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壯+牛曉鵬+武香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比率持上升趨勢,青少年犯罪迫害的不只是青少年本人,還影響到家庭,更對社會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是我國需要關注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熱點問題。本暑期社會實踐團就青少年犯罪原因深入社區進行了走訪調研,探尋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面對這一課題,實踐團志愿者們走進社區,通過調查問卷、與社區居民和青少年交流溝通,了解到犯罪對于現代青少年的影響是多么的重要,其中也不乏也有一些擔憂。
關鍵詞:青少年;暑期社會實踐;犯罪原因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275-01
在社區中一些孩子他們由于父母工作較忙,每天很少有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自然而然手機、電腦平板等智能電子設備,成為了他們的玩具。正面的、負面的,各種信息撲面而來,這使得我更加擔心他們的健康成長,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有著深刻的客觀因素名主要受不良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影響,為此本實踐團做了一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負面影響的調研。
一、青少年犯罪因素統計與分析
調查報告未成年犯罪年齡一般都在18歲以下(71.6%),犯罪人員多為男生(89.4%)。在總體的調查中統計到,小學生占總比例的24.9%,初中生占總比例56.2%,高中生占總比例18.9%。調查中還發現現今家庭對未成年犯罪的重視力度較為薄弱,未成年犯罪還沒有重視起來。過多人認為引發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產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35.4%),學校因素(34.7%),社會因素(12.6%),自身因素(17.3%)(圖一)。家庭環境主要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溺愛(32%)和父母忙于工作,忽視對孩子的教育(22%),家庭結構不完整(22%)大大加深了未成年人犯罪。父母的家暴(8%)、過于嚴厲(10%)、經濟條件困難(8%)都是構成家庭環境因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問題。
二、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是近幾年來頗受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未成年人會走向犯罪的道路呢?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諸因素的縮影,家庭教育、環境好壞,對青少年成長至關重要,家庭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
1.家庭不健全,對子女失于管教;
2.學校教書與育人脫節。
(二)社會原因
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潛滋暗長了一些腐朽思想與社會不良風氣,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現象,不僅有著美好的一面,也有著不美好的一面,而未成年人缺少社會經驗無法辨別是非。
三、預防未成人犯罪的對策
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全社會應共同關注,具體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自身預防
未成年人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這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采取各種有力措施,掃除社會丑惡現象,凈化社會及學校周邊環境,清除不良影響,使青少年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尤其家長要首先守法。
(三)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宣傳教育,使青少年遵紀守法
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種傳媒的方式,使宣傳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青少年遵紀守法。
(四)加強學校的法制教育
學校教育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教師首先樹立與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法律素質,在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中以身作則,與學生平等相待,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五)其他
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應采取有別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應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四、未成年人應怎樣看待犯罪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兩個類型的未成年人比較容易犯罪:
1.品行障礙,也是早期的人格障礙,既與先天有關,又與家庭環境、周圍環境有關。這些孩子從小就很容易與別人敵對,容易出現撒謊、偷竊等行為,在學校很容易違反紀律,侵犯其他小朋友,在家中就與父母敵對。
2.心理障礙,屬于教育方式缺陷,這類型的孩子學習好,但以自我為中心,不太顧及別人的感受,有些人外在看來很優秀,但往往輸不起,遇到小挫折就會有情緒問題,而且把責任推給外圍的人或環境,認為是同學、老師不好才導致自己遇到挫折,進而抑郁、焦慮,甚至出現自傷或傷人的情況。
參考文獻:
[1]郭開元.預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2]馬北.九型人格心理學[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