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鳴
摘 要:《西游記》是以民間神話為題材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中國動畫發展歷史中被創作最多版本的作品之一,對于青少年影響較大。而孫悟空是《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各個階段的動畫影視作品中的表現形象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些差異的出現在極大的程度上受到受眾定位的影響。本文以動畫制作的受眾定位為基點,探討了孫悟空動畫形象演變在各個階段的特征,以期為我國動畫形象設計探討提供參考,擴大動畫受眾范圍。
關鍵詞:受眾定位;孫悟空;動畫形象;演變過程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158-02
“孫悟空”是《西游記》小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傳遞著典型的英雄形象,承載了我國古代人民善良、正義的精神追求,對于舊體制社會形象的沖擊較大。隨著動畫行業的出現與發展,我國也涌現了一大批動畫工作者,并將《西游記》作為了重要的自制動畫片的選材,對于之后我國動畫行業的影響十分巨大。而《西游記》系列動畫片制作在我國經歷的時間也長達數十年之久,在這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動畫設計人員都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設計,僅孫悟空的動畫形象就有多種。
一、傳統孫悟空動畫形象設計
(一)《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動畫形象
1939年,我國引進了第一部由美國迪斯尼制作的動畫片《白雪公主》,取得了較好的播出效果。新華影業公司在模仿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我國首部《西游記》系列動畫片的制作,即《鐵扇公主》,選自明代小說《西游記》中的“三借芭蕉扇”這一章節。該動畫片里,孫悟空作為動畫形象首次出現在銀幕當中,在形象設計方面受到迪斯尼的影響。雖然是主要按照小說描寫內容來將其設計成毛臉、雷公嘴的猴子模板,但是細節設計卻模仿了迪斯尼中米老鼠一類形象,整體呈現的形象狀態類似于穿戴行者帽和虎皮裙的米老鼠,較為幼稚。并且,該設計同樣也仿照了迪斯尼的單線白描風格,通過曲線、圓形等簡單線條來進行形象勾勒,形象制造較為粗糙。雖然在該階段,孫悟空的形象設計還沒有形成中國動畫的獨特設計與制作風格,但是設計人員也有意識的進行了中國文化的融入。利用山水畫技巧來進行動畫片構造,是一部以模仿為主的較好的嘗試性動畫片制作。
該部影片創作于1941年,正處于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在這一階段,動畫片的主要受眾為身處于舊社會時代,遭遇外來侵略的中國人。為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戰必勝決心,激發人民的愛國情懷,《鐵扇公主》這一部動畫作品應時而生。其在孫悟空形象塑造的過程中,重點將原著中的孫悟空正面形象進行提取,塑造了一個面對封建教條束縛而勇敢地進行突破與抗爭的先行者形象。并在創作中通過動畫人物的動作設計、語言設計等,突出孫悟空的時代英雄特征,表達了愛國精神。其既通過動畫片來表達堅決的與外來侵略者進行抗爭的決心,更起到了鼓舞國民士氣的作用。
(二)《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動畫形象
《西游記》系列動畫發展至上個世紀60年代,已經逐漸從最初的帶有“鼠”的特性的人物形象轉變成了帶有人、神、猴共同特點的動畫形象,具體代表作就是萬籟鳴創作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在該動畫片當中,我國的動畫設計已經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民族特色,從中國傳統的銅器、石像、雕塑以及戲劇中提取元素,并將多種文化特色進行整合,創造出獨特的孫悟空形象。即:孫悟空動畫形象的臉部設計,設計人員主要代入了中國傳統京劇臉譜元素來進行,賦予孫悟空以人的形象,直觀的表達了孫悟空的人物性格與特征。孫悟空動畫形象的動作設計,設計人員主要借鑒了中國雕塑元素,確保孫悟空動作的靈活性。而在整體的色彩選擇時,其又將年畫的濃烈的色彩組合方式進行了引進,主要以紅色、黃色、黑色以及綠色作為主要的形象設計色彩。另外,其在進行孫悟空動畫形象繪畫時,主要選擇以直線、方形作為主要的造型設計技法,是木刻版畫設計元素的體現。并通過夸張的線條組合方式,重點突出了猴的身體體態特征,使其在實現人的形象塑造的同時,也保留了本身猴的形象特征。這一版的形象設計較為細致,也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對于之后的孫悟空形象設計影響較大。甚至在之后的數十年間,都主要以該形象作為《西游記》系列動畫創作的主要形象。
《大鬧天宮》這部動畫的創作時間處于新中國建立的初期,受眾是正處于新中國建設中的中國人民。所以,創作者所選擇的動畫片制作段落為“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的相關章節。在這部分內容當中,孫悟空離開花果山,將天宮弄得天翻地覆,并重點刻畫了孫悟空意氣風發的形態,體現了其反抗精神,代指該階段翻身做主人的人民形象。這正是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戰爭勝利與新中國建設的歡欣鼓舞心情,并向受眾傳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二、過渡時期的孫悟空動畫形象設計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動畫市場的發展,長篇動畫片《西游記》的創作可以說是《西游記》系列動畫片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動畫創作之一。在該動畫片中的孫悟空形象設計和傳統孫悟空形象設計有著較大的差異,將傳統孫悟空形象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臉譜化設計取消,并選擇將孫悟空的臉設計成人的特征十分明顯的少年面孔。而在孫悟空動作形象設計時,依舊是將其塑造成不畏艱險的正義之士,相比之前神化突出的設計而言,其又為孫悟空形象注入了更多的感情色彩,盡可能的壓縮了利用孫悟空對黑暗現實社會的表達,轉而重點利用孫悟空的形象來表達善良、正直、勇敢等多種正面含義。同時,《西游記》動畫片的創作也是我國動畫行業發展的全新時期,在這一階段,數字化技術為動畫設計注入了更多的設計活力,延長了動畫篇時間與集數,故事得以完整的表達。并且,以該技術作為基礎進行孫悟空動畫形象的設計,也使得孫悟空的線條形象更加的精致。觀看者能在孫悟空身上看到鮮明生動的人物表情,深化了孫悟空人的形象,并在動作設計時突出了孫悟空的真實可愛。
《西游記》這部動畫片的創造處于我國穩定發展的時期,社會建設順利開展,而我國也從百廢待興的狀態中逐漸走出,多種影視作品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所以,創作者在進行該動畫片創作時,明確地將主要的受眾確定在了青少年以及兒童身上,并將該動畫片制作的重點放在了傳承中華文化以及開展兒童教育等方面。所以,其在進行孫悟空的人物形象設計時,更加貼合兒童的審美觀點,在孫悟空形象中加入了兒童化特征,大多數兒童都能接受與喜愛。另外,在孫悟空性格形象設計時,重點體現了孫悟空在保護唐僧取經的過程中解決困境的堅忍不拔、勇敢的精神,希望帶給受眾以正面的人格教育與影響。endprint
三、現代的孫悟空動畫形象設計
(一)《紅孩兒大話火焰山》中的孫悟空動畫形象
隨著動畫片行業的不斷發展,多種類型的動畫片層出不窮,并且前有《大鬧天宮》、《西游記》等多部成功的、影響深遠的《西游記》系列動畫片的創作。現代動畫設計人員要再次就該經典作品進行動畫片改編與創造,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動畫設計人員既要遵循原本的故事結構,又要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進行創新。《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西游記》系列動畫作品,該動畫片創作于臺灣地區,其所選擇的故事內容也是“孫行者三借芭蕉扇”中的情節。但是在動畫故事創作與人物形象設計時,都有意識的注入了幽默性以及娛樂性特征。動畫片創作者依舊將該動畫片的受眾確定為青少年以及兒童,重點就該部分受眾人群的心理、愛好以及審美要求進行了分析,盡可能的為觀看者提供輕松愉悅的觀看環境。
其在進行孫悟空的外表形象設計時注入了童趣,其主要形象更加偏向于大頭娃娃玩具。運用夸張化的手法將孫悟空的身材縮小,并用弧線進行主要的形象勾勒,改變了傳統印象當中肩寬、腰細、四肢長的既定特征,轉而將其設計成圓鼓鼓的形象,萌態畢現。另外,在就孫悟空的動作形象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更將其行為、語言都加入了兒童特征,例如,孫悟空會向負氣的八戒道歉;在受到唐僧的責備時會委屈的流淚;稱唐僧為“老板”;與紅孩兒比賽跳拉丁舞等等。重點體現孫悟空的可愛,切實拉近人物與受眾之間的關系,其并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英雄形象設計。
除此之外,動畫設計人員在孫悟空形象設計時,為進一步體現動畫制作的時代感,還在孫悟空聲音、語言等方面設計時做出了創新。在該片中,導演引進了多種現代化的流行詞匯,通過孫悟空之口進行表達,甚至還涉及到了英語。靈活卻不突兀的運用了“老板”、“牛董”、“歐巴桑”以及“娘娘腔”等詞匯,提升了影片的時尚感,是徹徹底底對傳統的顛覆,而這些創新也為影片本身帶來了更多的喜劇效果與看點。同時,在該影片中孫悟空在說話時還會運用臺灣地區的特色語言,在臺灣地區上映時更能帶動觀眾,引發觀眾的觀看共鳴。但是以上這一切的形象設計創新都是建立在《西游記》故事情節之上的,所以不會出現故事違和的情況,在上映后收獲了大量的好評,并吸引了大量除了青少年兒童之外的人群進行觀看。該影片的成功也為之后的《西游記》系列動畫片制作提供了參考,并且動畫制作人也意識到動畫片的受眾并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兒童。
(二)《大圣歸來》中的孫悟空動畫形象
《大圣歸來》上映于2015年,是《西游記》系列動畫作品中可以被稱作現象級的動畫電影制作。在該電影中設計的孫悟空動畫形象與傳統孫悟空動畫形象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其取得這一成功的原因不僅僅是利用了“西游記情懷”,更是取決于該電影的動畫設計人員在設計之初就將該電影的受眾確定在了“全齡化受眾”。而其在孫悟空形象設計時,為提高其與現代主流觀眾的價值觀貼合度,其弱化了傳統孫悟空形象中的頑劣因素。并且,其在實現形象顛覆的同時也進行了控制,與《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相比與其所表現的天真爛漫,該電影反其道而行之,重點突出了滄桑與孤獨,并讓觀眾從孫悟空迷茫與無助的狀態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
同時,動畫設計人員在進行孫悟空的外貌形象設計時,不再遵循傳統的俊美、靈活的形象設計,而將其變成了寬長體態,長著一張丑臉,穿著樸素衣衫的形象。并且在動作形象設計時也放棄了過度鮮明的猴子形態特征,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孫悟空“猴性”的壓制,其在前期的表現更像是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略顯冷酷的正常人。并且,在表現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形象時,動畫設計人員更加著重表現了孫悟空被困時的無助和孤寂,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經歷了過多磨難,法令紋嚴重的落魄人,并在這過程中將孫悟空的神性進行了隱藏,使其更加能夠獲得來自觀眾的情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西游記》系列的動畫影視作品是伴隨著絕大多數人成長的重要影視作品,所以,當代的大多數人都存在著“孫悟空情結”。《大圣歸來》打出了情懷牌,構建了該動畫電影與常人之間的情感橋梁,這無疑是該電影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但是其在塑造孫悟空形象時將其意氣風發的形象進行了隱藏,轉而將其塑造成落魄的形象是具有一定的風險的,其表現了對經典的解構,致力于將人們對于孫悟空的經典印象打破。所以在該電影問世之前,沒有人可以明確的判斷該電影中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是否能夠得到觀眾的普遍認可。其利用好萊塢電影拍攝的模式來將《西游記》中唐僧救出孫悟空的情節進行了改編,使其成為孫悟空與江流兒、豬八戒共同戰勝妖魔,最終突破封印,重塑金身的故事。其將原本純神話色彩的故事利用普世價值觀進行講述,并在其中傳遞人性的主題,實現了孫悟空這個人物的現代性塑造。將動畫電影的主題從虛無的打斗中跳脫出來,體現了孫悟空自我追求的過程。所以,該電影雖然是在進行經典解構,但是依舊能獲得絕大多數觀眾的接受與支持。此外,動畫設計人員在創作該影片時所構造的孫悟空形象也是具有成長性特征的,電影中的孫悟空形象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設計人員可在之后的續集中不斷豐富孫悟空的形象。
四、結語
《西游記》系列動畫片在動畫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多個版本的創作,是改編最多的動畫影視作品,也是中國特色動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作品。其從最開始結合老鼠形象的設計發展到當前不僅受到來自時代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在不斷地貼合群眾的審美變化。動畫研究人員要想實現中國動畫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擴充動畫影視作品的受眾范圍。以《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形象為例,其經歷了初期、過渡、顛覆以及懷舊等多個發展階段,所呈現的差異性形象就是各階段受眾所表現出的觀賞需求與特征。
參考文獻:
[1]穆思睿.基于受眾定位角度下孫悟空動畫形象的演變[J].藝術科技,2017(07).
[2]許元振.孫悟空動畫形象的歷史演變與藝術“場”[J].電視研究,2012(07).
[3]劉智明.孫悟空動漫形象的塑造與開發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2.
[4]杜靜芬.從動畫角色孫悟空的形象變遷看設計的民族性[J].中州大學學報,2016(04).
[5]葉凱.徜徉在時間長河中的英雄圖騰——中國動畫電影中孫悟空形象的文化闡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