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
摘要: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被擺到更為重要的位置,要求將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一步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統化、科學化水平。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關系到青少年能否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對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法治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更應該注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時效性,充分發揮學校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把握青少年法治精神培育這一重點。
關鍵詞:青少年 法治 法治教育
青少年法制教育已經開展了很多年。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法治”首次替代了以往所使用的“法制”,強調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直接關系到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的研究和改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應注重實效性
對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是我國一直關注的問題,但教育的效果如何,還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討。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中宣部、司法部《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定》,由此展開了一場全民普法活動。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十法一條例”,即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等一些具體法律法規,目的是通過普及法律常識教育,使全體公民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今年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開展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確定法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點是領導干部和青少年。從“一五”普法至今,我們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走過了三十年的歷程,但效果并非十分令人滿意。學校的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法制教育一般包含在思想品德教育之中,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內容,有的學校教學甚至達不到應有的學時或省略教師授課的過程,讓學生直接背誦一下教材內容來應付考試。有些學校比較重視,建立了以校長為首,政教處、團委為主,以班主任、政治教師為骨干,以黨、團、隊組織為依托的學法、普法工作隊伍,開展普法教育、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活動。另外,學校在青少年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如法律講堂、法制競賽、法制報告會等,以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這些形式雖然對于青少年認知法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學生接受的法律知識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對于法治基本理念的培養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學校應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陣地
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當前,我們把法治教育的形式概括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個方面。雖然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離不開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但對于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主要還是應該在學校來完成。法治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必須由專業的教師來完成。法治教育課不能是松散的,可有可無的課程,必須經過教師的精心的備課和系統的講授。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精心組織授課內容,增加一些更貼近青少年,能夠激發青少年學習興趣,容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的一些經典的案例,故事等,采取一些多媒體的教學手法,讓理性、枯燥的法律知識既生動又深刻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啟迪學生的思維,進而為青少年打開法律這一扇門,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而對于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入社區、街道開展法治宣傳,參觀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等,雖然對于青少年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只能作為一種有益的補充。而要實現在家庭中進行法治教育則更為困難。絕大多數家長并不掌握一定的法學知識,法治理念更是匱乏,對于教育方法也少有家長去研究,一些農村家庭的孩子,父母或祖父母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要家長給孩子灌輸法律知識、法治理念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主要還是應該由學校及專業的教師來完成。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應把握法治精神培育這一重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成為全國上下矚目的焦點。這一《決定》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過去的“法制”到現在的“法治”,雖只有一字之差別,卻是國家治國方略的重大改變,使我們能夠真正朝著法治的道路闊步前行。在《牛津法律大辭典》中,法治被看作是“一個無比重要的、但未被定義、也不能被隨便定義的概念。”對于法治的基本內涵,王利明教授談到,首要的一點是“法律至上”。而“法治”的實現,首先是我們的觀念和理念的變革,并非是要制定或修訂某項法律,是要形成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一目標的實現并非易事,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決定》也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文件中也指出了具體的路徑,其中之一就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2016年是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局之年,也是黨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推出后首個普法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七五”普法規劃明確,要在傳播法律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樹立法治意識。剛剛發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也指出:“加快完成法治教育從一般的普法活動到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傳授法律知識到培育法治觀念、法律意識的轉變”。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者。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受到何種教育,決定了其人生觀價值觀的走向。樹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學校的系統教育,需要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如春風化雨般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法治精神的種子,并不斷生根發芽,最后形成堅定的法治信仰。當前,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碎片化的特點,教育內容集中在一些似乎與青少年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當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目標設定為預防青少年犯罪,但對于什么是法,法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則很少涉及。簡單的要求學生背誦一下法律條文與法治精神的培養是相去甚遠的。往往是記住了一些法律具體內容,但對于背誦的內容卻不知所云,更何談樹立法治意識。所以,青少年法治教育應把握法治精神培育這一重點,樹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等基本理念,在此基礎上學習憲法、民法等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法律知識,才能更好的達到預期的目的。
綜上所述,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更加關注和重視。實現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必須要更加注重法治教育的實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要發揮學校教育的關鍵作用,把對青少年法治精神的培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