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麗
摘 要:20世紀70年代末現代藝術史開始發展,但展覽卻偏向于藝術精英群體。直至2000年以后,隨著國際藝術的傳播,大眾觀者才走進美術館并被重視起來。美術館漸漸對全民開放,承擔起公共教育和服務職能,強調服務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提高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水平,政府對美術館的重視和投資也日益加大。于此同時,社會民眾對美術館的認知也在改變,走進美術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參觀;美術館;大眾觀者;欣賞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037-01
然而沒有針對個人講解的靜默狀態下的美術館已經成為普遍心理契約,作為非藝術專業的普通觀者,如何認識美術館?如何參觀學習并理解藝術品?個人與美術館以及對照的個人與藝術品之間的發酵該怎么產生?只有了解這些問題,才能使參觀美術館成為一趟完美的藝術之旅。
一、美術館是什么
美術館一詞由希臘語Museum演化而來,是指一所以服務社會及社會發展為宗旨的非盈利常設機構,并對大眾開放;它為了研究、教育、娛樂等目的,征集、保存、研究、溝通傳達和展示人類及環境的物質證據。對普通觀者來說,簡言之,美術館是藝術品展示、保管和收藏的場所,再深一點理解,美術館還承擔著藝術品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傳播給社會大眾,使大眾了解、學習和消化這些藝術品的教育功能。
二、如何參觀美術館
新媒體的發展使美術館的傳播功能日趨完善,一個有心的參觀者應學會如何“未雨綢繆”更多得了解美術館的信息。首先,通過美術館的官方網站、微信平臺等了解開閉館時間、進館要求、參觀須知、注意事項、團體參觀講解時間等,確保“進得去館”。
其次,提前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展覽情況,如美術館的官方網站、微信平臺、官方微博等了解展覽情況,對感興趣的展覽,明確展覽開閉展時間,展覽藝術家的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思路,對作品的理解,個人哲學和人生經歷,對于理解作品本身非常有意義。如果展覽有開幕式,不妨開幕式的時候過去觀展,可以了解其他藝術家對展覽的致辭,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和展覽藝術家當面進行交流。同時,可以翻看展覽微信或微博其他觀眾發表的留言,看看別人對藝術的看法。如果對于沒有條件或時間提前了解展覽的參觀者,可以咨詢美術館工作人員,他們在日復一日的熏陶中,目睹藝術作品的發酵和欣賞,使他們對藝術有獨特的洞察力,和他們聊聊,說不定有一段意外的收獲。
最后,慢慢走、但別停地學習欣賞藝術的方法。當藝術發生時,醒目位置的藝術作品,作品的標簽,作品的名字,畫框的裝裱,觀展人的表情、停頓和思考,甚至是同行孩子的提問都是藝術欣賞的過程。我們應該仔細感受美術館中藝術欣賞過程中發生的細微的行為,理解他的動機。要特別關注藝術品他的形式、色彩和材質。藝術品體現出的高超的技藝、超凡的設計、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材質、純粹的形式、藝術的天賦、創意和對其他藝術家的影響,以及它是否吸引你。
下面來舉例說明風景畫、肖像畫和靜物畫的欣賞。
(一)風景畫的欣賞
任何風景畫都是某種精神狀態的反照,是理想化的處理。風景畫的目的并不只是向觀眾展示畫中的景色,要善于發現風景的細節,色彩的純度、明暗的對比、冷暖的對比,每一棵樹、石頭和動物,反應當時的主流美學觀念和所指的時代理想是什么?再形成自己腦中的風景,品味畫中細膩的情感,激發對生活的思考。
(二)肖像畫的欣賞
肖像畫不僅僅是模特,而是藝術家自己。肖像畫著重刻劃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內在神韻,獲得形神兼備的效果。肖像畫分為頭像、胸像、全身像、半身像和群像等種類,肖像畫臉部欣賞是靈魂,眼睛是肖像畫中的點睛之筆,我們通過面部肖像表達出的驚奇、憐惜、害怕、痛苦、懷疑、專著、不快等情緒,來思考藝術家展示出對生活的思考,彷徨和希望等。
(三)靜物畫的欣賞
靜物畫即以相對靜止的物體為主要描繪題材的繪畫,試圖將形式和圖案、色彩、形狀和質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感官愉悅的構圖。靜物畫選取的對象通常是物體,如花卉、蔬果、器皿、書冊、食品和餐具等等,這些物體都有象征意義,如花朵或水果,象征生命的無常,貝殼代表財富。選取的靜物畫象征手法的使用,是靜物畫的謎題,參觀者可以用手機來搜搜表達的意向。
三、結語
藝術有無數張面孔,從繪畫到行為藝術,從線程物品到空間藝術,從美不勝收到慘絕人寰,只有我們參與其中,有期待有感受,藝術才會對我們敞開懷抱,而這些都是藝術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張心龍.如何參觀美術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荷)約翰.艾迪瑪,李鵬程(譯).如何參觀美術館[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