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
7月7-8日,2017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將在德國漢堡舉行。此次峰會的主題為“構建一個相互連通的世界”(Shaping an interconnected world),各國領導人將圍繞增強經濟穩定性、促進可持續發展和負責任的發展三大議題,共同展望全球經濟未來。從杭州峰會“聯動式發展”的主張,到漢堡峰會“相互連通的世界”的愿景,我們看到,中國倡導的“互聯互通”(interconnection)的國際知名度和認同度穩步上升,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所接受的公共產品。現如今,“互聯互通”不僅是一種世界觀,提供了如何看待這個紛繁復雜世界的思維,而且是一種方法論,日益成為療治當前全球各種疑難雜癥的“藥方”,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用“互聯互通”激活全球經濟增長潛能。近來,全球經濟逐漸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主要經濟體出現增長勢頭,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增速下滑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抑制。然而,全球經濟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仍待解決,部分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新舊動能轉換,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包容度低、不可持續等“老問題”碰上了逆全球化、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新麻煩”。中國積極推進“互聯互通”建設,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沿線國家修建基礎設施、對接產能合作,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與中國實現“互聯互通”,將使沿線國家獲得搭乘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這趟“快車”的機會,極大地激發各國經濟增長的潛能和動力,也可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與轉型升級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實踐表明,“互聯互通”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和促進平衡普惠發展的重要路徑。
用“互聯互通”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格局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全球治理體系醞釀深刻變革與調整。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拒絕承擔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應盡的責任,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在各國利益深度交融、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今天,美國卻日益縮回自我劃定的牢籠,滑向過時的保護主義和國家至上主義,既讓國際社會大跌眼鏡、倍感失望,也促使世界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國。中國主張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反對任何排他性安排或把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國際社會之上。為此,一方面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合作等多邊合作機制,推動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深化改革,使現有全球治理體系具有更多代表性并使之互相協作配合。另一方面,創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打造“一帶一路”全球經濟治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機制、新模式,也使全球治理“互聯互通”成為可能。
用“互聯互通”搭建文明溝通對話橋梁。隨著非西方文明整體實力的上升,西方在精神氣質上反而越來越難以擺脫自大和保守心態,或是以普世價值名義強行推廣西方制度與價值觀,或是以“文明沖突論”的對抗思維看待日益自信的非西方文明。這種態度不論對西方還是非西方都難有益處。自古以來,中國人以天下觀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與眼界使中國人能夠超越一族一國之局限,以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態度構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教育、科技、旅游、文化方面的合作,搭建“民心相通之橋”,有力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各族文明的互學互鑒和“互聯互通”。
實現“互聯互通”既是大勢所趨,更是人心所向,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相信在國際社會的共同推動下,“太平世界,寰球同此涼熱”的“互聯互通”夢想將加快照進現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