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毛梅
【摘要】社會的發展帶動了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促進了遙感技術的發展,同時較為完善的遙感技術也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中,而這也就包括了水文水資源領域。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水利工程的發展。本文對遙感技術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并論述了其在水文水資源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水文水資源;遙感;技術;應用
一、遙感技術的概念及特點
(一)遙感技術的概念
在二十世紀中期,遙感技術就在“3s”技術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應用,對其應用最早的就是電磁波理論,并在科學家的研究之下,將這種電磁波理論轉化為了探測技術。在遙感技術使用初期,它能夠釋放出大量的輻射波,而在遇到了有關的物體之后,能馬上將這些信息反饋到主系統,主系統在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形成圖像,進而對物體進行探測。遙感技術在當前的應用中十分廣泛,同時它有著極強的綜合性,也被應用于氣象、地理勘察等方面。
(二)遙感技術的特點
遙感技術具有以下幾種特點:第一,遙感技術在繪圖方面有著很強的精確性,在對遙感技術實行應用時,它既能收集到自然中的可見光,由能搜集到肉眼無法搜集的微光,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信息量,從而使其構建的圖像更具有精確性;第二,受其他因素影響低。在之前的人工水文工作中,由于受到天氣以及地形等因素的限制,經常會威脅到從業人員的安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使用遙感技術,則不需要有從業人員進入就能夠獲得精確的信息;第三,工作效率高。遙感技術的對美國陸地衛星的應用,在其運行十八天之后就能夠歸回之前的軌道,與此同時完成對地區的檢測,進而提高了獲得信息的速度;第四,獲取信息的范圍較廣。在應用遙感技術的過程中,將其放在高的位置就能觀察到更廣泛的范圍,舉個例子來說,當陸地衛星的高度和遙感技術所處的高度相同時,就能夠觀測到三萬四千米的范圍。
二、遙感技術在水文資源中的運用
(一)對降水量進行觀測
在水文水資源中利用遙感技術就可以對其降水量進行觀測,而我們所說的觀測降水量,就是在云頂的某一個部位,找到溫度同降水點之間的關系,在衛星系統的基礎上測量水文,這樣就能夠對某一段時間的降水量進行確定。
在部分區域中建立觀測站的同時還要采用雷達技術來對其輔助,從而更好的完成觀測任務。在應用雷達這一技術的時候,運用空間里的信號分析并整理相關的數據,實現對降水例粒子的收集,進而確定降水量。在觀測降水量的時候,除了應用雷達技術還可以應用飛機與衛星等。在一些特殊情況之下,采用雷達這一方式進行檢測通常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以雷達觀測為基礎,應用衛星技術,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最終實現對降水量的觀測。應用衛星這一過程就是在衛星運行的時候,選用微波輻射等方式,觀測較為豐富地區的降水量。但是在對飛機進行應用的時候,則需要把飛機深入到云層之中去,然后在收集云層內部信息時,對其實際情況有一個準確的掌握,隨后再把這些信息導入到計算機中,在計算之后獲得降水量。
(二)對蒸發量進行觀測
水分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和植物的生長過程中都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人和植物都保持健康生長就必須要保證其具有充足的水分。在自然環境中,水分每一刻都在蒸發,所以說在水文資源工作的管理過程中就要觀測蒸發量。這種蒸發量的觀測其實就是選用物理方式,對地表能量與質量的轉化過程進行檢測。在近些年遙感技術應用于觀測蒸發量這一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這一觀測過程中,就是將觀測所用的設備同衛星進行連接,然后對衛星內的數據進行利用,運用相關的計算方法獲得蒸發量。我們所說的這些方法中,最為常用的就是多層模型法。多層模型法中的第一層是地表模型,此過程中需要對地表上的各種物質成分、種類等進行確定;第二層是低下模型,此過程中徐亞對地下和地上的余熱進行確定。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又立足于遙感技術研究出了蒸騰計算模型方法,這一方法所具有的特點能夠適用于各種情況。
(三)對地下水的觀測
地下水作為水資源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既能夠幫助人民的日常生活,又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但是地下水位于地面的下側,在采取傳統的人力探測技術時,一方面效率地下,另一方面也不能保障結果的準確。所以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在觀測地下水這一工作中應用了遙感技術,通過對此技術的應用就能夠獲得相關的信息,從而對地下水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地表和地下水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因此在地下水發生變化的時候,底邊也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針對這一發展規律就能夠利用遙感技術獲得信息,在對其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后就可以計算出地下水的實際情況。
結語:
在水文水資源工作中應用遙感技術,可以觀測降水量、蒸發量以及地下水等多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性,從而更好的推動了水利工作的發展,完善水利工程建設。
參考文獻:
[1]全占東. 水文水資源領域中GIS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探討[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7,45(02):128-130.
[2]張楠,燕艷,于紅梅. 淺議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內蒙古水利,2017,(01):43-44.
[3]馬曉云. 水文水資源“一張圖”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測繪通報,2016,(11):114-117.
[4]余睿,熊燕,閔潔,熊強. 分析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J]. 江西建材,2016,(01):139+143.
[5]劉艷麗,張建云,王國慶,金君良,鮑振鑫,劉翠善,胡慶芳. 環境變化對流域水文水資源的影響評估及不確定性研究進展[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5,11(02):102-110.
作者簡介:張茜(1991-08),女,貴州遵義,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