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偉
(850000 拉薩市公安局特警支隊 西藏 拉薩)
司法公信力生成的制度探析
馬振偉
(850000 拉薩市公安局特警支隊 西藏 拉薩)
如何才能提升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無疑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就司法公信力生成的基本邏輯和路徑而言,需要我們從理念、制度、法官素養、現實載體和民主參與等各個方面綜合加以考量。
司法;公信力;生成
司法要獲得社會公眾的信賴,更為重要的是在司法運行過程中實現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構成了司法公信力生成的基本前提和理念基礎,只有實現了司法公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公正作為現代司法的核心價值和理念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公正與現代司法有著內在的聯系。“司法活動之所以啟動,就在于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生了爭議,這一爭議表明法律的公正原則發生了扭曲。這就要求通過司法手段矯正并消除這種法律關系的爭議,使爭議的法律關系恢復到爭議前的狀態,即恢復公正。很顯然,司法的功能意義在本質上要求司法本身具有公正性。如果司法是不公正的,那么它就不能發揮這一矯正功能。”在現代社會,司法應當以公正作為價值取向,不與公正聯系的司法就喪失了現代司法的應有之義。
因此,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而言,一方面,公正司法是其首要價值追求和行業規范,在公正面前,司法效率等其他價值處于從屬位階,最終都要以公正價值作為衡量標準。對司法效率的追求是以服從司法公正為前提的,離開了這個前提談司法效率,只能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理解。另一方面,司法公正也是社會公正的實現途徑和基本保障。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主義司法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這就對社會主義司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司法公正要求法官應該具有法律之內的思考視角和法律責任感,社會公平與正義則需要法官同時兼備法律之外的社會視角和社會責任感。豏通過矯正社會不公的功能,司法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后的、最有效的手段,司法公正推動和保障社會公正的實現。豐由此可見,只有實現公正司法,才能夠在制度上保障和實現社會公正,才能夠獲得人民對社會主義司法的尊重、認可、擁護和支持。
要提升司法公信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制度建構上做足功夫。在西方,司法權行使的制度基石是三權分立制度,所謂三權分立制度,就是一個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行使,并且互相制衡的制度。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不可能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但是,我國同樣在憲法層面上確立了司法裁判權的獨立行使。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因此,從制度上確保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是司法公信力的制度保障和制度基石。
從制度上來說,要做到司法權的獨立行使,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司法權行使的外部獨立。所謂司法權行使的外部獨立,就是從整體上來說,法院的司法裁判活動要獨立于立法權、行政權,不受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非法干涉。司法權的外部獨立,不是說法院不受外部監督和制約。就立法權與司法權的關系而言,司法機關由立法機關產生并對其負責,但這只是一種權力分工,并不意味著立法權對司法權的干預。就行政權來說,司法權更要在制度上與其實現分割和隔離,法院作為行使裁判權的審判機構必須在人事、財務上獨立于地方政府,只有這樣,社會公眾才有理由信任法院能夠公平公正地斷案。
第二,司法權行使的內部獨立。就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來說,要實現司法權行使的內部獨立,在制度上必須強調兩個方面。首先,在制度上確保法院的審級獨立。在中國,目前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具有監督和指導的法定職責,但這并不意味著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之間是命令與服從的附屬關系,必須在制度上確保各級法院獨立判案,不受上級法院的非法干涉。其次,在法院內部,必須實現審判權和行政權的分割。法院除了行使審判權以外,其內部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行政管理活動。因此,在法院內部必須理順審判權和行政權的關系,不要讓行政權干預審判,甚至凌駕于審判權之上。
其三,法官獨立。要實現司法權的獨立行使,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法官要獨立。所謂法官獨立,就是法官有權力獨立決定案件的審判。目前我國在法官獨立上面做得不夠,直接導致了法官聲譽的下降。要實現法官的獨立判案,就必須建立必要的法官保護機制,保障法官判案不受社會外界的壓力,也不受法院內部的壓力和干涉。
法諺有云:正義不但要被實現,而且必須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審判活動的結果,最終會體現為一張張具體的裁判文書;司法活動的公正與否,也最終會在司法裁判文書中展現出來;人們接不接受司法審判的結果,最終也要表現為對司法裁判文書中的表述和判決是否服氣。就此而言,司法公信力與裁判文書有著莫大的關系,可以說,裁判文書是司法公信力生成的現實載體。
一般來說,司法裁判文書本身就是一個說理的過程。何謂說理?無非法理、事理、情理。用法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法理、事理、情理正蘊含在厘清事情、辨明法律的司法裁判過程當中。在法治發達的西方國家中,非常重視法律裁判文書的寫作和說理,一份法院判決書常常長篇累牘、不厭其煩的說明判案的理由和依據,甚至很多的判決書對于法學理論的發展都有著極大的貢獻。反觀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裁判文書不說理已是的一大通病,經常套話連篇,卻不詳細闡述斷案的基本理由。以云南李昌奎案為例,一審二審判決確定的事實及依據的法律基本沒有什么兩樣,卻得去了不同的判決結論,這樣的裁判文書自然會引起民意的強烈反彈,又怎能產生司法公信力呢?
因此,作為司法公信力的現實載體,司法裁判文書必須認真分析案件事實,嚴格論證并形成裁判結論,以看得見的方式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基本信任、信賴和信心,由此成為司法公信力生成的現實切入點。
[1]鄭成良,張英霞.論司法公信力[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