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唐
“民粹主義浪潮”的掀起,給世界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本文以歷史的眼光對民粹主義進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民粹主義的起源、其與全球化和現代國際秩序的關系。
從英國公投脫歐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民粹主義浪潮”。現代民粹主義的崛起給世界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涉及各大國政治生態的變化、國際格局和國際關系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涉及世界向何處去、人類命運如何發展等重大課題。
民粹主義是一個含糊和寬泛的概念,包含不同的政治傾向、不同的各種流派、不同的治國執政理念,有其不同的產生根源。如今,又演變為一些政黨的政綱和一些國家的執政理念。因而需要全方位地對民粹主義進行分析和研究。
民粹主義的起源
民粹主義作為思潮、理論和社會運動,最早起源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羅斯。當時俄國資本主義已經開始發展,但小生產仍占優勢。一些要求革命的知識分子,以“人民的精粹”自居,提出“到民間去”的口號,身穿農民服裝,到農民中間去宣傳他們的革命思想,企圖發動農民起來推翻沙皇統治。他們認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而不是無產階級,只有發動農民組織“村社”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他們認為歷史是英雄人物創造的,“群氓”只能追隨英雄人物。他們主張采用個人恐怖手段取得政權。“民粹派”在當時反對封建統治的斗爭中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但他們的理論觀點還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最終,“民粹派”在遭受沙皇政府鎮壓后,蛻化為富農利益的代表,同沙皇政府妥協。
后來,列寧曾數次撰文揭露了“民粹派”作為“人民之友“的偽裝,從思想理論上深刻地批判了民粹主義的世界觀、政治綱領、經濟觀點和斗爭策略。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興起后,俄國的民粹主義就幾乎銷聲匿跡了。
而當時在工業發達的歐洲國家,民粹主義的影響微乎其微,流行的思潮是帶有某些民粹主義色彩的無政府主義。一個典型例子是巴枯寧。巴枯寧最早是俄國民粹主義思想家,后來在德、英、法、意等國進行社會活動,成為無政府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論觀點被稱為“巴枯寧主義”。“巴枯寧主義”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陷于破產的小私有者的恐慌心理和流氓無產者的思想意識。
民粹主義演進到現在,又帶上了現代社會的一些時代烙印。
現代民粹主義的主要特征是“三反”: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民粹主義者利用“信息化”,用網絡直接影響民眾,促進了自身興起。但應看到,民粹主義提出的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確系現實問題,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由“精英集團”組成的西方傳統政黨,以“政治正確”自居,熱衷于政治斗爭和黨派斗爭,全然不顧民眾的死活。民粹主義的出現,使西方國家的政黨格局發生變化,應引起傳統政黨的反思,正視現實問題,調整其戰略和政策。
現代民粹主義與全球化
民粹主義以反全球化為旗幟。他們把經濟危機、債務危機、產業空心化、失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層收入下降、難民潮發生等問題全部歸咎于全球化。因此準確認識全球化就十分必要。
(一)對全球化正能量和負影響的評判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是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發展的產物,順應了時代之潮流。經濟全球化在最近20年內,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十年,推動了全球科技和經濟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史無前例的巨大財富,不僅發達國家得利,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受益。例如,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也是在這個時期。
但是,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全球化是由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本性就是自私和貪婪,全球化所獲得的成果和財富大量流向發達國家及發達國家內部的少數人手中,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社會分化。加之大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破產,大量工人失業。同時,發達國家將某些產業轉移到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從發展中國家賺取高額利潤差。諷刺的是,有西方國家的統治者卻反而把本國的就業問題歸咎于發展中國家“搶了飯碗”。
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出現負面影響是由于西方推行“新自由主義”在作怪。不能否定全球化,但同時也要正視出現的問題,促進全球化實現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使各國人民共享全球化的成果。現代民粹主義指出全球化產生的問題是值得深思的,但由此而全盤否定全球化是錯誤的。
當前世界各國也在努力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化進程,對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不公正和不平等進行了制約,并提出了使全球化朝健康和公正方向發展的方案。中國參與G20即為明證。
(二)現代民粹主義風潮同反全球化運動既有聯系又有原則區別。兩者從思潮上來說有相似點,但在目標上是有區別的。
反全球化運動是伴隨著全球化發展而生成的,被認為是“新社會運動”,所謂“新社會運動”就是不同于傳統的勞工運動和先進政黨領導的群眾運動。這種“新社會運動”最早和最典型的是20世紀中期發生在西歐的學生運動。
1999年12月美國西雅圖風暴拉開了反全球化運動的序幕。之后,反全球化運動成為新興的國際抗議示威運動,斗爭矛頭指向推進全球化或地區一體化的大型國際經濟組織和國際性會議。2001年7月,在意大利熱那亞發生的針對八國首腦會議的抗議活動,將反全球化運動推向高潮。7月20日,八國首腦會議開幕當天,12萬示威者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三天內,示威活動毀壞汽車83輛、打劫商店41家、銀行34家。
熱那亞高潮之后,反全球化運動進入低潮,內部發生分化。主要分為激進派和改良派。改良派主張“非暴力”,參加社會論壇討論,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全球化綜合癥”的病因,表示要“為全球社會正義、經濟公平、民主、消除外債等目標而奮斗”。改良派占了優勢。
反全球化運動反對精英政治,對議會政治、政府機構、政治家采取不信任的態度,認為西方國家的“民主”產生種種問題,存在“民主赤字”現象,而這既存在于國家層面也存在于國際層面。反全球化運動議題還包含失業、人權、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爭取和平等,要求全球公正和民主參與。這些同現代民粹主義有相同和相似點。
但現代民粹主義同反全球化運動有很大區別。反全球化運動參與者有左翼、右翼、民主運動、社會運動、婦女運動、和平運動的各派各系,但左翼力量占優勢。而民粹主義雖然也有左翼參與,但右翼甚至極右勢力占有優勢。特別是歐洲一些民粹主義政黨,有明顯的種族主義傾向,對外來移民采取排斥和仇視的態度,反對社會多元化,反對多元文化,反對歐洲一體化,鼓吹極端民族主義。
現代民粹主義和國際秩序
現代國際秩序是戰后建立起來的,以聯合國為主體,同時還有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組織(IMF)。戰后設置的國際機制機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保障,是同世界經濟全球化同步發展的。
現代的國際秩序存在不公平、不平等和不可持續等缺陷。當前,中國和美國對待現代國際秩序的態度截然不同,也代表了世界各國對國際秩序的兩派觀點。中國作為現代國際秩序的創建者、貢獻者,主張的是對現有國際秩序進行改革,而不是推倒重來。而美國則一直尋求成為國際秩序的制定者和主導者,對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就要全盤否定。
特朗普上臺后,從反全球化出發,對現代國際秩序的機構設置,特別是對WTO采取懷疑甚至否定態度,其實際目的是為保證“美國優先”,實施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開道。
同時,民粹主義在全球范圍的興起還考驗著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并不是“政治全球化”,而是人類面臨共同的經濟與生態等問題,通過平等協商,協調合作進行治理。
西方政界和學者追求讓“全球治理”朝“政治全球化”和“西方核心價值觀”方向發展。民粹主義則打擊了全球治理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