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曦
車展,汽車市場的一個絕對風標。風吹向哪里,汽車消費新的熱點和增長點就在哪里。
在中國大大小小的車展林林總總,但從影響力、規模和專業度來說,能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車展,屈指可數。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車展的布局以外,能在中部舉起風向標,影響華中汽車市場的,要數10月舉辦的武漢車展。武漢,不屬南北,不歸西東,卻又承東啟西、接南轉北。作為國之天元,武漢這一汽車工業重鎮,正隨著中部崛起的政策大勢,成為吸引車企爭相布局的“中國車都”。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就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作為湖北的省會城市,武漢更是有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雄心偉志。著名的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在歷史上就名噪一時,近代的“漢陽造”和“武昌起義”,和清代變法中興和辛亥革命緊緊聯系到了一起。中國自古講,天時不如地利。
武漢坐擁地利之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和長江中游的黃金位置,經濟發展能力輻射荊楚大地,同時又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物流集散成本效應明顯,高鐵網絡輻射大半個中國,擁有40多條國際直達航線,海陸空三條交通要道發展速度和規模在華中地區首屈一指。
武漢國際車展自1995年首屆開展,規模和影響逐年擴大,已經成為各個汽車企業攻占華中消費市場的橋頭堡,同時也是汽車企業展示新技術、新車型的專業平臺。而純以汽車論,武漢是我國三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產業實力雄厚,已形成載重車、越野車、轎車、電動車、客車整車及零部件的汽車全系列設計開發和生產能力,每天平均下線5000輛汽車。東風本田第三工廠建成后將達到72萬輛的年產能,東風乘用車也將達到40萬輛的年產能,上汽集團簽約的二期項目,預計今年投產后達到60萬輛的年產能,東風雷諾也在規劃年產30萬輛的新項目。這些數字無疑都為武漢舉辦大型國際車展夯實了產業基礎。
武漢,實為“車都”。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字統計和專業預測,2017年武漢車企的產能可達到300萬輛,全國排名第四。武漢同期將建成5大車企,9座乘用車工廠。從當年的“漢陽造”,到如今的“武漢制造”,武漢人民牢牢握扼著華中地區的技術咽喉,手把紅旗,緊立潮頭,俯視荊楚大地。
今年是第18屆
本屆武漢車展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漢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主辦,武漢新城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武漢市分會、成都環球世紀會展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漢諾威米蘭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及湖北省機械行業聯合會共同承辦,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展期從10月12日一直持續到10月17日。作為中部地區規模最大、檔次最高、最具影響力的車展,20多年來,武漢國際車展始終堅持“推動產業發展、提供貿易良機、為展商開拓市場服務”的辦展宗旨,得到了行業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認可,已成為我國乘用車市場重要的展示交易平臺。
在政府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的大力支持下,各承辦單位積極整合資源,武漢國際車展穩扎穩打,逐年發展。上屆車展實現了參展品牌增加、展出規模及展臺規格升級、行業品牌影響力擴大、配套活動體驗性增強及現場成交量持續攀升等五大跨越,本屆車展將在以上五個方面繼續創新突破。
此次參展的知名汽車品牌接近100個、參展商超過350家,展出整車達800余輛,新車發布數量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幅20%,展出總面積突破14萬平方米。其中除各品牌明星車型、主力車型、首發新車、新能源車及概念車外,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互聯網等代表行業新方向的新技術,也會在本屆車展亮相,集中展現當今汽車領域的科技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這是中部地區的一場汽車豪華盛宴。
盛宴中享受到汽車文化和汽車產品的觀眾也逐漸增加,2012年車展參觀人數38.4萬,2013年參觀人數41.3萬,2014年參觀人數45.2萬,2015年參觀人數50萬,2016年參觀人數達到了52萬,預計今年的參觀人數將再創新高。
武漢車展玩出深度特色
雖然在汽車產業規模和影響力上達到了國際車展的勢能效果,但單從車展上來看,全國的各地車展著實競爭激烈。北京車展立足首都,已經與法蘭克福車展、東京車展、巴黎車展等國際A級車展齊名,上海車展也在國際影響力上日益趕超北京,本來緊隨其后的廣州車展因為展在歲末,儼然成為各大車企提前展示新技術和新車型的新年大秀。
對比下前三極車展的具體數字,我們就能體會武漢的壓力有多大了。
2016年北京國際車展(第十四屆),展覽面積23萬平米,共有14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家廠商參展,共展示車輛1125輛,其中全球首發車120臺,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36輛,跨國公司亞洲首發車35輛,概念車74輛,新能源車88輛,展會共接待12600名中外記者(包括海外499家媒體的1050名記者),參觀人數達到82萬。
2017年上海國際車展(第十七屆),吸引了18個國家和地區1000余家中外汽車展商參展,展出總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展出整車1400輛,其中全球首發車113輛(外國公司30輛、中國公司83輛),外國公司亞洲首發車44輛,新能源車159輛(國內廠商96輛、國外廠商63輛),概念車56輛,各大汽車廠商舉行了120場新聞發布會,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2035家中外媒體11000余名記者競相報道車展盛況,車展共吸引參觀者101萬人次。
2016年廣州國際車展(第十四屆),展覽面積22萬平方米,展出車輛1130輛(新能源汽車146輛),概念車19輛,全球首發車56輛,其中跨國公司首發車7輛,共吸引66.7萬人次入場觀展(比上屆同比增長5%),穩坐國內第三大車展位置。
數字里才是真英雄,而英雄都所見略同。
不論從參展面積和規模、參展企業數量、發布車型數量以及參觀人數上,武漢國際車展距離前三極車展,都還有一段距離。但也不是沒有機會。就像成都車展一樣——依靠面向西南部省區的特色定位,也是走出了一條車展新道路。
僅僅靠著定位西南地區最大的消費類車展這一項,成都每年就把自己的車展辦得生龍活虎。
而同樣的定位和命題,對于定位在華中地區最大車展的武漢,是不是也要玩上這么一把?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今年武漢舉辦的第十八屆國際車展,同樣是到了大變之年。除了高層峰會論壇,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行業話語權,還和專業媒體雜志——《汽車觀察》玩起了“中國車年度大選”,在深度上做起了功課。
而我們這次與之深入地參與辦展,只想說,武漢除了的空氣里“辣鴨脖兒”特色的味道,除了人人都愛吃的熱干面和武昌魚,還有一個國際車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