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 要:在觀念化、邊緣化的藝術語境之下,傳統中國畫逐漸從注重造型、色彩具象表達的繪畫藝術,衍化為邊界更為模糊的泛繪畫藝術;從技巧的追求演變為對綜合性媒材的特征性發揮,從而尋找突破性的表達空間。本文基于當代中國畫在繪畫材料層面的創新,對這一變革現象展開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材料論;中國畫;觀念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049-01
21世紀以來,中國畫創作者迎來了劃時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與精神解放。從本質上來看,國畫的創新是以傳統樣本為參照,從視覺及材料的選取上朝著“形而上學”的方向發展。因而,真正具有變革意義的創新必然要首先用材料說話,讓媒材“發聲”。當代的中國畫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面貌,其一是對傳統國畫表現形式的繼承式發展,這種方式所依存的仍是千百年來國畫的固有表達空間。創作者通過技法的改變,來達到形式上的變化;其二則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畫家注意到的,從繪畫材料本身入手,突破傳統國畫的表達載體及話語空間。從而建構起真正能夠同開放性藝術發生對話的語言體系。從這個角度看,當代中國畫正逐漸邁入“媒材”的時代。
傳統中國畫始終以“筆墨”為唯一的表達內核,在其發展的數千年歷史中,任何一次創新皆是基于筆墨的變法,這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畫的發展創新渠道。現代藝術理論認為,藝術創作是圍繞媒材而展開的,所謂媒材,即創作過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材料介質。譬如中國畫的媒材包括以毛筆、水、墨、顏料等組成的材料,以紙面、絹面等組成的媒介,同時還包括形式化的媒材組件,如書法、篆刻、裝裱等。繪畫創作實際上就是一種以媒材為語言的表達過程,不僅要體現以筆墨為核心的繪畫性,也應注重多元化媒材綜合表現的藝術性。真正的繪畫藝術應徹底解放傳統觀念枷鎖,拋除固有范式,發揮創作者主體自由表達的主觀能動性。例如當代水墨畫家成忠臣的作品,正是基于對媒材的創新與重構,同時發揮材料的特性來進行創作。他的云南重彩系列,重色塊、肌理,設色明麗,極富裝飾性。并且在部分作品中還加入金屬顏料、巖彩等材料,由此產生更為多元化的肌理效果,在題材選取上表現出濃郁的民族性特征。此外,部分畫家在強調畫面色度及肌理語言的同時,還以裝飾性手法,借助印、堆、埋等手法,使得畫面更具表現力及視覺沖擊力。當下,增加和改變筆墨的范疇已逐漸成為共識,不必恪守傳統書法性筆墨的用筆方式及理念。左正堯立足于“媒材論”,提出“中國紙墨”的概念,將傳統“筆墨”觀念置換為“紙墨”。這一論調較為清晰地對中國畫觀念封閉性提出反思,使得當代中國畫更具開放性、包容性以及文化延展性。
中國畫的創作進入后現代及后工業時代之后,無論是創作主體還是受眾客體,都開始以包容的態度來面對各種顛覆性變革。從最初以審美視覺體驗為追求,到藝術家能夠自覺、主動地思考個體的獨立思維精神的表達,無論自然、生態、倫理、人性、宗教,皆可成為觀照對象。與此同時,傳統意義上的筆墨自然難以為藝術家提供更為寬泛的表達載體。于是,基于筆墨的媒材創新成為當代中國畫創作者的藝術試驗。如部分畫家從觀念藝術角度看待筆墨,將其視作觀念的傳遞符號,所有的嬉笑怒罵通過筆觸的舒緩縱逸傳達出來,并且將多種物質媒材引入多維空間,抽空筆墨的物理屬性。這種改變是傳統的思維方式所無法解決的,須以肯定差異文化為前提,所以必須強調觀念的符號化,其功能的開放性和多義性為中國畫的現代發展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論基礎。將傳統中國畫的符號與現代觀念藝術相結合,突破傳統中國畫的欣賞美學觀念,開拓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一切創新形式的產生都要以領悟藝術的真諦為前提,只有符合藝術本身觀念發展的變革,才能符合創造和發現美的藝術本意。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傳統,以新的符合時代觀念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出自我觀念和感覺。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中國畫的固有形式得到創新。而當代中國畫的觀念創新不僅是建立在以“紙墨”為核心的形式化創新,更應跳出這一材料局限,尋找更多媒材創新的可能。王天德的作品《數碼系列》打破了紙墨的平面性。通過使用煙頭燒掉文字使文字的形體具備獨特的空間感,然后再襯一張完整的文字作品在資燒鏤空的作品下面,讓光線透過兩者之間的空隙使底部的文字隱約可見。戴光郁的作品《吸納·冥想》對筆墨做了全新的闡釋,把筆墨的書寫性消解得最為徹底。他直接將筆墨用于行為藝術,他把毛筆和宣紙看做是一種可用的媒材并非神圣的傳統文化資源,他甚至邀請市民觀看,參與制作,使中國畫變得世俗化、平民化。
20世紀以來,西方以現代主義為基礎的繪畫形式發展至今,其在藝術史上的使命正在逐漸減弱,這己經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傳統形態的視覺文化正在向著當代形態的視覺效果進行轉變,其實質是從內容主導型向形式主導型的轉變。視覺方面是從傳統繪畫中的“看什么”轉變成現在藝術的“怎么看”。這一效應體現在當代中國畫上則是,畫家逐漸擺脫了“筆墨至上”的觀點,有意識地減弱了由筆墨所帶來的精神重負。從而獲得比傳統繪畫更具獨立、自主、開放的思維和精神空間。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繪畫美學范疇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