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在各大車企相繼發布2017年上半年財務報告的這一輪秀場中,誰賺得盆滿缽盈,誰又落得入不敷出?
如果說去年上半年上市車企財報中的凈利潤增幅普遍下降是市場回歸理性的原因,那么,今年上半年這些上市車企的凈利潤增長出現的情況則反應出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
進入9月份,國內各大上市車企陸續發布2017年上半年財報,車企的營收狀況以及利潤也相繼浮出水面。
從全國汽車整體銷量來看,2017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累計產銷量分別為1352.58萬輛和1335.39萬輛,同比增長4.64%和3.81%,產銷增速同比下降 1.83 和 4.33 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為 1148.27萬輛和 1125.30萬輛,同比增長3.16%和1.61%。可見,今年上半年的形勢并不樂觀,這也考驗著車企們的真功夫。2017年業界普遍預期車市銷量增幅在5%以上,如今車市實際銷量增幅不及預期。有的企業比如韓系、法系很多沒有完成上半年目標,有的企業則比如吉利等,其銷量超過預期增長。
從已經公布的車企半年報業績來看,雖然今年上半年整車上市公司的表現乏善可陳,但低迷車市中不乏亮點,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記者通過梳理上半年中國上市汽車企業半年財務報告后不難發現,上市車企在營收和凈利潤方面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業內專家指出,這種趨勢主要是由自主品牌車型銷量增長出現兩極分化導致。那么,在眾多車企中,到底誰家歡喜誰家愁呢?
上半年,在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眾泰汽車、廣汽集團、吉利汽車、上汽集團、一汽轎車、小康股份、華晨中國的凈利潤均有所增長。而海馬汽車、長城汽車、力帆股份、東風汽車、江淮汽車、一汽夏利、比亞迪、長安汽車、江鈴汽車、金杯汽車、安凱客車、宇通客車、廈門金龍、中通客車、揚州亞星的凈利潤則出現負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統計的23家上市車企中,有3家車企(一汽夏利、安凱客車以及金杯汽車)凈利潤出現虧損,8家車企凈利潤出現不同幅度的增長,15家車企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商用車企凈利潤全部出現同比下滑現象。在營收超過100億元的企業中,上汽營收近4000億元,吉利營收近400多億元,這個絕對量級是值得肯定的,企業靠的就是營收,利潤率再低的百億元級企業也比5000萬元營收的企業厲害。另外,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企業也不少,廣汽凈利潤近62億元,而海馬、揚州亞星、廈門金龍的凈利潤竟然才兩三千萬元,不如北上廣一套房子的錢,這個數字也值得人思考。
自主盈利趨好
今年上半年,在所有凈利潤增長的車企中,最賺錢的車企依舊是上汽集團。
上汽集團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整車銷售317.5萬輛,同比增長5.8%,實現營業總收入3964.06億元,同比增長12.8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9.58億元,同比增長5.96%,超過了東風汽車集團和廣汽集團兩家公司凈利潤的總和,再度成為國內最賺錢的上市車企。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自主品牌銷量的快速增長為上汽集團營收增長做出貢獻,上半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累計銷售23.4萬輛,同比增長113%,上汽大通上半年銷售2.8萬輛,同比增長30%。
在盈利增幅比較明顯的車企里,吉利汽車尤為引人注目。吉利上半年營業額達到394.24億元,同比增長117.90%,凈利潤43.44億元,同比增長127.70%,創下8年來最快的盈利增長速度,一舉成為創收大戶。在銷量方面,吉利汽車上半年累計銷量為53.06萬輛,同比增長89%。其中,博越作為吉利的銷量主力車型之一,上半年銷量達到11.69萬輛,同比增長509%。吉利汽車上半年主力轎車總銷量達到29.23萬輛,轎車與SUV車型發展均衡。
業內專家分析表示,除了銷量增長帶來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平均單車價格的上漲也促成了吉利上半年利潤翻番。據了解,今年吉利汽車的平均單車價格達到了7.30萬元,同比增長16%。
對于廣汽集團來說,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增長均超50%。今年上半年廣汽集團的營業總收入達到347.65億元,同比增長62.23%,凈利潤達到了61.83億元,同比增長55.29%。其中,乘用車的營業收入達到250.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5.89%。這離不開其合資品牌廣汽菲克和日系合資企業的快速增長。另外,自主品牌廣汽傳祺也有不俗的表現。上半年,廣汽乘用車總銷量達25.09萬輛,同比增長57.02%,已經完成年度目標的50%。其中,傳祺GS4銷量超18萬輛,穩居國內SUV市場第2位。
前不久“借殼上市”的眾泰汽車上半年營業收入57.8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26.45%,凈利潤2.22億元,同比增長495.12%。眾泰汽車上半年累計銷量為10.63萬輛,同比下跌28.89%,僅完成年銷量目標的26.57%。很顯然,眾泰汽車上半年利潤出現暴增與其銷量關系不大,主要是今年4月份眾泰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了永康眾泰汽車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后雙方合并報表,致眾泰汽車凈利潤大幅度增長。
多年虧損的一汽轎車上半年終于扭虧為盈。2017年上半年,一汽轎車營收134.01億元,同比增長57.84%,凈利潤為2.7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的8.26億元增長132.74%。一汽轎車2016年虧損近10億元,整體上市再推三年,估價大跌,新能源工廠和高端MPV項目終止,這些成為過去一汽轎車業績不順的不利局面。拋棄紅旗、終止新能源項目使一汽轎車減輕了負擔后,一汽轎車重視發展旗下品牌。對于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一汽轎車表示,整車銷量的快速增長導致上半年實現盈利。另外,公司積極推進落實各項經營措施,通過加速新品推出速度,成功投放全新奔騰X40,優化產品布局、提升營銷能力等,全力實現經營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經營業績扭虧為盈。據了解,一汽轎車上半年實現整車銷售11.12萬輛,較上年同期增長37.83%。endprint
多重因素下的失利
相比上述企業利潤的大幅提升,長安、海馬、長城、金杯、江鈴、力帆和一汽夏利等企業表現則不盡人意。
海馬上半年凈利潤為2437.33萬元,同比下滑86.04%。長城上半年凈利潤為24.20億元,同比下降50.87%。金杯上半年凈利潤為-3.37億,同比下降671.87%。江鈴汽車上半年凈利潤5.53億元,同比下降21.52%。力帆上半年凈利潤 1.21 億元,同比下降32.02%。一汽夏利繼續延續了一季度的下滑之勢,上半年凈利潤虧損6.86億元(其去年同期的虧損額為5.19億元),同比下滑32.17%。長安汽車也不理想,上半年營業收入355.55億元,同比下降6.27%,凈利潤為46.21億元,同比下降15.84%。東風集團上半年銷售同比數據遞減,神龍汽車的萎靡,已對其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在這些上半年利潤下滑的企業里,一汽夏利近7億元的虧損最惹眼。面對利潤的進一步虧損,一汽夏利表示,由于公司現產品所處的經濟型轎車細分市場連續多年下滑,公司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尚未完成等因素影響,目前公司整體的產銷規模較小,產品盈利能力較弱,產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今年上半年,一汽夏利共生產“夏利”、“威志”和“駿派”品牌轎車1.38萬輛,同比下降33.45%,銷售1.15萬輛,同比下降 39.38%。
一汽夏利稱,公司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大力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和產品升級工作,報告期內公司推出了駿派D60 SUV車型。下半年,公司將繼續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強化項目管理體制,及時根據市場調研結果進行產品優化,確保駿派 D50、CX65 等新產品的成功上市;推進營銷模式創新,加快營銷體系調整和能力提升;持續改進提升質量保證體系能力;持續推進提質增效、深化改革工作,實現企業經營能力的全面提升。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金杯汽車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5.80億元,同比增長10.19%,汽車整車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75.40%;金杯汽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高達3.37億元,同比下降671.87%,成為今年上半年車企盈利下滑幅度最大的企業。
對此,金杯汽車認為:“主要是整車經營虧損和因整車產品排放標準由國四升級到國五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所致。”
“自身產品與技術水平提升不足,市場競爭加劇、東北地區經濟低迷,以及汽車行業的技術升級帶來的挑戰,多重因素疊加,導致金杯汽車寸步難行。”汽車行業資深觀察員鐘師分析道。
作為老牌國資汽車企業,長安歷年來都以優良業績表現為資本市場所追捧。然而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也是長安汽車5年來首次出現的業績下滑。長安汽車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5.55億元,同比下降6.2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6.21億元,同比下降15.84%。
一方面,受累于上半年車市微增長態勢以及對于市場預估嚴重不足,長安汽車向一線經銷商壓貨,過度預期市場的可持續增長能力,造成庫存積壓過多。另一方面,2016年中國車市14.5%的增長率也提升了中外車企投放新品的熱情,國內車市漸成飽和之勢,競爭日益激烈。
長安汽車作為自主品牌中的明星車企,目前其正處于產品“真空期”,主力車型CS75、CS35以及逸動、悅翔等雖有小改款,但因產品研發節奏不給力,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目前長安汽車也處于新舊技術交替時期,但長安汽車在半年報中也披露,公司正在加快人工智能汽車的發展。
海馬汽車2017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海馬汽車營業收入為51.0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2.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37.33萬元,同比跌幅達到86.04%。對此,海馬汽車表示,海馬汽車利潤下降主要是汽車銷量同比下降所致。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海馬汽車共銷售7.17萬輛,同比下降29.15%。
海馬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銷售部部長張樹槐表示,“2016年海馬S5共銷售10.26萬輛,成為海馬汽車歷史上第一個年銷量突破10萬輛的超級單品,所以,今年我們持續以海馬S5為核心,然而,進入2017年以后,海馬S5銷量卻一路下滑,7月銷量僅為2730輛”。
可見,產品老化、未及時更新產品依然是海馬盈利下滑的主要因素。
長城汽車2017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營業總收入為412.56億元,同比減少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92億元,同比下降50.87%。但是,根據長城汽車官方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累計銷量為46.1萬輛,同比增長2.3%。
對于今年上半年凈利潤銳減的主要原因,長城汽車回應稱,讓利賣車及營銷活動和廣告投放的大幅增加以及為了持續提升SUV產品競爭力所導致研發費用增幅較大。據悉,今年3月16日,長城汽車為促銷主力品牌哈弗SUV,派發了總額度超過10億元的購車和服務紅包。
除了“開銷”加大,長城汽車旗下幾款主力車型:哈弗H1、H5、H6、H7銷量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尤其是哈弗H6,上半年同比下滑了5.7%,而事實上,哈弗H6從今年3月起銷量就開始放緩。在SUV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長城顯然感受到了“危機”,但好在今年4月長城高端品牌WEY推出了首款車型VV7,6月份,VV7銷量達3166輛,7月“翻番”至6075輛。目前,WEY品牌還處于推廣期,由此產生的宣傳費用也進一步導致了銷售成本的增加。
雖說每家車企凈利潤下滑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各車企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車企自主品牌銷量減少,不能分享合資企業利潤,行業競爭壓力較大,現在日系和德系處于返工潮,形成波浪走勢。去年是SUV高增的一年,今年由于MPV需求偏低,導致購車需求下降。
汽車評論員凌然則認為,面對企業創新、轉型,有的企業動作大,有的企業動作小,所以業績漲降有所不同。自主品牌沖擊新市場,消耗資本,導致業績下降。endprint
“新能源”成“殺器”
進入2017年之后,除補貼下調50%開始實施外,3萬公里運營指標的政策對新能源汽車業的影響也不小。該政策規定非私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里程要超過3萬公里才能領取國家補貼,令新能源車(尤其是新能源客車)市場嚴重受挫,成為影響業績的大“殺器”。根據中汽協最新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總銷量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四成。其中新能源客車市場增長乏力,銷量均出現大幅下滑,在目前已披露上半年業績報告的各家新能源車企中,業績下滑的跡象十分明顯。
比亞迪作為在新能源領域較為領先的車企,因為受到新能源補貼優惠政策力度下調及3萬公里運營指標等因素的波及,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出現下降。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450.38億元,同比增長0.2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23億元,同比下降23.75%。其中,與汽車及相關產品業務的收入約為231.8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15%。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業務整體收入約為157.69億元,同比增長1.97%,占據集團總收入的35.01%,但相比于去年同期160%的同比增幅已經大幅放緩,境況堪憂。
同樣意圖從新能源車領域突圍的車企——力帆汽車卻受到騙補懲罰的影響,導致在新能源業績上“慘敗而歸”。其上半年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力帆股份實現營業收入62.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4.10%,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1億元,同比下降32.02%。其中,力帆新能源車型上半年僅售出1624輛,跌幅高達六成。
中通客車今年上半年營收為22.79億元,同比下降42.42%,上半年凈利潤為6156.76萬元,同比下降78.90%。2017年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大幅減少,受此政策的影響,客車行業下滑幅度較大,因此公司上半年訂單相應減少,造成公司2017年中期經營業績同比大幅下降。
安凱客車上半年凈利潤虧損2878.40萬元,而其去年盈利1920.32萬元,同比下滑249.89%。安凱客車表示,此次業績虧損原因主要為客車市場受行業政策影響整體下降明顯,公司銷售規模下降;銷售產品結構變化,導致綜合毛利率較低;受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影響,公司本期銀行負債增加,財務費用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宇通客車今年上半年凈利潤9390.51萬元,同比下降19.84%。宇通客車上半年產銷數據同比下滑主要由于新能源客車銷量大幅下降導致。宇通客車發布2017年6月份產銷數據快報顯示,上半年整車生產2.18萬輛,同比下降25.84%;整車銷量2.18萬輛,同比下降26.65%。其銷量的下滑直接影響其凈利潤。
總體來看,上半年整車市場盈利情況涇渭分明,冰火兩重天。業內專家對此分析指出,車企業績增長多因銷量助推,而利潤下滑則是市場競爭力不足。
對此,興業證券汽車首席分析師王冠橋對《汽車觀察》記者表示:“今年車企盈利增幅整體不如去年,預計今年下半年的情況會好于上半年。這主要是由汽車行業受購置稅優惠政策等原因影響造成的。隨著2018年1月1日起,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取消,預計明年的情況不如今年。而對于某個車企來說,其盈利能力則主要由其產品結構決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