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沉寂近半個世紀的“301大棒”,在2017年8月突然劍指中國,是特朗普政府談判前釋放的煙霧彈,還是攻擊性單邊主義?
8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發表聲明稱,將根據特朗普的授權和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在涉及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領域對中國正式啟動貿易調查。
雖然之前多次重申要實施“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政策,但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中美貿易關系似乎都是朝著良性互動的快車道運行——5月12日,經過多輪磋商,中美共同發布《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中美領導人海湖莊園會晤之后,中美雙方積極推動了“百日計劃”,并取得重要進展;7月,兩國又舉行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商討“一年計劃”等。
那么,美國此時欲對中國開展“301調查”,原因何在?影響幾何呢?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殿弘認為,中美貿易前景不太穩定,中美貿易矛盾正在加大。
“301”是一個入口
“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是美國貿易法中有關對外國立法或行政上違反協定、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采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301調查誕生于冷戰時期,被視為貿易外交的工具。
這一條款規定,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確認某貿易伙伴的某項政策違反貿易協定,或被美國單方認定為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時,即可啟動單邊性、強制性的報復措施。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達威看來,特朗普此次發起301調查,其實是一種談判技巧,以此來要挾中國讓步。
特朗普政府執政200余天,政績乏善可陳。美啟“301調查”主要來自美國右翼的反華壓力——特朗普需要政績的焦急的心態,也是對華施壓的一種手段。
那么“301”的本質是什么呢?“根據美國國內法的一種單邊行動,相比于WTO這樣的規則,或者相應的國際法,缺少公正性。”達威告訴本刊記者。
美國著名商業網站《商業內參》指出,“301調查”的使用已經過時,美國歷任領導者都一致認為,世貿組織的框架更具合法性,而不應再繼續動輒發起“301調查”。
既不具有合法性,又為歷任美國領導者反對,那么,美國為什么會在此時,強硬地要對中國單邊發起“301調查”呢?
“特朗普政府經常不講道理,‘301是個便利的入口。”時殿弘認為,“301條款”是美國國會多年前的立法,針對一些國家發起的貿易調查,調查結果如果成立,就從經濟上、貿易上制裁別國。美國對WTO非常不滿,認為程序時間過長,美國越來越愿意采取單邊措施,指控中國違背知識產權,這是個很便利的入口,從這個入口,可以采取比較廣泛的制裁措施。
“301條款”比起WTO條款,對美國來說,更加快捷、好用,是受訪專家的共識。
作為經貿牌的首要選擇,達威認為特朗普發起“301調查”,主要是此條款“來得快”。他認為,在特朗普看來,通過多邊手段解決貿易問題進度比較慢,故通過這樣的調查來迫使中國滿足他的要求。“301調查”比起WTO來較好用。
暗戰知識產權
中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爭端由來已久。
在1990年美國就將中國升級列為“重點觀察國家名單”,并分別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使用“特別301條款”對中國知識產權實施“特別301調查”(分別歷時9、8、2個月),最終通過談判分別達成了三個知識產權協議。
除了知識產權調查外,美國在1991年10月還對中國發起了市場準入的“301調查”,為期12個月,主要針對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問題,在1992年經談判達成協議。2010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政策措施啟動“301調查”,最終通過談判達成合意。
“知識產權確實存在問題,美國企業普遍存在對華不滿的情緒。”達威告訴記者,美國國內各界對中美知識產權抱怨很多,從80年代開始,知識產權存在問題。“這種情緒是客觀存在的。”
他同時表示,其實近幾年來,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中美沒有那么對立,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問題是很認真的,在這方面雙方是一致的,中美沒有那么大分歧,分歧主要是產業政策。
通過對歷史上“301調查”的結果整理來看,幾乎都是通過與美國磋商和談判,最終達成協議或妥協,美國總統最終執行報復性措施較少。而美國也多次利用“301條款”為自己在談判博弈中占據優勢。
那么,此次“301調查”,中國方面會做讓步嗎?
“中國肯定會讓步,只不過是讓步大還是小的問題。”達威認為,中國會在哪些方面讓步,讓多少步,還需要時間來評判。另外美國在發起“301調查”的過程中,也會做一些調整。
時殿弘分析,以過去8個月特朗普的戰略來看,特朗普如果實施大的壓力,中國會較快做有限的讓步,但是特朗普很快又有新的做法,現在“301條款”還在調查階段,中國會作出有限讓步來緩解矛盾。
一場貿易戰
這一次,特朗普是以知識產權為由頭發動的一場貿易戰。
今年早些時候,阿里巴巴上榜美國“售假黑名單”,將阿里巴巴列入黑名單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而此次特朗普授權調查中國知識產權的正是這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
于是,也就有了后面的馬云與特朗普會面的一幕。馬云100萬個就業崗位的承諾,無疑迎合了特朗普重塑美國制造業的想法,也讓雙方會面顯得比較和諧。
從過往經驗來看,美國發動知識產權貿易戰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提請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第二種是啟動“301”單邊調查。如果是提請WTO貿易爭端解決,鑒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積極履行國際承諾,全面提升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中國政府完全有信心有理由在爭端解決中勝訴。
而“301單邊調查”,這一條款不受任何國際組織的約束。一般而言,啟動“301調查”有三個階段:第一,調查取證;第二,磋商談判;第三,報復措施。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接到任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正是調查取證。根據法律程序,在正式發起調查后,美國將首先與中國政府進行磋商,調查程序可能長達一年。
那么,單方面的貿易制裁,是否最終受影響的是雙方的消費者和企業?
達威表示,短期內不會有直接影響。應該看到的是,中國近些年來不斷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力度,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和交流,取得的進步和成效有目共睹。
在時殿弘看來,“301調查”的威脅意義大于貿易意義:“中國對外相對獨立,經濟實力規模很大,美國會威脅,然后見好就收。”
然而,不論怎樣,這場以知識產權為由頭的貿易戰已經開打。
近期,針對特朗普政府可能對華動用單邊主義政策工具,美國商界已表達了憂慮,因為中美經貿往來體量龐大,一旦爆發貿易爭端,將給兩國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巨大沖擊。“毫無疑問,如果美國加征關稅,中國將展開報復,”新華社援引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羅琳·弗羅因德的話說,“考慮到全球經濟的互相依賴性,加劇貿易緊張是危險的戰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