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敏
幼兒喜歡游戲,因為游戲的形式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以往我們在班里安排開展自由活動,往往是把它當作動靜交替的環節。同時,這種活動在一日生活安排中所占時間是相當有限的,往往只是在集體活動之后起過渡作用的“間隙活動”。安靜、井然有序的教室環境是教師追求的目的,幼兒的自由活動往往因為吵、亂而受到壓抑與排斥。
正確的自由活動是通過自主游戲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對活動材料、伙伴、內容的選擇。即自己決定玩法、伙伴以及怎么玩,從而使周圍環境中活動主體——幼兒與客體——物體構成特定的關系。以培養幼兒獨立決策、獨立思考與獨立行動的能力,有益于幼兒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的發展與培養。
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不僅有集體性組織活動,更有許多幼兒自由支配的時間。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時間讓幼兒進行自主游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闡述如下。
一、充分開展區域活動,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為幼兒生成游戲提供物質保證
充分利用班級內的活動區,認真開展區域活動,讓幼兒在活動區邊看、邊玩、邊想、邊做,讓幼兒動手、動腦,提高幼兒口語表達、獨立操作、自由交往的能力。首先,活動區的材料不論量多量少和貴賤為前提,而是以實用為原則。如和孩子們一起在小區花園內撿的各種石頭、落葉、家長出差帶來的貝殼等,可以學習排序、分類等知識;護士家長帶來的藥盒是做手工的良好材料;家里的廢舊布料、線頭、泡沫盒等都是很好的材料。其次,定期更換活動區的材料,使幼兒因新鮮感而引起游戲操作的興趣。活動區的內容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變化、季節的變化以及節日教育等。讓幼兒動手操作,通過游戲來鞏固知識等。豐富的物質環境,有利于開展幼兒自主游戲活動,有利于幼兒大膽自信和獨立自主的意識,也有利于幼兒認識自然、親近自然。
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機會,使幼兒能自主選擇,盡情游戲,讓一日生活滲透幼兒的自主游戲。安排幼兒每天有一定的自主活動時間,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以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需要
二、創設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利用不同形式的游戲,激發幼兒的游戲欲望,為幼兒生成游戲奠定基礎
良好的心理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性格、個性心理和自我意識等。幼兒在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中能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教師與幼兒間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明確每個孩子都有享受游戲的選擇,對幼兒的自主選擇給予肯定,使幼兒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中學會選擇、敢于選擇、培養自主意識,享受個性自由快樂。
利用“命題游戲”和“選題游戲”的形式來激發幼兒的游戲欲望。“命題游戲”是由教師定主題,讓幼兒選擇如何利用可以選擇的工具來表現特定的主題。 “選題游戲”是由幼兒自由選擇玩什么樣的游戲,可以分小組自定主題,教師只需提供足夠的材料、器械,但這里教師還有更重要的責任就是仔細觀察指導。使幼兒在活動中自由、自信、動手、動腦,從中獲得各種經驗,發揮主體性。同時,主動與家長聯絡、溝通,更好地了解每位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家園結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能力,促進幼兒主體性更好地發展。
三、教師引導和幼兒自主相結合,積極開展幼兒自主游戲
自主游戲的質量標準是“愉快”而“有益”的,這有賴于教師對游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幼兒的自主游戲時間不是教師“放松”、“休息”的時間,恰恰相反,正是教師工作的時間。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在觀察與了解幼兒與環境(包括材料和伙伴)相互作用的方式與特點的基礎上,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與幫助。
1.尊重幼兒的意愿
教師尊重幼兒游戲的傾向。幼兒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教師應尊重幼兒選擇游戲的意愿,讓幼兒自由地、愉快地參加游戲。如教師為結構游戲區準備了許多材料,但有的幼兒對這些材料都不感興趣,向教師提出“我想用紙盒做汽車”,教師就會尊重他的意見,允許他去手工角找紙盒、拿筆、膠水,造汽車、開汽車。
2.教師參與幼兒的游戲
教師應是一位幼兒游戲的參與者和伙伴。當幼兒游戲時,教師要選擇時機主動參加幼兒的游戲,以角色的身份主動投入,成為幼兒游戲伙伴中的普通一員。這樣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使教師更加具體細致地了解幼兒的一言一行,跟上幼兒的新感覺,在其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因此我們以游戲伙伴的身份與幼兒一起協商或提出建議,引起幼兒思考,激發幼兒想象。通過與幼兒的共同游戲,不僅可以使幼兒意識到游戲的價值,還可以培養幼兒對游戲的興趣,發展幼兒的主動性。
通過在自由活動中認真開展自主游戲活動,孩子們做事的責任心增加了,組織能力及社會交往的技能、技巧不斷提高,他們能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互讓、互愛、互助,學習中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大大增強。因此,在自由活動中只要教師對幼兒加以正確的引導,生成恰當的自主游戲。幼兒的主體性才能在游戲中得到較好的發展,從而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