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聞起來像監獄

曾在國際空間站長時間停留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員斯科特·凱利最近透露說,國際空間站內的氣味和監獄牢房差不多。
英國《每日郵報》9月6日在其網站報道,凱利作為過來人最了解在這個空間總部內生活的真實情況。已經退休的凱利最近透露,國際空間站內的氣味聞起來像“垃圾、殺蟲劑和體臭”混合在了一起,和監獄牢房差不多。當時美國《連線》月刊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記者問凱利,是否曾有一個地方的味道勾起了他對國際空間站的記憶。凱利說:“我曾參觀過得克薩斯州哈里斯縣監獄,有一個房間的味道與國際空間站相似,那是一種將殺蟲劑、垃圾和體臭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地球上,由于引力的作用,物質是上升還是下降取決于它比空氣輕還是重。但在國際空間站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氣味散不掉。”
凱利解釋說,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會使用除臭劑,也會沖洗、淋浴,所以氣味不算太差,不過體臭還是有一點的。NASA稱,國際空間站上的人員每隔一天換一次襪子和內衣,每10天才換一次襯衫和褲子。

日前,《新民晚報》在公眾號發布消息稱:“一個小朋友,特意每周五請一天假,先聽了量子力學,再來聽航空航天,拿著一本兒童大學的本本,上頭收集了好多前輩的簽名……”如果這樣一幕發生在你的大學里,你還敢在宿舍賴床逃課嗎?小學生已經在追趕你了,你會感覺到顫抖嗎?
近日,一則“五年級小朋友在復旦聽課并跟教授互加朋友圈”的消息,在復旦人的朋友圈刷了屏。這位小朋友聽完《量子力學》再聽《航空與航天》,聽完理工科課程后又出現在了《〈世說新語〉精讀》的課堂上。有好奇的同學問小朋友幾歲了,他答:10歲。更要命的是,當有人問他這些課程都能聽得懂嗎,他答:“聽得懂!”這位小弟弟名叫陳顥文,去年起他就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始旁聽復旦、同濟等大學的課程。
據說,他還有一本“少年大學”證書,每聽完一門課,都會認真寫下課程名稱,請授課老師在其后簽名。證書是陳顥文的長輩從英國帶給他的,修滿規定“學分”,就可以舉行一場小小的畢業典禮,從“少年大學”畢業。

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的科學老師鄭維慶最近非常奇怪,居然允許學生帶高度白酒進校園,而且家長們還很支持。當學生們拿著五糧液、二鍋頭這樣的高度白酒走進校園時,門口的保安都納悶了,這群學生要干什么?
《錢江晚報》記者前往該校了解情況,鄭老師對記者說:“已經是秋季了,校園里的柿子將熟未紅,我們小神農社的社員們正忙著采摘柿子。最近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玩法,用白酒來熗柿子,做好后分給社員和老師們,多余的拿到網上賣。”據說,熗柿子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做法。不過傳統熗柿子的材料是石灰,但鄭老師覺得石灰不安全,吃起來也不太健康,最后決定用白酒取代石灰。鄭老師讓學生們把采摘下來未熟的柿子用白酒浸泡,放入保鮮袋密封,避光保溫存放3到7天后就可以削皮吃了。于是這就出現了開頭那一幕,有學生居然拿著五糧液來熗柿子。小編覺得,學生們增長了見識,鍛煉了動手能力,“敗家”一次也值了。

國慶假期先來一則很歡樂的趣聞。前段時間,在淮北市濉溪縣的一家衛生室里,出現了一個奇葩竊賊,要說這家伙有多搞怪呢,咱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他。
9月初《東方早報》報道稱,監控視頻回放發現,當晚一名男子從衛生室正面進來,只見他一進門就低著頭,從桌上撿起一個本子把監控給擋得嚴嚴實實。過了幾分鐘,男子又找來了一卷衛生紙,纏繞在自己頭上。竊賊當晚在衛生室里翻箱倒柜,并盜走了1000多元現金。此后該男子玩起了躲貓貓,自打案發后就再也沒有露過面。你以為這么做就能逃避人民的正義嗎?沒過幾天,警方就通過技偵手段鎖定了他的位置。
事后民警介紹說,當時這人是晚上到家附近的大河去釣魚,然后回來的時候一時腦子發熱,感覺自己身上沒有錢花,于是就撬衛生室的門進去偷錢。這位玩“木乃伊”的梁上君子,知不知道你依法將要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啊!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中的美國學者們解釋說,人們難以想象青蛙作為一種食肉動物的形象,但在遠古時期,現代青蛙的先祖們可能使體型比它們大得多的動物們產生恐懼。
9月下旬的《參考消息》報道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巨蛙重達3公斤,它可以捕捉小型嚙齒動物和水陸兩棲動物。但與6800萬年前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古老青蛙魔鬼蟾蜍相比,它們仍黯然失色。學者們早就懷疑,在體長超過40厘米、體重約為4.5公斤的情況下,魔鬼蟾蜍這種生物可能以恐龍幼禽為食。現在這種假設獲得了新的證實。國際生物學家團隊對被稱為“魔鬼蟾蜍的現代近親”角蛙開展了系列試驗。角蛙參與了舌頭力量測試,學者們還把魔鬼蟾蜍的骨骼構造與它現在后代的骨骼構造進行對比。原來,古老青蛙魔鬼蟾蜍的舌頭咬合力不低于2200牛頓,這種咬合力可與狼甚至雌性老虎的咬合力相媲美。學者認為,這種咬合力對吃掉距離魔鬼青蛙不遠的小型恐龍來說綽綽有余。

在試用期內被公司辭退,孫先生拿著勞動合同狀告公司未足額發放工資,要求賠償兩個多月的工資差額21萬余元。原來公司在與員工簽署的勞動合同中誤將月工資9700元寫成了97000元。
《中國青年報》在其網站披露了緣由。2015年孫先生進了上海市浦東一家公司,雙方簽訂了三年的勞動合同。合同中寫明:試用期3個月內工資97000元/月,轉正后工資9700元/月。可入職兩個多月后,公司發現孫夸大學歷、表現不合格,遂發出《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并開具了《上海市單位退工證明》。幾天后,孫先生向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要求公司支付兩個多月的工資差額21萬余元,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10萬元。公司則認為,合同中試用期的9萬多元工資系筆誤,之前兩個多月一直按9700元的標準發放月工資,孫先生從未提出異議,故不存在差額。雙方你來我往斗了多個回合后,9月下旬法院審理查明,工資書寫系公司筆誤,駁回了孫先生要求賠償工資差額的訴請。同時,公司因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孫先生10230元。小編感興趣的是,公司里那位負責擬定合同的朋友,你還安好嗎?

袋鼠在澳大利亞已經泛濫成災,目前這一“國寶”的數量已經是澳大利亞人口的兩倍。因此,澳政府呼吁多多捕獵袋鼠,將它們的皮肉利用起來。不過,由于當地人對于吃袋鼠肉一直頗為抗拒,操作起來并不容易。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9月12日稱,最新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全國的袋鼠數量從2010年的2700萬只激增至2016年的近5000萬只。近年來持續的降雨使得袋鼠的食物產量不斷增加,于是給當地帶來了很多麻煩:它們與家養牲畜爭搶食物和水、踐踏農作物、破壞莊園和引發交通事故……此外,如果再不控制袋鼠的數量,夏天它們將成千上萬地因為干旱而死去,尸體會大片在全國各地腐爛,污染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專家大力呼吁當地人捕殺袋鼠,多吃袋鼠肉。盡管澳大利亞針對捕殺袋鼠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限制,但以商業為目的捕殺一部分袋鼠是被允許的。不過,由于澳大利亞人消費袋鼠肉水平始終很低,目前只有訪澳的游客對食用袋鼠肉興趣濃厚,因此購買袋鼠肉的主要客戶群是各個餐館。還有一部分袋鼠肉被制成了狗糧。

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9月12日宣布,一個重130噸、形狀怪異的脂肪球堵住了倫敦一條在維多利亞時代建成的下水道。據西班牙《消息報》轉述英國水務公司工程人員的說法,這個被戲稱為“脂肪山”的垃圾需要3周時間才能清除,否則下水道里的污水就不能通暢排泄。
報道稱,這個脂肪球混合了油脂和衛生巾,“是我們見過的最大的垃圾。它絕對是個怪物,清除它需要動用很多人力和機械,因為太困難了”。水務公司在告示中解釋說:“這個脂肪球就要撐破下水道巖壁了。真是太讓人沮喪了,因為這種情況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它是洗滌池里的脂肪和油以及丟入廁所的衛生巾混合累積在一塊造成的。”報道稱,下水道已經被這個250米長的垃圾團完全堵死。水務公司人員正在以每天清除20噸至30噸垃圾的速度清理這個脂肪球,他們先用高壓軟管分解球體,然后將碎塊吸入垃圾車中。

日前,澳大利亞一名女子的小房子被從堪培拉的公司偷走。不到24小時,一名男子在數百英里外的昆士蘭州西北部布里斯班的金格羅伊發現了這所房子——它看上去仿佛一輛奢華版的野營房車或旅行拖車。
《紐約時報》9月15日在其網站報道稱,這名男子在臉書上看到這所丟失房子的照片后,與房主取得了聯系,后者通知了警察局。警察繼續向北搜索,在距離丟失地點1400多公里的哈維灣附近的一個倉庫里發現了這所房子,之后逮捕了一名24歲的男子。房主朱莉·布雷說,她設計了這個房子的原型,并做了一個樣板房,為自己的木材公司招攬顧客,打算在年底前批量投入生產。布雷表示,當這所房子被確認已到達昆士蘭州后,她感到十分震驚。這所房子高達3.7米,重約1.5噸。她說:“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開車載著它穿過這個國家,然后把它停在一個有監控攝像頭的設施里。”

一段9月早些時候拍攝的視頻顯示,在中國東北部港口城市秦皇島,發光藍藻上演了令人驚艷的水下光影秀,讓海灘上的人嘖嘖稱奇。
9月21日,英國《鏡報》網站報道稱,這種現象是生物體發光造成的。這在海洋動物中非常普遍,約3/4的深海動物會發出某種形式的光。不過在離岸那么近的地方看到發光生物就少多了。一些陸地生物比如螢火蟲也能發光。動物可以利用這種能力來吸引獵物或者配偶,不過海藻發光卻是為了嚇跑天敵。國內媒體稱,熒光海奇觀發生在秦皇島市金夢海灣浴場至北戴河鴿子窩濕地一帶,近2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吸引了眾多的秦皇島市民、游客前來觀看。媒體解釋“是海水中聚集了鞭毛藻等發光微生物所致。鞭毛藻為介乎動物植物之間的磷火微生物,對海水清潔度要求高。當它受到海浪或外界擾動的時候,會像螢火蟲一樣釋放出生物光”。英國《鏡報》說,英國人應當對此感到羨慕,因為英國海域不大可能看得到這樣的景象。

美國一名女子數個月前參加一個“車庫拍賣”時,花8美元買下一個小胸針。直到最近才發現,胸針上的寶石分別是1.39克拉的礦工切工鉆石、祖母綠寶石及緬甸紅寶石,保守估計至少可以賣出3萬美元。
《紐約郵報》等多家媒體轉載了這名幸運兒的故事。當時她發現一個造型別致、美觀大方的胸針,便想買下來當禮物送給女兒,去教堂時可以配戴。“我將胸針丟進包包后,完全忘記有這一回事了,胸針就這樣在包包內躺了幾個月。”直至最近,女子結識一名珠寶商,才想起胸針的存在,她連忙找出胸針,向珠寶商分享這個小故事,珠寶商拿起一看,發現胸針似乎很不簡單,建議她找人檢測。鑒定后發現,胸針上使用了許多老式歐洲切工鉆石,還有一顆重1.39克拉的舊礦工切工鉆石、一顆重1.50克拉的哥倫比亞長方形祖母綠寶石及一顆重0.60克拉的緬甸紅寶石。邦瀚斯拍賣公司表示,這個胸針至少可以拍出3萬美元,并已安排在紐約進行拍賣。邦瀚斯首席拍賣官蘇珊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故事,告訴我們寶藏無所不在……我相信以后再也不會有人在車庫拍賣中看到它了。”
(劉國偉/供稿)
本欄目責編/廖素冰houla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