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國
【摘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利國利民,不但關系到水質的安全,還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影響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多年來,市政府非常重視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堅持把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水源地保護的整體規劃、監控管理和綜合整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本文作者分析了龍門口水庫水源地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并給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龍門口水庫;水源地保護;綜合整治
一、水源地的基本狀況
龍門口水庫位于官道鎮山后泊村北,屬于五龍河水系的漩河,控制流域面積116平方公里,總庫容6762萬立方米,有一座主壩、三座副壩,是一座集防洪蓄水、城市供水、農業灌溉多功能于一身的綜合運用、多年調節的中型水庫,擔負著下游萊陽市區、蘭煙鐵路、G15高速、海萊公路以及沿河兩岸52個村莊、7.4萬畝土地和6.4萬人口的防洪任務。龍門口水庫是城區供水的唯一水源地,是棲霞市區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安全保障和水資源保障作用極其重要。
二、水源地保護工作情況
(一)我市水源地保護卓有成效
1.治理病險隱患,恢復蓄水能力
龍門口水庫始建于1958年,建成于1960年。工程建設之初,受當時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建設標準低、遺留問題多,影響水庫正常蓄水和運行安全。2002年11月開始實施的龍門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為4454萬元,其中省級以上補助1600萬元。到2010年底,主副壩加固、溢洪道改建、放水洞改造及防汛路等主體工程和大壩后坡護坡、安裝觀測設施等續建工程基本完工,并通過驗收鑒定,達到了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根除了病險隱患,正常運行供水能力得到恢復和提高。
2.治理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水質
在水庫流域內,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堅持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組織實施了高頂山省級重點小流域治理工程,發展水保林2500畝,建設攔砂谷坊24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5平方公里,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2萬噸,增加水源涵養能力20萬方。結合水源地保護,以龍門口水庫周邊為重點,制定了水土保持綠化規劃,把工程管理與環境綠化相結合,持續不斷地在水庫周邊進行植樹綠化,累計投入資金200萬元,封山育林700余畝,累計綠化面積達570余畝,入庫入河水流的水質得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II類水質標準。
3.加強日常管理,做好預防保護
圍繞抓好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龍門口水庫管理處在抓好水庫工程運行維護和防汛安全的同時,高度重視水源保護工作,嚴格按照“先生活用水、后工農業用水”的原則,統籌調度,確保水庫水位水量始終滿足市區供水需要。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對主壩、副壩和放水洞實行專人看護,建立巡查記錄,并在主壩和副壩的關鍵位置安裝了實時監控,隨時掌握情況,嚴防發生意外。購置汽艇等設備,加大對水庫水面及周邊河道的巡查力度,制止并處理水庫上游河道淘金、采砂等危害水體的違法行為,每年組織打撈水面垃圾和漂浮物10余噸。同時,水庫管理單位取消了網箱養魚,科學投放草魚、鰱魚等以浮游生物為食物、能夠凈化水質的魚類品種,保持水庫水質長期穩定。
4.進行項目扶持,改善庫區村環境
近兩年,龍門口水庫管理處投入資金和物資近10萬元,幫助水庫周邊村莊進行環境改造,硬化機耕路近千米,幫助清除村內的“三大堆”3000余方,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生活垃圾對水庫的污染。同時,水務部門結合大中型水庫移民扶持,在龍門口、山后泊等庫區村安排扶持項目20多個,主要建設公益性基礎設施,改善庫區村的環境狀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飲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隱患
流域內化工企業的廢棄物隨意傾倒,工業廢水不加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形成嚴重污染隱患。飲用水源地結構單一,尚未全面建立應急后備水源地和有效的應急預案保障體系,水源地規避突發性水污染風險事故和連續干旱年、特殊干旱年及戰備等情況的能力不強。
2、農業面源污染短時間難以徹底解決
龍門口水庫水源地為開放式水源地,壩址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16平方公里、有萬數人口和9萬多畝果園,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和化肥,農村生活污水地表漫流、直接排放、垃圾隨意堆放等面源污染問題己成為水庫水質的最大威脅。
3、水土流失呈加劇的趨勢
龍門口庫區周邊地區以淺山丘陵地為主,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坡度陡,植被多為中幼、中齡林和低效林,植被覆蓋率低,防護能力差,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再加上河道防護體系不完善,通過河道進入水庫的生活生產垃圾呈逐年增多趨勢。
4、水源地保護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
長期以來,我市用于龍門口水庫水源地保護的資金幾乎為零,資金投入歷史欠賬較多,投入不足以及缺乏長期的投入保障機制,嚴重制約水源地建設和保護工作的長期發展。
三、加強水源地保護工作建議
水源地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公益事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需要以科學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信心,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宣傳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立足長遠,合理規劃,分步實施,堅持不懈地常抓下去,才能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
1、研究制定全市水源地管理保護辦法
按照《水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制定出臺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科學劃定水源地保護區,并對水土保持、植被保護、生態建設、污染防治、搬遷整治、動態監測監管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將飲用水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恢復等多項內容納入到一個完整的體系中,保護水源地最大限度地免受人類活動影響,做到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總量,減少發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機會。同時,針對可能發生的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突發事件,制定應急處理預案,規劃建設城市備用水源地,避免一旦緊急情況下出現無水可用、無水能用的尷尬局面。
2、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堅持農業生態經濟理念,注重從源頭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以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為目標,對水源地及流域內的農業生產進行科學規劃,調整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一方面,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大力推廣“畜牧養殖-沼氣生產-沼肥返田”的沼氣綜合利用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大力推行有機食品和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推廣生物農藥、有機肥、測土施肥等無公害生產技術,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少面源污染隱患。另一方面,整合新農村建設、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項目資金,把水源地周邊村莊的環境治理改造和生態建設作為優先投入對象。農村環境整治過程中遵循“重治標更重治本”的治理理念,摒棄慣常的運動式、粗放式的環境治理方式,從收集、管理到最終處理,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的村級垃圾處理模式。通過綠化美化、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灶、通自來水等措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減少污染負荷。
3、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堅持治山與治水、減污與治污相結合的原則,突出重點,綜合治理。河道工程治理方面,采取漿砌河堤、建攔河閘、建設人工濕地等措施,使上游河道形成相對封閉的區域,減少垃圾通過河道水體進入水庫。水土保持方面,對龍門口水庫周邊的山地丘陵,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人工造林,搞好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坡面整治、修建攔砂谷坊、植樹造林、封育保護生態自我修復等措施,開展小流域治理,遏制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為保護涵養清潔、永續的水源奠定堅實基礎。
4、徹底清理水源地范圍內的污染隱患
加強對水源地農業環境的監測,在水源地設立監測網點,動態掌握水源地水體和農業面源的污染狀況。建立水源地環境質量狀況報告制度,定期公布水源地農業環境質量狀況。對水源地保護范圍內的污染企業進行搬遷或改造,加強工業固廢物和危險廢物管理,依法查處向飲用水源地傾倒工業固廢物、危險廢物等違法行為,在劃定的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禁止建畜禽養殖場,對已經建成的畜禽養殖場限期搬遷或關閉。成立由水務、環保、衛生等部門參加的水源地保護工作組,依據國家頒布的《水法》、《環境保護法》、《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城市供水條例》等法律法規,嚴厲查處污染和破壞水源地環境的不法行為,確保水源地良好的生態環境。
5、建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
通過實施污染治理和環境建設重點項目,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和省級的資金投入,同時把水源地周邊的流域治理、河道整治、新農村建設以及承擔水源地保護職責的水庫管理單位的公用支出,作為投資重點,納入市級財政預算支出項目,保證水源地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在資金的可持續投入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要運用投資、稅收等政策杠桿,制定扶持政策,鼓勵企業主動進行污染治理。探索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排污誰受罰”的原則,拓寬投融資渠道,調動社會各方面對飲用水源保護投入的積極性,以保障水系生態環境的持續恢復和飲用水源的長期安全。
6、動員全社會參與水源地保護
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普及飲用水源保護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保護水源地、改善水質、減少面源污染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對飲用水源保護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鼓勵群眾檢舉揭發破壞水源地的違法行為,形成全社會公眾參與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