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海 鷹
昌大南疆 貴山之陽
輯錄/海 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南昌與貴陽,一個在長江以南,一個地處黔中。因為多彩貴州航空“貴陽—銅仁—南昌”航線的開通,這兩個城市齊齊闖入人們視野。細品其歷史文化,還有許多異曲共工之妙處。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閣序》。閉目吟哦,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景與詩都美妙絕倫。由此,滕王閣也成了歷代讀書人向往之地。
滕王閣在南昌。南昌是江西省省會,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南昌地處贛中偏北,贛江和撫河的下游,瀕臨鄱陽湖,江湖縱橫,境內高山、丘嶺、平原相間,地勢多變。
南昌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文化悠久。南昌之名始于西漢,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變遷興廢,城名數易,別名諸多,漢稱“豫章”,隋唐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
南昌歷代都是郡、府、州、縣治所在地,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古代南昌在青瓷器的燒造,漆器、紡織品的生產,銅器制造以及金、銀手飾品的生產工藝方面都有很高的聲譽。一度是江南的冶煉、紡織、造船中心和商業都市。
唐朝時期,“洪州窯”更是唐代的八大名瓷窯之一。
北宋時,是全國五大造船中心之一。
南昌與飛機有淵源,南昌航空工業城有著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在這里制造了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批海防導彈、第一輛摩托車、拖拉機。
作為文化圣地,南昌也出過不少名人文士,如澹臺滅明(孔子的學生)、王勃(著有名篇《滕王閣序》)、張九齡、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韓愈、歐陽修、蘇轍、朱熹、辛棄疾、陸游、楊萬里、文天祥、唐寅、湯顯祖、宋應星等,一個個耳熟能詳,都在南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軼事或不朽詩文,極大的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寶庫。
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同時又是一座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
1927年8月1日,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爆發,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寫下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一頁。南昌由此一舉成為“軍旗升起的地方”,以“英雄城”馳名天下,彪炳史冊。
南昌市中山路中段380號是前身為“江西大旅社”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這里曾是起義的指揮中心,1957年定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著大量有關起義的文獻資料和照片。市中心的人民廣場南端,矗立著總高達45.5米的長方體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每當夏季雷雨,當年槍聲殺聲似乎震蕩期間。該塔于1979年1月8日落成,塔身刻有“宣布起義”、“攻打敵營”、“歡呼勝利”三幅大型花崗石浮雕,重現了當年場景。
◎振臂高呼
◎文昌閣
◎息烽集中營舊址
◎ 王陽明塑像
“貴陽”之名較早見于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因為在貴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又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而聞名,故用“竹”的諧音“筑”來作為貴陽的簡稱。
貴陽也有一閣,曰文昌閣,位于貴陽城區東隅,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占地1200平方米,以設計巧妙、結構獨特而著名,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陽還有一名洞:陽明洞,位于貴陽市修文縣城東棲霞山。因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王守仁)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于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于此洞而得名。
王守仁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寫出的。這個小小的山洞,就是哲人沉思的地方。在這里,一個新的思想在萌動,一個充滿智慧的學說開始,沖破思想的牢籠。
陽明洞是王陽明遭謫貶時居住過的處所,又是愛國將領張學良被軟禁過的地方。洞旁現存清代建筑數座,石刻題詠甚多;周圍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多少年來游人不斷。研究陽明之學,不能不到貴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陽明洞。
貴陽紅色文化,當數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貴陽市息烽縣城南6公里的息烽集中營,曾是抗戰期間國民黨關押共產黨人和愛國進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監獄,與重慶白公館、渣滓洞集中營、江西上饒集中營同為抗戰期間國民黨設立的四大集中營。
1996年,貴陽市將舊址修復一期工程列為當年15件實事之一,投資400多萬元修復了集中營營區舊址,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1988年,國務院公布息烽集中營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玄天洞楊虎城將軍囚禁處也修復開放。一個占地80多畝,包括英烈事跡陳列展、營區、烈士陵園和玄天洞等“一線四點”參觀線路的大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初具規模。息烽集中營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 陳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