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靚
摘 要:二語習得理論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對于我國外語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而自然拼讀法教學的引入也為我國的外語教學帶來了思考。本文基于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從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關、非語法程序安排、足夠的量四個維度展開對小學自然拼讀法的教學模式的科學探索,為有效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出見解。
關鍵詞:輸入假說;自然拼讀法;小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206-02
一、引言
二語習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Rod Ellis,1994)。二語習得理論主要是科學系統地研究人們在習得了母語后是如何學會第二語言的,研究的是二語習得的本質、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以及和母語學習的異同。從1960年代末至今,經過40年的發展,二語習得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綜合了應用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等等諸多學科交叉的,又有自己明確和較完整理論體系、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相對獨立的新興交叉學科(劉永兵,2010)。二言習得理論研究與語言教學聯系緊密,對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
自然拼讀法是目前國際主流的少兒英語教學法,被普遍認為是初學者學習英語語音的最佳方法。它通過直接學習26個字母及字母組合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則,找出字母及字母組合與發音之間的規律,將字母的音和形聯系起來,從而達到看詞會讀,聽詞會拼的學習目的(梁燕葵,蒙雅娜,2010)。研究表明,自然拼讀法既適用于本族語孩子學習英語讀音和拼字,增進其閱讀能力和理解力,也適用于二語初學者學習英語發音規則和拼讀技巧(汪昆,2015)。研究還表明,相比國際音標法,自然拼讀法少學一套表音符號系統,是更直接、快捷,更適合于小學拼讀訓練的教學法,因而被廣泛運用于我國的小學英語啟蒙階段(高明蘭,2012)。
當前我國小學外語教學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自然拼讀法教學中,如何提高語言輸入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二語習得領域的專家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說理論恰好解決了以上難題,為如何有效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二、以輸入假說理論為指導方針的自然拼讀法教學模式
20世紀末期影響力最大的二語習得理論當數Krashen(克拉申)的監察理論。Krashen(1981)把監察理論歸結為五個假說:語言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察假說、語言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其中,輸入假說是監察理論的核心內容。Krashen認為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語言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以促成語言的習得。最佳的語言輸入包含四個必備條件: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關、非語法程序安排、足夠的量。進而Krashen提倡一種自然法教學,其核心和重點在于提供大量易于自然吸收的(i+1)材料(閻永鵬,2010)。
(一)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輸入是指輸入的語料應略高于學習的現有水平,即(i+1)(i代表習得者現有水平,1 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料)。只有這樣的語料才能讓學習者借助已有知識來理解輸入的語言,從而獲得新的語言結構.只有這樣難易度適中的語料才能讓學習者有上升和進步的空間(陳慧,2010)。簡言之,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從目前的語言水平i出發,經歷“ i+1” 的語言輸入, 才能達到“ i+1” 的水平(向前進,2004)。這一理論成果對自然拼讀法的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啟示一:在小學實施自然拼讀法有其特殊性,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了解小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不斷地調整輸入的內容,做到因材施教。自然拼讀法是英語浸入式教學中的一種。浸入式英語是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英語教學模式,強調英語教英語并進行學科教學,英語既是教學的內容和目標,也是教學的手段和媒介。這種二語習得教學法模擬母語習得環境,使初學者面對全英文的學習環境,英語浸入的信息量大時間長,非常有利于習得英語(羅熙,2014)。這就意味著在浸入式的自然拼讀法教學中,輸入的內容包含了作為教學語言的英語(英語指令)和作為學科教學內容的英語(例如英語語法課,英語閱讀課等等,以及用英語教授歷史課,科技課等等)兩個方面。因此,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素養,將課堂英語表達調整到學生可理解可適應的狀態。同時,教材的選擇要慎重,要選擇難易適中,每級難度跨度不大的自然拼讀法教材。
啟示二:在小學實施浸入式的自然拼讀法之前,可先進行大量的聽說訓練,使孩子未真正開始規則前頭腦中已經儲備了一定量的英語詞匯和情景對話,使自然拼讀法接近母語習得規律,為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感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啟示三: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料輸入,加大其可理解的輸入量,教師可以推薦適合的音頻材料、英語電視節目、閱讀材料等,以此幫助學生課外繼續輸入可理解性語料。這也印證了向前進(2004)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 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水平, 調控語言輸入的難度, 提供適量的語言信息和語言知識, 充分利用學生本身已有的語言能力, 有效地推導有關聯的意義, 達到正確地理解。”
(二)既有趣又有關
輸入的語料要既有趣又有關。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這一理論成果對自然拼讀法的教學模式的啟示是:
(1)有趣:在課堂上,教師會把需要輸入的可理解性英語語料滲透到各種活動中去,即輸入是以活動為載體。因此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富有趣味性。每個活動的主題、方式、甚至訓練的程度都要不斷變化和更新,富有新鮮感,以激發兒童的興致,充分調動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羅熙,2014)。對于中國的兒童而言,在一個完全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要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首先要做到教學資源的立體化和教學方法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的立體化(情景化教學)是指進行自然拼讀教學需要整合不同媒介,包括紙質、音頻、視頻等材料;同時不同媒介的資源要包含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內容。閻永鵬(2010)認為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造出最真實、有趣和身臨其境的英語環境,促進英語的自然習得。要激發興趣,同時還必須實現教學方法的立體化,即將游戲、圖畫、兒歌、競賽、書籍制作、圖片、講故事、肢體語言、詞匯接龍、猜詞、句子習讀、佳句背誦等有機融合,實現對相同或相似內容的立體化呈現。不僅能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規則的內化和應用。endprint
(2)有關:在以活動為載體,進行英語語料輸入的時候,應注意各項活動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輸入的語料之間的關聯性(陳慧,2010)。輸入是相關的,切題的,具有邏輯性的,語言習得就能事半功倍(謝玫珍,王躍洪,2014)。陳慧(2010)進一步解釋道“一段時期內的一系列活動如果在內容上十分有趣,但跳躍性極大,彼此之間毫無關聯,那會在兒童內化輸入語料的進程中制造人為障礙。兒童邏輯思維能力還未成熟,對于輸入的毫無關聯的英語語料,無法完全歸類,自然會造成一些輸入語料在內化進程中相互沖突乃至丟失,使語言輸入事倍功半。” 因而,在自然拼讀法教學中,教師課堂課外提供給學生的各種語料以及設計的各種教學活動應保持內容上的密切相關,環環相扣,切記不能跨度太大,甚至完全脫節。
(三)非語法程序安排
非語法程序安排是指輸入不應該過分強調語法和按照語法順序進行。克拉申(1980)的語言習得與學習假說區分了第二語言習得經歷的兩種不同的過程。習得是指兒童獲得母語的無意識過程,這一過程學習者關注的是宏觀的意義,而不是微觀的具體的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而學習是一個有意識的學習過程,學習者關注的是具體的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克拉申(1980)還提出自然順序假說,人們對語言結構知識的習得是按照自然順序進行的。也就是說語言的規則是按照可以預示的順序習得的, 某些規則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規則,這種順序具有普遍性, 與課堂教學順序無關(向前進,2004)。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也遵循一個自然順序,但自然順序假說并不要求人們按照這種順序來制定教學大綱。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習得,而不是學習第二語言的話,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語法順序來教學。這一假說對自然拼讀法教學的指導意義在于:
(1)采用全英文浸入式教學,為兒童創設一個接近自然的第二語言環境,為兒童進行大量的自然輸入,讓兒童在這樣的環境里自然習得英語(羅熙,2014)。
(2)閻永鵬(2010)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最真實、自然的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英語環境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學習英語,提高英語學習效果。”
(3)在教學時應遵循聽領先原則,科學地進行自然輸入。根據兒童獲得語言的認知順序、心理特點及英語本身的特點,在兒童英語教學中應大量創設語言環境,模擬母語習得的環境和過程,聽領先,說隨后,再讀寫(陳慧,2010)。聽說領先也是中國小學生學習自然拼讀法的前提和基礎,這是由自然拼讀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自然拼讀法的核心是音形對應規則,前提是已“知音”而“未知形”,所以掌握其規則就能實現二者的匹配。然而,對于中國孩子而言,這兩項全部為未知。因此,應首先練習聽與說的能力,使孩子未真正開始規則前頭腦中已經儲備了一定量的英文詞匯和情景對話,使自然拼讀接近母語習得規律,然后進行技能延伸,學習用自然拼讀規則輔助閱讀。
(四)足夠的量
足夠的輸入量原則是指習得者需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和會話,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謝玫珍,王躍洪,2014,大學英語)。認為輸入什么,兒童就能馬上掌握的想法是不科學的,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也是不夠的,因而需要連續不斷地針對兒童輸入廣泛的閱讀和會話,盡可能多地釋放英語信息,增加單位時間英語的信息量(陳慧,2010)。此理論研究對自然拼讀法教學的啟示作用是:
啟示一: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課堂上,提倡英語浸入式教學,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進行英語學科的教學,甚至在英語課以外的其他課程中也使用英語與兒童進行交流,使英語成為交際工具。全英語的環境能夠萌發兒童的英語直接思維和直接交流的能力(羅熙,2014)。課外,大量增加學生的聽和讀的數量,讓學生每天堅持聽和讀有吸引力的材料30-60分鐘(向前進,2004)。父母也可以參與進來,例如父母與孩子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貼上英文標簽,父母陪同孩子觀看英文電視節目、聽課文CD等等(羅熙,2014)。總而言之,創設全英文環境,利用一切機會加強各種形式的輸入,實現英文全方位覆蓋,保障英語的輸入量,從而促進語言的內化和習得(陳慧,2010)。
啟示二:在大量輸入的過程中要注意:既要量足,又要多重復、多變換。量足是為了以量變促質變;多重復是為了加強語料的刺激強度,但應避免機械重復,做到不斷變換輸入方式;多變換則是為了增加語料的廣度和豐富程度(陳慧,2010)。 總之,在自然拼讀法教學中,能否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關鍵。
三、結語
二語習得理論,尤其是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對我國的外語教學很有啟發。在吸收和借鑒二語習得理論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中國小學生學習外語的特殊性,從而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拼讀法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Rod Ellis.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S .D.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n Alatis ,J (ed .)Current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 1980 :168-180 .
[3]S.D.Kras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Pergamon: Oxford, 1980.
[4]陳慧.二語習得理論在中國少兒英語學習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
[5]高明蘭.小學英語拼讀教學的實驗研究[J].基礎英語教育,2012 :31-36.
[6]羅熙.二語習得理論理論在幼兒英語侵入式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J]. 校園英語,2014.
[7]劉永兵.西方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的兩種認識取向——對我國外語研究的啟示[J].東北師范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8]梁燕葵,蒙雅娜.英語國際音標與自然拼讀法的比較[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9]汪昆.淺談少兒英語教學-自然拼讀法[J].幼兒教育,2015: 22.
[10]王躍洪,謝玫珍.基于克拉申輸入理論的二語口語習得研究[J].大學英語,2014(02).
[11]向前進.二語習得主流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
[12]閻永鵬.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對小學英語教育的指導意義[J].語言教育,2010.
[13]趙清.巧借自然拼讀法,優化小學英語教學[J].英語教育,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