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生活
2017年5月23日,一場人機圍棋大戰以人類棋手潸然淚下結束,面對人工智能,人類真的已經處于弱勢了嗎?從1997年IBM計算機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到2016年Alpha Go以4:1戰勝韓國圍棋頂級選手李世石,現如今,Alpha Go又戰勝了當今世界圍壇第一人的中國棋手柯潔。人工智能未來是否會徹底取代人類?李世石、柯潔的相繼落敗,似乎證明了在圍棋這一個高智商競賽領域,人類已非機器對手。那么,此后在其更多的領域,人類是否會因此喪失主導權呢?
其實,作為這場圍棋大戰的觀戰者,對柯潔的勝利大多是不報希望的,因為強大的AlphaGo已經學習了近萬盤人類棋局,自我對壘了3000萬盤棋局,并且能夠一邊下棋一邊學習提高。最有趣的是,AlphaGo還具有一定智慧:只求贏,不求贏多。所以,柯潔與Alpha Go的大戰注定會失敗,這是每個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心知肚明的事情。
此前,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史蒂芬·霍金在參加2015時代精神會議上曾提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人類的滅絕,并且進一步表示:“人工智能計算機可能在接下來的100年之內就將人類取而代之。”Tesla CEO埃隆·馬斯克也表示,人工智能將威脅所有人類工作,這項技術甚至可能引發戰爭,“它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危險”
還有人預言:未來20到30年間,超過50%的工作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到2020年,超過500萬份工作將會消失;未來15年,專業司機、保安、放射科醫生、行政助理、稅務員、家政服務員、記者、翻譯等工作都將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柯潔大戰Alpha Go的始作俑者,谷歌的首席科學家Yoav Shoham在今年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贊同霍金對于人工智能的評價,認為確實要提早預防AI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人類無法不產生擔心。要知道在此前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盡管人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工具為人所用,但始終主導權都在人類的手中。而人工智能機器人盡管初期時學習人類的經驗,但卻能夠基于人類海量的經驗和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完成自我進化,進而獲得人類難以企及的“技能”。特別是到2045年機器的計算能力增長達到一個臨界點,使人工智能可以在計算能力上超過人類總和。同時,由于人工智能系統在自我學習進化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存在隱患,甚至出現無法預估和管控的故障,甚至使人工智能機器系統失控,從而出現所謂“奇點”(Singularity)現象。面對這樣功能強大而可能失控的未來機器世界,就不免讓人產生擔心。
除了目前人們所看到的人工智能技能,如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機器翻譯、智力游戲、自動駕駛汽車等之外,現在的科學家們還正在通過算法構造策略與仿腦構造策略等途徑嘗試研究讓機器具備更高級的智能如意識等。而一旦這類研究取得突破,超強的智能和自主意識疊加起來,就等于創造了一個新物種,而這個物種不吃飯不睡覺并且智能超強,人類到時候如何與之相處可真是一個非常令人擔心的事情。
當然,前面的一些人的擔心也許有些過于悲觀。樂觀地講,人類可以選擇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在人工智能系統中植入智慧的管控功能,讓人工智能系統始終都在人的管控之下,而且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壞事。比如參照人類社會的管控經驗智慧,在人工智能世界中也開發一套類似于人類社會那樣的管控機制和體制,讓人工智能系統的世界也有道德、倫理、法律等。也許,這樣的類似于人類社會的人工智能世界,可能更容易被人類所期待和接受。
更樂觀一些來看,人類完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來實現更高智能的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與人類智能進化。因為人工智能畢竟是人造出來的,人還是決定一切的關鍵;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是幫助人類,不是完全替代人類;人工智能可以創造或改善許多新的行業、新的企業、新的職業等,給人類帶來很多新的機會,把人類提升到更高的智能高度去思考、規劃、發展、進步等;只要我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改變自己、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并且在開發人工智能系統的時候植入符合人類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管控系統,那么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紅利。
正如谷歌首席科學家YoavShoham所認為的那樣:未來人與機器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當人和機器融為一體了,就不存在機器會取代人的一個過程。

這顯然是人類希望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比較理想的一個發展方向,使人類可以像消費水電煤一樣消費人工智能的服務和產品。借助于人工智能系統,人類就可以很方便地具備所謂超人的能力,繼而更好地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當然,還有一種更令人樂觀的情形,就是人類在挖掘自身潛力方面取得空前的突破性成果,使人類的智能及其他能力獲得一個根本性的提高。比如在破解人類以DNA/ RNA為載體的遺傳系統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人類能夠比較方便地獲得千千萬萬代祖先所遺傳下來的保留在人體遺傳系統中的知識、智能、智慧等,那么人類就可能在智能和能力上獲得根本性而且永無止境的突破,那樣的話也許人工智能系統就永遠也無法超越人類了!
那,這個悄然改變著人類生活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人工智能?
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的一個沙龍式學術會議上,一批著名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的約翰·麥肯錫、麻省理工學院的馬文·明斯基、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赫伯特·西蒙和艾倫·紐厄爾這4名日后的圖靈獎獲得者,還有信息論創始人克勞德·香農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羅切斯特,首次確立了“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指讓機器像人那樣認知、思考和學習,即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能。由此,人類社會一個新的時代——人工智能時代誕生。endprint
人工智能奠基人是被人們稱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阿蘭·麥席森·圖靈。今天的計算機模型,均基于圖靈機——1936年,圖靈提出一種抽象的計算模型“圖靈機”,用紙帶式機器模擬人們進行數學運算的過程;而“圖靈測試”則源自1950年圖靈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中的測試設計: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那么,電腦就被認為具有智能。
最初,AI只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最初他只是研究文字識別與輸入、語音識別與輸入、圖像識別與輸入等等。也就是說,AI最初就是模仿人的智能。但是因為人是非常開放、復雜、超巨的系統,而且人類對自己這個系統還了解很少,所以人工智能模仿人這種方法論不容易落實,使得AI的研究在方法論上更多地依賴計算機的發展水平,增加了AI研究的不確定性。
AI系統組成一般包括AI學習系統、AI使用系統、AI管理系統等。對AI系統而言,學習是尤為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AI系統必須先通過學習環節來訓練智能,然后才能使用訓練好的智能為用戶服務。
我們身邊有哪些人工智能?手機軟件P圖,蘋果手機的Siri,打車用的滴滴,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淘寶、京東的智能客服等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而且還有更多的人工智能應用在層出不窮地涌現。不得不說的是:如果您是翻譯、記者、交易員、客服、律師,或者您是保姆、保安、司機等等,別怪沒有提醒您,大家要早一點做好準備被人工智能系統替代而下崗并轉崗,因為人工智能比你看得清,聽得清,記得更多……。
人工智能發展歷程
在人工智能六十年發展歷程中,浪潮一波又一波,一次又一次提高了大家的期望值,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跌入低谷,并不可避免背上“騙子”的惡名。
第一次人工智能高潮,算法和方法論非常漂亮,特別是算法方面出現了很多世界級發明,其中包括一種稱做增強學習的雛形(貝爾曼公式)。增強學習,即是谷歌AlphaGo算法的核心思想內容。如今人們常聽到的深度學習模型,其雛形稱感知器,也是那幾年發明的。
緊接而來的就是一個人工智能的冬天,人們發現邏輯證明器、感知器、增強學習等,只能做很簡單、非常專門且很窄的任務,稍微超出范圍就無法應對。實際上,這里存在兩方面局限:其一,人工智能所基于的數學模型和數學手段被發現有一定的缺陷;其二,有很多計算的復雜度以指數程度增加,而當時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用的數據都非常有限,導致這些任務成為不可能完成的。
20世紀80年代,AI數學模型方面出現了新突破,其中包括著名的多層神經網絡(1986)和反向傳播算法(亦稱BP算法,1986);同時還出現了能與人類下象棋的高度智能機器(1989)以及AI專家系統。但是當時,蘋果、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開始推廣第一代臺式機(即家用PC機)并進入家庭使用,其計算機的費用遠遠低于專家系統所使用的Symbolics和Lisp等計算機的費用,使得人工智能機器系統顯得太昂貴了。于是,AI的又一次寒冬來臨。
最近幾年,由于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計算能力的提高,帶動了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和AI的實際應用。可以說,深度學習算法、大數據積累、云計算力等使AI再一次復活。今天,人工智能又掀起新一輪的高潮,而且可望有比較持久的高速發展機會。
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新局面
新一輪人工智能的發展高潮,除了技術能力方面的推動之外,全球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2016年5月,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在其直屬的美國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NSTC)之下,設立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分委會(MLAI);同年10月,《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發布,其中提出七大重點戰略方向:(1)對人工智能研發進行長期投資; (2)開發人機協作的有效方法;(3)理解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 (4)確保人工智能系統的安全性; (5)開發人工智能共享公共數據集和測試環境平臺; (6)建立標準和基準評估人工智能技術; (7)更好地把握國家人工智能研發人才需求。
2017年7月12日,美國發布《人工智能與國家安全》報告,認為未來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人工智能將像核武器、飛機、計算機和生物技術一樣,日益成為可影響國家安全的變革性技術。該報告以“整個政府”為框架,提出了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家安全政策三個目標:(1)保持美國技術領先地位;(2)支持和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3)災難性風險管理,并圍繞這三個國家安全政策目標,提出了十一點發展建議。
在歐洲,英國創新署于2014年發布了《人工智能2020國家戰略》,2015年發布了《英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發展圖景》,2016年12月發布了《人工智能:未來決策制定的機遇與影響》;法國則在2017年4月制定了《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德國2017年5月頒布了全國第一部自動駕駛法律。
在亞洲,日本政府新近推出“人工智能產業化工程表”,宣布在未來十年,將投入資金1000億日元(約9億美元)用于四個重點領域人工智能研發,包括健康醫療、交通物流、信息安全、人才培養等。
中國迎來人工智能發展最好時機
中國應該是全世界人工智能行動最早、動作最快的國家之一。
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人工智能”列為其中十一項重點行動之一。
2016年3月,“人工智能”一詞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
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網信辦四部委聯合發布《“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基本建立,基礎核心技術有所突破,總體技術及產業發展與國際同步,應用以及系統級技術局部領先;并且提出,到2018年,“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第一次正式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endprint
最近,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發布,把人工智能與國防實力、國家安全聯系起來,強調人工智能是重大歷史發展機遇,要大力發展智能產業、培育智能經濟,要確保未來幾十年經濟繁榮、發展、增長,要精準引進高端人才,全國中小學就學習人工智能、編程等課程,要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博士、培養碩士等。這些都標志著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將進入新階段。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總體要求”的“指導思想”中提出:構筑知識群、技術群、產業群互動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撐的生態系統。在“基本原則”中提出:推進項目、基地、人才統籌布局。在“戰略目標”的“三步走”中提出: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形成一批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在“總體部署”中提出: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隊伍,促進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形成人工智能持續創新能力。
《規劃》“重點任務”第一項“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中,強調了如下幾點:
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中之重,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加強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特別是加快引進全球頂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和團隊。支持和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運行維護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重視復合型人才培養,重點培養貫通人工智能理論、方法、技術、產品與應用等縱向復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經濟、社會、管理、標準、法律等橫向復合型人才。通過重大研發任務和基地平臺建設,匯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點領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鼓勵和引導國內創新人才、團隊加強與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合作互動。
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進力度。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準引進。重點引進神經認知、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鼓勵采取項目合作、技術咨詢等方式柔性引進人工智能人才。統籌利用“千人計劃”等現有人才計劃,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優秀人才特別是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工作。完善企業人力資本成本核算相關政策,激勵企業、科研機構引進人工智能人才。
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招生名額。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
智慧出擊,迎接人工智能時代
首先,智慧出擊迎接人工智能時代,要依靠智慧,而不能只依靠知識。
所謂智慧,就是能夠產生積極效果的最佳實踐經驗、科學、技術、文化等各種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結晶。人類的智慧內容一直以來都比較固定或穩定,不容易被改變,與人類的知識形成鮮明對比,因為人類的知識盡管才只有宇宙全部知識的4%,但是已經呈現爆炸性增長,增加了人們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難度。因此,智慧的學習和掌握更重要,而且不存在像知識那樣的爆炸性增長挑戰。不過,智慧的學習和掌握也有其自身的挑戰,那就是智慧高度濃縮和精煉,一般人學習起來沒有感覺或者學不懂。盡管如此,智慧的學習和掌握應該是需要更加重視的課題。
當前最重要的智慧內容是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智慧。其內容就是中國人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各種最佳實踐經驗、科學、技術、文化等各種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結晶。如何總結提煉與學習掌握這些智慧,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

其次,智慧出擊迎接人工智能時代,要認識到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
為什么說是最好的時代呢?因為這個時代正處于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最關鍵的時期,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把人類文明進步不斷推向新的高度。同時人類知識出現爆炸性增長,智慧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人類知識體系不健全而且人們掌握知識的程度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人們最終依靠智慧來做決斷。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悠久歷史和近百年新中國孕育、誕生、發展進程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智慧財富。中國人用這些智慧財富創造了改革開放幾十年持續高度發展的奇跡,同時又開啟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開啟影響全球的一帶一路發展等大戰略,給人類當前和未來文明進步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希望新方案。因此,這是中華民族復興最好的時代,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最好時代。
最后,智慧出擊迎接人工智能時代,要把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作為自己最大的創新創業項目來對待,充分參考和吸納各國家及各企事業機構在創新創業方面的科學管理理論、技術、方法等智慧成果結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事業,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學習和實踐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自己的一生的創新創業中為人類進步創造智慧財富。(編輯/高緯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