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琳琳
與眾不同的 家庭:好多關一起闖
■文 /鄧琳琳

“嘿,爸爸的小寶貝。你的眼睛在望著誰?嘿,星星的好寶貝。你的心靈在思念誰?就算你一生沉默不語,我依然愛你……每當你活在自己的世界,也沒什么不可以。沒關系,你還有爸爸媽媽……”看著電視上這首MV《星星的爸爸》,徐世旭感慨萬千。
這是一個“星星孩子”的家庭。因為女兒患有孤獨癥,徐世旭夫婦從傷心無助中走出來,肩并肩直面挫折,尋找科學方法訓練孩子;為了讓更多“來自星星的孩子”及時得到訓練,他們發起成立了“至愛陽光”康復訓練中心,一路走來……
2017年6月,這個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徐世旭走上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領獎臺,接受愛的表彰!
時光倒回1998年的一天,徐世旭突然接到丈母娘打來的電話:“小徐,陳敏要生啦!我們正趕去醫院。”徐世旭握著電話的手激動得顫抖:“媽,別急,我馬上趕回來。”
徐世旭生于安徽宣城,妻子陳敏來自安徽滁州。兩人在合肥相識相知,組建家庭。彼時,在合肥海關工作的徐世旭被安排到阜陽海關掛職,半個月回家一次。丈母娘打來電話時,他剛到蚌埠出差。
等徐世旭趕到合肥市105醫院,孩子已經出生2小時。抱著粉嘟嘟的女兒,想到自己因為工作需要南北奔波,他感慨地對妻子說:“女兒就叫‘雪雁’吧,希望她長大后能像遷徙的鳥兒一樣合群、堅強。”
在父母的呵護下,雪雁一天天長大,但是卻不愛說話,目光也缺乏對視。夫妻倆只當孩子語遲,沒有太在意,直到雪雁進了幼兒園。
一天,幼兒園老師對徐世旭擔憂地說:“雁雁不愛和小朋友相處,你們最好能帶她去檢查一下。”
原來,那天趁老師不注意,雪雁跑到衛生間,爬上柜子,把清潔阿姨放在上面的一瓶84消毒液取下來,不停地搖啊,聞啊。趕來的老師和阿姨嚇出一身冷汗。
徐世旭心情復雜地把女兒帶回家。夫妻倆隨后陪女兒去了當地兩家醫院。腦電圖和核磁共振檢查都未見問題,醫生只是說雪雁語言和智力發展遲緩。
夫妻倆買來積木、識字卡片,耐心地教雪雁。兩個月下來,情況有所好轉,可是半年后,雪雁的進步又停滯了。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當地醫院都沒有確切的診斷。
直到雪雁4歲,徐世旭夫妻帶她來到上海浦東國際兒童醫院。困擾他們很久的問題終于有了定論:雪雁得的是“孤獨癥”。
醫生沒有說孩子未來會怎樣,但凝重的表情讓徐世旭心慌。他上網一查才知道,“孤獨癥”是一種罕見的廣泛性發育障礙,主要表現在認知、語言、社交、情感交流能力的缺失,存在刻板、重復的行為問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孤獨癥的發病機理還沒有定論,孤獨癥的康復仍是世界性難題……
仿佛晴天霹靂,陳敏忍不住失聲痛哭:“為什么這樣的事情會落在我們雁雁身上,老天爺為什么這樣無情啊!”徐世旭心如刀絞……
只要能夠治療,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夫妻倆帶著孩子遠赴外地進行了針灸和其他治療,東湊西借,花了十幾萬元治療費,但效果卻微乎其微。
“像是坐著一架剛爬升到萬米高空的飛機,即將展開喜悅的旅程,卻在一瞬間跌落到一片蠻荒的森林。”曾經,對孩子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規劃,一下子被“孤獨癥”打得七零八落。
夫妻倆沒有灰心,互相鼓勵、打氣。雪雁6歲時,他們聽說北京有一家叫“星星雨”的孤獨癥兒童康復機構,引進美國“應用行為分析法”,科學訓練“孤獨癥”兒童,一家三口登上了北上的列車。
“星星雨”的負責人田博士是一個“孤獨癥”孩子的母親,“當上天給你一個孤獨癥孩子的時候,是對你人格最大的挑戰。”這句話,打開了徐世旭夫婦的心門。仿佛暴雨后突見彩虹,各種關于“孤獨癥”訓練的科學訊息撲面而來:盡管“孤獨癥”無法治愈,卻能通過康復訓練有效提高“孤獨癥”兒童的認知、語言、自理等能力。
一家三口在“星星雨”附近租了一套民房,陳敏帶女兒在這里接受2個月的康復訓練。10天后,徐世旭要趕回單位上班。臨走,妻子讓他帶女兒去附近的游泳池玩。這是雪雁第一次游泳。進入泳池,雪雁突然害怕了,抱住徐世旭的脖子大喊:“爸爸!爸爸!”徐世旭愣住了,這是女兒第一次主動叫“爸爸”,10天的科學訓練有效果了!淚水不知不覺掛滿了他的臉頰……
2個月過去,妻女回到合肥,雪雁的訓練還要繼續。當時,合肥有一家剛起步的民辦康復訓練機構,徐世旭把女兒送到那里訓練。機構還把“星星雨”的資深教師趙老師邀請來牽頭教學。
但好景不長,由于規模過小,舉辦人和教師之間辦學思路產生矛盾,趙老師沒過多久就執意離去,康復機構的舉辦人也失去信心,不想辦了。
最著急的是家長——10多個孩子馬上就面臨失學啊!2005年10月的一個晚上,8個孤獨癥家庭緊急開會,大家決定每家出資5000元,把機構接收過來,成立“至愛陽光”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中心。
那一夜注定無眠。他們都是上班族,收入并不高,接管已經停擺的特殊康復訓練中心,前途未卜;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更多孤獨癥家庭少走彎路,他們又篤定了自己的選擇。
訓練場所保住了,接下來還有一系列問題。“至愛陽光”想按照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非盈利模式辦學,可在12年前,社會對孤獨癥的認識十分有限,徐世旭和其他家長跑遍了相關部門,卻找不到一個對口的“業務主管單位”,無法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為了給機構一個合法身份,他們不得不辦理了相對簡單的工商注冊。
場地也是大問題。至今,“至愛陽光”已經搬遷了6次。
2007年8月,徐世旭被合伙的家長們選舉為機構牽頭人之后,特意邀請北京“星星雨”兩位資深教師,來“至愛陽光”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專業培訓。漸漸地,“至愛陽光”在教學上不再“摸著石頭過河”,有更多師范院校的特教畢業生加入。陳敏主動擔任“至愛陽光”的兼職會計,全程義務服務。
在徐世旭夫婦眼里,雪雁就是他們的心頭寶。“我的孩子將來雖然不能考大學,不能結婚生子,但她能保持一份單純,能一直陪伴我們,這何嘗不是我們的另一種幸福呢?”
最好的康復訓練來自于生活。平日里,雪雁在“至愛陽光”,有專業老師制定計劃,進行一對一的個訓和融入群體的集訓。回到家,徐世旭和陳敏就利用一切機會和時間,實踐他們的“生活訓練法”。
認識顏色是個難題,用教具教很難突破,徐世旭就經常帶雪雁出門散步,看路牌,看汽車,啟發她說出顏色。
一個傍晚,父女倆出去散步,剛走進公園,雪雁就開始一路指認綠色的物體。“樹,綠色的!”“草,綠色的!”“水,綠色的”……徐世旭有些驚喜,但沒抱多大希望,雁雁還是在重復他教過的話。
快回到家了,路過一家超市,雪雁停下來,高興地指著超市喊:“綠色,綠色!”
徐世旭恍然大悟,幾天前,他曾在這里給女兒買過一支“綠色心情”冰棍。原來,這一路走來,女兒是想告訴爸爸:我還想吃“綠色心情”!
那晚,雪雁吃著爸爸獎勵的“綠色心情”,一路走得輕快……從此,雁雁回到了色彩繽紛的世界。
2015年6月26日,“至愛陽光”終于拿到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這里還被政府指定為“安徽省貧困殘疾兒童康復項目定點機構”。與此同時,“至愛陽光”迎來了專職院長,走上了規劃發展的道路。陳敏也進入“至愛陽光”專職從事財務和行政工作。
10年里,每當機構運作和發展遇到問題,徐世旭都牽頭組織合伙的家庭開會。在堅持低收費、非盈利的原則下,遇到資金周轉困難,這些家庭就自費注資,在艱難中一路前行。
孤獨癥兒童長大了能否從事工作,養活自己呢?經過考察,“至愛陽光”成立了“蝸牛手工坊”,大齡孩子可以學習制作手工香皂、發卡等技能。大家欣喜地看到了“孤獨癥”孩子的就業前景。
2016年五一節,一家三口去廈門旅游。多年來,他們堅持帶女兒看電影、聽音樂會、旅游,讓女兒享受生活的美。可是這一次,他們卻遇到了難題。
從鼓浪嶼返回廈門市區,跟著人流上渡輪時,突然聽到引擎和汽笛聲、感覺到海浪拍打引橋的震動,雪雁害怕了,怎么也不愿意上渡輪。勸說引導無效,抱和背都不可行,如果硬拉,又怕傷到她……
一班班渡輪進了碼頭,又一班班離去……從引橋到登上渡輪只有十幾米的距離,對雪雁來說卻成了無法逾越的坎兒。從早上到晚上,再到第二天下午,在好心的碼頭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夫婦倆使用了戴耳機、走專用通道、找特警、找安保等各種方法,在引橋上來來回回走了無數次,終于把雪雁小心翼翼地架上了渡輪。雪雁輕聲喊著:“勇敢,不怕,不怕……”此時徐世旭卻發現,自己的皮鞋不知什么時候竟然磨破了鞋底。
類似的事情在當年國慶節,在機場再次上演。旅游泡湯了沒關系,陳敏擔心的是:“難道雁雁以后都不能坐飛機和渡輪了?”徐世旭安慰道:“只要給雁雁時間,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的。”
2017年6月,徐世旭家庭和“至愛陽光”的4個家庭一道,成立了“蝸牛天使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承接合肥市蜀山區殘聯和淺水灣社區的殘疾人就業項目,開辦“蜀樂家園”殘疾人就業中心,為大齡殘疾人提供輔助就業機會。7月,19歲的雪雁正式成為這里的員工,每月還能領到1000多元工資。她和伙伴們做的禮品袋、折紙蠟花、圓珠筆芯,因為產量小做工精細,市場銷量還不錯。
如今,“至愛陽光”先后康復訓練孤獨癥兒童400余名,培養康復師50余名。康復中心現有在訓兒童90名,專業教師20多名。2017年初夏,徐世旭的家庭被評選為“全國最美家庭”。徐世旭作為安徽省最美家庭代表,赴人民大會堂接受頒獎。
“你還記得嗎?7年前,我們看過一部電視劇叫《老大的幸福》。其中有一段說孤獨癥孩子的臺詞,‘假如有一個小天使來到你家,他不會說你聽得懂的任何一種語言,也不會按你的指令做出種種動作和表情,只是需要你的幫助和關照,你會怎么對他?’”徐世旭問妻子。陳敏感慨道:“怎么不記得呢,當時我心里五味雜陳,不知道我們雁雁的未來會怎樣。”
“現在,未來對雁雁、對其他‘孤獨癥’孩子來說,都越來越明朗。今后,社會保障體系會越來越完善,我們只要用心幫助孩子,相信他們在社會的關愛下,也可以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生活在快樂的世界里,沐浴在社會的‘至愛陽光’下。現在雁雁會唱‘隱形的翅膀’,會唱滿天都是小星星,雖然她還不懂表達,但和很多灑落塵世間的‘星星’一樣,正呼喚著身邊有愛的人。”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