對故鄉的思念: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鄭谷的《席上貽歌者》中“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東風唱鷓鴣”,它借所謂“江南客”之不忍唱鷓鴣曲,表達詩人不愿繼續游子行的思鄉之情。
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六、追古思今之愁
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作者以一種內在的對比結構暗連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荒涼,虛實相生,極富張力。詩人感慨深沉,有引古惜興亡之意,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七、壯志未酬的哀怨激憤
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詩人登高北望,感慨萬千,表現了對中原故土的懷念和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感嘆。
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追憶了功業非凡的英俊豪杰,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羨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思想感情。
正是因為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情感,才會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閃亮古今文壇的璀璨群星,這些詩歌中的各種表現手法讓我們了解并深刻體會了詩人的情感變化。我們共同讀詩、賞景、體會情感、了解璀璨的文化瑰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