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中考是初中教師和初中生在初中時期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了,教師為了給學生爭取更多的復習時間,常常會將教材中一些內容進行刪減,既然教材內容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內容就必然有著它自己的價值,并且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的發展都是比較有益的,所以通過這種刪減內容的方式來增加復習時間的做法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為了將這一問題有效地解決,讓學生將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都接受到,筆者采用了一種新型的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通過“語文主題學習”的這一模式對語文教材進行整合。使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單元整合,省時高效
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內容并不是脫節的,每個單元中的文章都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因此,就可以將這一契機加以利用,來進行教材知識的整合。作為教師要想將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有效整合來傳遞給學生,就需要將每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整體的掌控,了解每個章節間的內容有怎樣的聯系,并且還要分析在各個單元中學生需要完成的目標等,將這些內容了解透徹才能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F在的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前面都有對本單元內容的相關介紹,并且介紹的內容中清晰的闡述了這一單元中有哪些的知識點需要學習,教師要從哪些方面來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并且梳理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在分析文章時每個單元的文章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相關聯系,并且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僅從一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因此文章中的這種關聯性就可以將單元間的知識進行整合來進行單元的主題學習。例如將《親愛的爸爸媽媽》和《背影》兩篇文章整合到一節課中進行教學,因為這兩篇文章所表達的都與父愛有一定的關聯。然而《信客》和《老王》兩篇文章從人物的性格以及行為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懂得關愛和贊美社會底層人物,并且讓學生了解到小人物也有高尚的品格。引導學生要擁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樣的教材整合形式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情感,并且還能引發學生更深刻的思考。在將教材內容整合后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后,筆者讓學生寫關于“語文主題學習”的感悟,有的學生這樣寫道:
在學習了《信客》《老王》這一內容后,我明白了社會底層人們生活的不易,但是他們仍然沒有忘了初心,保持那份樸素的精神,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我也要將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
從學生的感悟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寫完感悟后,筆者繼續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自己去整合文章中的相同的內容,學生在進行自我總結整理中有很好的效果,可見教材整合對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情感的培養有重要意義。除了對單元間的內容進行整合,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再進行“語文主題教學”也是較為常見的整合形式,并且效果極好。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能將復雜的語文教學簡單化,并且進行這樣的整合,用很少的課時就可以將眾多的語文知識學習完,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將當堂課的知識記得比較扎實,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還能有效的掌握學習方法,并且節省了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在不影響正常的課程學習的情況下,節省下來了更多的復習時間。
二、名著閱讀,長文短教
名著往往都是較長的,在語文教材中一般都是截取其中的小片段來讓學生學習,學生通過小片段無法深入的了解其寫作風格等內容,這樣的問題就可以通過教材整合的形式來解決從而有效的進行“主題教學”例如《香菱學詩》與《智取生辰綱》兩篇文章的整合教學中,引導學生來分析兩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存在怎樣的差異性,又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差異性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后就不難將二者對其比較,也不難發現二者寫作風格不同的原因與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狀況和所表達的情感有必然的聯系。將教材中名著內容進行整合、對比學生就能很清晰的分辨出名著中的寫作風格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在進行這種“主題學習時”,應用較短的部分名著內容學生就能了解到名著的精華??梢妼⒔滩膬热葸M行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兩篇文章寫作風格的不同,可以讓學生嘗試對名著進行簡單的改編,在學生改編的過程中,教師不限定學生的想法,在學生進行改編時,教師發現許多新奇的想法,并且改編的內容也沒有脫離名著本身的寫作風格,可見學生真正理解了名著中的情感。正是因為采用了教材的整合的新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這樣的方式上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且還可以從這節教學上發現整合教學的魅力所在,運用整合教材進行教學其實也是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過程,因為在這類名著中運用了大量的語言來描寫人物的形象,學生在進行對比學習時就會發現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物的形象有怎樣不同的表達,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能掌握一些人物的描寫方法,并且學生在進行人物的描寫上也會對人物進行思考,長期的將這樣的內容進行整合學習,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逐漸提高,并且在進行寫作時還能有一定的情感內涵在其中。
三、交錯整合,一文多用
《范進中舉》與《香菱學詩》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從人物的社會環境、出身以及讀書目的等方面比較閱讀,再與《孔乙己》刻畫人物的角度進行比較,進而理解讀書對于個人的重要性。作者為了讓人物更富有個性,用了夸張等手法,學生們在自己的寫作中也可借鑒此類方法。 再如將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與《蒲柳人家》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理解伏筆和鋪墊的妙處。這樣的整合方式一方面能夠充分利用教材,彌補學生閱讀量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能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打破禁錮,整合文言
現代文的成功整合,讓筆者開始思考,文言文是否也可以整合。 當筆者把文言文單元通讀后,發現《隆中對》與《出師表》是非常合適的組合。于是筆者將兩文橫向聯系起來,在主學《出師表》的時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隆中對》,解決《出師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先帝之殊遇”指的是什么?“先帝之遺愿”是指什么?“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益州疲弊”為什么會危及蜀國存亡? 這些問題都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們對于《出師表》的理解也更加容易了。此外,筆者又打破上下冊的限制,將《唐雎不辱使命》與《曹劌論戰》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以“大智慧:善辯善諫”為主題,進行比較學習,從而讓學生領略古代名士的風采。 而其他文言文都歸為“讀諸子散文,品墨香致遠”這一主題,通過橫向學習,學生們對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更加明確,對他們的說理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有了清晰的認知。由此,筆者體會到了主題學習的好處。它為筆者解決了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首先,解決了學生沒有時間讀書的問題。到了初三,學生作業更多,讀書的時間更少了。為了能減輕學生的負擔,筆者將自讀課文的任務放到了課堂上。學生帶著任務圍繞主題讀書,省時高效。其次,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提高。最后,這種學習對學生備戰中考、學方法習能力、提高寫作技能也有很大幫助。當然,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單元整合或者同題材的課文比較閱讀, 要力爭每課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獲。
五、進行文章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時,筆者發現,這一問題是進行“主題學習”教學上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必須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按照文章內容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之間的融合、情感的表達、人物性格特點等等方面來進行整合,在進行教材內容的整合時必須要找到文章內容的相通點,再來選取需要進行整合的文章,然后再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學生來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選擇《親愛的爸爸媽媽》和《背影》這兩篇文章進行整合時,筆者首先看了這兩篇文章的簡介,了解到這兩篇文章的內容都與父親有一定的關聯,表達的情感內容也幾乎相同,所以選擇這兩篇文章進行整合,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文章的對比與融合,來深入的理解文章中所能表達出的每一部分的內容。
通過教學上的實踐,筆者了解到真正的教育不能一成不變,需要根據現實的情況進行轉變,教師是理念轉變的執行者,因此教師需要用自身的行動去帶動學生的改變,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逐漸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上也更省力。因此教師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對“語文主題學習”進行有效的教材整合,使學生能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意義。教學的改革沒有一個特定的模式,教師只要找到適合自己和適合學生的方式就可以放手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