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對家庭而言,養育孩子都是一種投資,而不是單純的消費行為。中國歷來有“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傳統觀念,如果足夠“幸運”,培養出一個社會需要且足夠優秀的孩子,還可能又一次踏入階層提升的大門里。
人這一生,養育幾個孩子比較好呢?
按照傳統中國生育文化的邏輯來看,一孩被看做“受限制”,二孩子女雙全,但忌諱“獨子不當兵”,三孩呢會擔心性別比失調,所以最好是四孩,兩男兩女,之前的擔憂全部解決,且未來的社會關系一應俱全。
這當然是理想狀態。現實是,生不生二胎都是個問題,而且首先是個經濟問題。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在2013年首次進行此類計算時,得出的結論是為41.6萬元——其中包括孩子玩具、醫療支出和標準教育支出,他預計,養孩成本每年將增長10%左右,其中并不包括教育成本的攀升等因素。在近期流傳的養娃成本城市排行榜中,一些城市動輒百萬的賬單對眼球也頗有沖擊力。
然而,華東師范大學曾基于上海做過一個調查,城市較高收入群體的生育意愿偏高,而另一端,在城鄉二元結構中,收入較低的農村人口普遍比城市人口生育意愿強。
推測其原因,對于富裕階層,養育成本對他們來說不算事兒,當然愿意享受天倫之樂,可以有全職太太、大房子、保姆、充裕的教育經費。然后是低收入階層,小區附近菜市場,賣菜的流動人口都會帶著仨倆孩子,小小年紀跟著賣菜數錢,上民工子弟小學,大孩子幫著帶小孩子。這種撫養模式顯然是低成本的,因此生育意愿也不會太低。
根據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階層文化是在代際之間傳承的。因為不同的教育環境、家庭氛圍,這種社會分層會越來越明顯。
具體到二孩政策,富裕階層明顯有更多的生育權,生完之后可以給子女最好的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小商販的孩子們拖著鼻涕幫父母算菜錢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學鋼琴、馬術,每年全球游歷,恨不得會四門外語,插花茶道國學都學個遍。而剛剛實現階層躍升的新中產們,獨生子女眾多,面臨四個老人的贍養、一路上漲的房價、高額的擇校費或者學區房,每多生一胎都會帶來巨大的壓力。稍不留神,即將“下流”、打回原形。
經濟學賬本:買房還是養娃?
要想富,買房,還是養娃?
以上問題,我問過身邊的同事老曲。老曲80年生人,三套房,兩個娃,收入穩定且有持續增長。這位擁有研究生學位的創意工作者非常肯定地告訴我:“不是一個維度,沒法兒比。”提到養娃成本,老曲則思索了三秒鐘,說:“你賺的錢,就算不養娃也會花掉。”
話說的有道理。但如果我們單從資產負債、投資回報的角度審視養孩這件事,或許可以獲得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啟發。
一般來講,如果要保持自己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和階層劃分不變,財富年增長應為22%,即財富增長與社會貨幣供應增長保持一致;要使自己的財富購買力保持不變的話,財富年增長應為12%,而這個增長會使財富增長速度慢于社會整體財富增長速度,經濟地位和階層劃分就會相應的下降——財富沒減少,只是別人的更多了。
基于“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的公式,如果負債足夠多,或許也是賺的。過去三十余年,凡是富裕人士大多都運用了大量的銀行貸款,多為經營企業。普通人最易得的大額、長期、低息的銀行貸款就是房貸,大量一二線城市的普通百姓也因承擔了這種負債而資產暴增,當然實現了個人財富超22%的年漲幅。
如果把孩子看作負債的話,它是最容易獲得、并且成本是最低的。
孩子和債務還真有許多的相似性:養娃每月的支出相當于貸款的月供;25年左右后他開始工作經濟自立相當于歷時25年的貸款還清;當他有了工作收入相當于資產開始有收益回報了……你輕而易舉的獲得了一筆負債,并將其拉長到20余年的長度去償還,還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經濟范疇內,經過長時間的錘煉和洗禮,最終把孩子打造成一個最佳的實物資產。
如果底層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這代的財富增長和階層晉升,通過消費養娃、花時間教育、培養孩子,并使之成為社會需要并有高技能水準的人才,在自己的下一代實現階層躍升也是一個較為可行的途徑,畢竟孩子易得,消費支出也容易承擔。
當然,把孩子作為一項負債和資產,通過養娃實現階層的逆襲,帶有較強的假設性和一廂情愿,因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個體,父母也很難像養只寵物似的“為所欲為”。再者,作為父母的你,大概舍不得這么想。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建的人力資本理論,在開拓了人類生產能力嶄新思路的同時,也科學證明了人力資本的投資是財富的重要基礎,并且隨著人類進步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后來他們正是以此雙雙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中,貝克爾還把人力資本理論從教育經濟學領域拓展到人口和家庭經濟學領域。在中國已經迎來的互聯網時代和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過程中,人們對這種家庭在人力資本投入上的不同態度帶來的巨大差異,都會有越來越深入的體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主編北望提出了“二孩改變中國”的觀點,所謂改變是因為有了兩個孩子的家庭與以往的三口之家有著本質的、積極的改進,其背后是有利于人類長期演進賴以生存和進步的價值觀。
第一是平等。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里,最缺的無疑是平等。而同胞之間平等競爭關系之下的沖突與合作,不僅對大腦的發育至關重要,對他們情緒和社交的學習也起到關鍵作用,進而對尊重、自律、責任意識等品格的形成也大有益處。
第二是獨立。有學者指出,獨生子女政策降低了子女對退休父母進行財務供養的預期。這不但導致了中國家庭擁有全球最高的儲蓄率,甚至也助長了普遍存在的“啃老”怪相。兩孩顯然可以使之大為改觀。
第三是公正。由于取得了近乎“壟斷”的地位,獨生子女更有能力爭取雖然不公但對自己有利的局面,加之備受隔代親屬的寵愛和偏袒,其認知行為更傾向于公正的可能性大為降低。這種先天的、致命的問題,恐怕唯有在至少增加一個身份相同的競爭者的情況下才可以解決。
第四是自由。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僅有的一個孩子難免過多關注,這不但干擾了子女的社會化進程,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賴心理,限制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2016年是全面放開“二孩”的第一年,全國共出生1700多萬個嬰兒,其中800多萬個新生兒屬于家庭生育的第二個孩子,二孩已經在新出生嬰兒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二孩改變中國”正在成為現實。
在北望看來,“二孩導致中產返貧”的說辭有些像當年頗有調侃意味的“房奴”,正是這些“房奴”們,作為通過成功突破資金和心理雙重障礙改變命運的人生贏家,他們很可能恰恰又一次站到了階層提升的大門里。
(靈夢薦自《齊魯周刊》)
責編:我不是雨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