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
藍色經濟助力海洋環保與治理
◎曾倩

9月4日,在福建廈門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藍色經濟被列為四大核心議題之一,引發了廣泛關注。那么,什么是藍色經濟?倡導藍色經濟對海洋環境保護有什么積極意義?
199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舉辦了一次以“藍色經濟與圣勞倫斯發展”為主題的論壇。會上第一次出現“藍色經濟”一詞,之后迅速被國際社會所接受,成為國際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概念和發展潮流。
藍色經濟涉及的范圍較廣,內涵深刻。截至目前,國際社會尚沒有關于藍色經濟概念統一權威的定義。比較典型的定義有如下幾類:一是認為藍色經濟是一種理念,是人類與海洋共存并得益于海洋,與海洋形成可持續關系的生活方式;二是認為藍色經濟是一種政策框架,如歐盟把藍色經濟增長作為其海洋政策的核心,藍色增長為提高歐洲的國際競爭力、資源利用效率、就業機會和新經濟增長點等方面做出貢獻;三是認為藍色經濟是綠色經濟概念的衍生,是海洋經濟中的綠色經濟,是可持續海洋經濟,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機構提出了藍色世界中綠色經濟的概念。
總體來看,藍色經濟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清晰,即藍色經濟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的理念;更強調人海和諧,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強調高度陸海統籌;是一種先進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藍色經濟代表著海洋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和海洋國家都積極推廣藍色經濟理念。在國際組織中,聯合國機構是推動藍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在2012年7月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中國、澳大利亞和一些小海島發展中國家紛紛提交了關于發展藍色經濟的建議和報告,為藍色經濟理念在全球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亞太經合組織也非常重視推動藍色經濟,先后在中國召開了三屆APEC藍色經濟論壇。
面對日益凸顯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中國在海洋經濟發展中,也注重藍色經濟的發展,先后于2011年和2012年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山東和福建的藍色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繼續大力推動藍色經濟的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在第41章明確提出“拓展藍色經濟空間”。這意味著,“十三五”時期,推進“藍色經濟”發展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隨著人類涉海活動的持續增加以及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生態遭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近岸海水的主要污染物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嚴重超標。
海洋環境的破壞致使海洋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漁業資源持續衰退,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污染防治工作,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海洋環境保護做出明確規定。但總體而言,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還非常薄弱,存在著海洋環境管理及監測模式粗放,權責劃分不明確,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執行力不足,民眾保護意識淡薄等諸多問題。
藍色經濟的核心內涵是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我國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對藍色經濟的重視,將提升藍色理念在海洋領域中的地位,提升各界對海洋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
展望未來,我國政府將在藍色經濟的框架下,制定更可持續的海洋環境保護戰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開展更嚴格的海洋環境執法;在國際社會,各國也將加強國際合作,開展海洋跨界污染監管和治理。隨著民眾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力量,愿意攜手推動海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研究生)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 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