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忠
摘要:現代公司治理體系很大程度上建構在“委托——代理”理論基礎上,盡管中小股東所占公司股份份額較小且持股分散,但對其權益保護的充分程度卻是反映公司治理能力的晴雨表。對此,本文闡釋了公司治理中損害中小股東權益的常見形式,并對《公司法》基于“降低中小股東參與門檻——提高中小股東提案通過率——股東會之外的法律救濟”之立法邏輯進行了有效性分析。
關鍵詞:股東權益 委托代理 立法邏輯
公司法核心任務之一是在資本與產業之間建立聯系的紐帶,畢竟資本逐利性決定其流向利潤實現代價最小的“價值洼地”,其間,資本高度關注利潤實現的風險問題,這就需要良好制度設計去促成產業和資本之間信任關系的實現。若要在公司治理領域有效發揮亞當.斯密所謂“無形之手”的效力,就需要妥善協調資本與產業之間的關系,使之實現兩者利益最大化和相關治理成本的最小化。作為上述目標的實現手段,歷史上“股東大會中心主義”曾經盛行一時,股東會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決定公司重大事項并授權董事行使一般權利。隨著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逐漸復雜以及股權越來越分散的趨勢,使得公司必須具備便捷的決策機制和一定形式的權力集中渠道,傳統“股東大會中心主義”便讓位于“委托——代理”理論。然而,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公司治理格局中,中小股東限于監督成本和“搭便車”心理,往往怠于行使自己的權利。這樣,對大股東或者代理人的行為監督就變得極為不利。具體表現在:
一是中小股東在公司治理中的“參與度”不足。由于中小股東在權利行使上的怠惰,致使“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高管”四者之間的制衡關系失衡,并激勵大股東犧牲中小股東利益以換取個人超額收益。長此以往,以信任為基礎的委托代理關系就會變質。同樣,其自身權益得不到保障的中小股東就會失去對管理層信任,并影響其后續投資積極性。二是大股東容易濫用優勢地位。公司治理實踐中,大股東容易濫用“資本多數”原則,這樣在投票表決時,中小股東合法利益訴求得不到有效接納。比如,上市公司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與其同一控制人下的五糧液集團在2000年至2009年,頻繁發生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關聯交易,諸如不公平的資產買賣、提供擔保、挪用配股資金進行無償債務清償等。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小股東數次提出對上述交易行為的質疑,但大股東利用表決時的“資本多數”原則否決其動議。雖然中小股東可以“用腳投票”來消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但無助于從根本上保障其自身權益,且不利于公司治理能力的提升。
有鑒于此,為了使“委托——代理”理論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禁止大股東濫用優勢地位,《公司法》以“降低中小股東參與門檻——提高中小股東提案通過率——股東會之外的法律救濟”之立法邏輯,較為全面地提升了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力度:
(一)降低股東大會召集門檻
英國一則判例指出“當多數股東認為董事在處理其權限范圍之內的事務所采取的行動不是為了公司利益,禁止股東召開公司會議是一件令人無法接受的事情。”針對中小股東會議召集難題,《公司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監事會不召集主持股東會的,連續九十天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這顯著降低了中小股東行使表決權的前置門檻,同時也附帶解決大股東把持股東會召集壟斷權的問題。不僅如此,《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股東表決權的代理”制度,股東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該條款顯著降低了股東行權的成本,進而形成了積極促成中小股東提起召開股東會動議的制度激勵。
(二)提高中小股東提案通過率
能夠有效召集股東會只是中小股東行權的前置性條件,要更為徹底保護其利益,需要提高中小股東提案表決的通過率。對此,《公司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了“累積投票制度”,股東大會選舉董事和監事,中小股東可以根據“一股一票”原則將投票權集中行使,從而將自己認為能夠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和監事選出。《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了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股東的“臨時提案權”,股東大會通知發出之后,除臨時提案權賦予的提案之外,具有控股地位的召集人不得對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項作出決議。而針對中小股東權益受侵犯最嚴重的領域,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增發新股有關條件的通知》規定,超過總股本20%的新股增發提案,必須經流通股股東半數以上表決權通過,此舉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股東肆意增發侵占中小股東利益行為。
股東會表決過程中,大股東有極為強烈動機濫用優勢地位,尤其是在面臨關聯交易時。作為《公司法》重要補充的《股東大會規則》作出了“股東與股東大會審議的交易事項存在關聯關系時,其持有的表決權股份不計入出席股東大會表決權股份總額”的規定。在我國公司治理尚不成熟,其他救濟途徑成本較高的現實之下,有效運用關聯交易表決回避規則,能夠通過制度的較低成本實現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
(三)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濟途徑
司法途徑作為糾紛的終極解決手段,在保護中小股東權益方面,《公司法》提供了以下三種司法救濟渠道:
一是針對公司決議的無效之訴和可撤銷之訴。《公司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公司決議內容違反法律法規等強制性規定,股東可以公司為被告,向公司主營地法院提起決議無效之訴。若公司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則可以提起公司決議可撤銷之訴。在表決程序方面,無論是違反強制性規定還是公司章程,股東都可以提起可撤銷之訴。
二是針對董事和高管違規的股東代表訴訟。公司治理中,董事和高管掌握信息優勢并擁有較大管理權限,容易因私造成中小股東共有利益受損。對此,《公司法》創設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有限公司股東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持1%以上且持股天數大于180天的股東,針對董事和高管違反信賴利益的行為,先向監事會提出。若監事會拒絕受理,則以股東自己名義,將相關董事和高管作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股東代表訴訟。
三是提起強制分配股利的股東訴訟。有學者認為,股票市場應與債券市場有著不同的價值定位,發行債券必須按期給付融資利息的做法沒有必要強行推及給其它資本市場。若不考慮語境,此類觀點有其合理性,然而考慮到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并不完善、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存在較大扭曲這一現實,如果沒有強制分紅的司法救濟途徑,管理層對中小股東的利潤分配就完全缺乏激勵,兩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會受到更大程度破壞,這將不利于資本市場長期發展。對此,《公司法》第75條規定,公司5年連續盈利而未向股東分紅,若利潤分配決議存在大股東濫用優勢地位的瑕疵,則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銷或者確認決議無效之訴訟,當然股東也可以要求公司回購其股份。
我們知道,證券市場的繁榮將給公司直接融資提供極大便利,并促進社會資本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中小般東雖然資本金有限,卻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這一特點甚至會直接決定公眾對證券市場認知趨勢,進而影響整個市場發展的健康狀況。因此,一個不重視、不能夠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證券市場注定不會繁榮。我國在近30年的資本市場建設過程中,深刻汲取古今中外證券市場發展的經驗教訓,基于“降低中小股東參與門檻——提高中小股東提案通過率——股東會之外的法律救濟”之立法邏輯,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的形式不斷提升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程度,大大拓展了公眾對資本市場的參與度,為經濟發展、產業轉型提供了堅實的融資平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