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李維民
李竹如是中國報刊史上有名的“紅色報人”,先后創辦、負責和參與過《新亞日報》《文化報》《中國人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大眾日報》五份報紙的工作。抗戰時期,李竹如擔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長、新華社山東分社社長、《大眾日報》管委會主任等職。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山東根據地第二次反“掃蕩”中犧牲,年僅37歲。
主辦“大眾喉舌”《新亞日報》
李竹如1905年1月5日生于山東省利津縣莊科村。在惠民四中讀書時,李竹如開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初中畢業后,李竹如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高中,后因學校一度停辦,他進入濟南正誼中學讀書。1927年春,李竹如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他和正誼中學的進步同學集資創辦了油印的《競進》周報。
1928年“五三”慘案后,李竹如回到家鄉利津縣發動群眾,公開提出打倒土豪劣紳的口號。在反動派的追捕下,他不得不再去南京。在南京,他考進國立中央大學,他主辦的《前哨》壁報,曾張貼在國立中央大學門口,當時在校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李竹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后因南京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他暫時到濟南第一鄉村師范任教。當時,他一邊教書,一邊辦報紙。報紙定名為《今報》,報社的牌子寫好后還沒掛出去,國民黨在濟南大肆逮捕進步學生,查禁進步報刊,《今報》出版無望。李竹如在濟南也無法隱蔽,又轉到平原縣第五鄉師任教。在此期間,李竹如和同學在濟南創辦了《新亞日報》。報社社長楊沛如是國民黨員,李竹如任副社長,負責實際發行工作。報紙創辦之日,李竹如在《新亞日報》籌備處的大墻上,貼了四個大字“大眾喉舌”。1935年美國和日本政府為第三國際問題向蘇聯提出抗議后,為了回擊帝國主義對蘇聯的攻擊,《新亞日報》刊載了《第三國際與蘇聯》一文。
后來他放棄教書,專去辦報。在楊沛如的排擠下,李竹如離開了報社,于1936年夏到了上海。
抗戰陣地《文化報》出版
1936年,正當國民黨反動集團加緊對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進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時,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公開出版了一份四開鉛印的《文化報》。報頭由蔡元培先生題寫,下面印著“中宣部登記證中字2872號 內政部登記證警字5706號”。先后參與這份報紙編輯、出版、發行工作的,總共五六個人,除一名做事務工作的青年學生外,都是早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知識分子,李竹如任該報主編。
報社設在上海薩坡賽路興業里22號的一間舊式樓房底層的統廂房里。編輯、發行幾個人吃飯、睡覺也都擠在這一間房內,生活的困難還好忍受,最艱難的是國民黨特務與法租界當局互相勾結,實行白色恐怖。
《文化報》不僅有一批熱心的讀者,而且團結了一批作者和朋友。當時在上海的艾思奇、周文、夏征農等都曾為《文化報》供稿。李竹如撰寫的沈鈞儒、范長江、金仲華、劉良模等進步人士的訪問記,先后在報上發表。《文化報》還設專欄,介紹了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等幾十位進步作家和學者。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北加緊侵略,國民黨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壓制人民的抗日活動,對報刊實行了種種嚴厲限制。《文化報》創刊后接連發表了《對于綏遠抗戰應有的認識》《為國犧牲》《抗戰》《綏戰的前途》等社論,公開提出“聯合一切有抗戰決心的人民,發動整個民族抗戰的偉力”。
《文化報》于1936年7月創辦,至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12期(三日刊),每期四版,約兩萬字,一年共二百多萬字。報社日常編輯只有兩三個人,稿件一般都經編輯自己撰寫或編寫。李竹如在《文化報》上發表的文章共有二百多篇,平均每期兩篇多。編輯們還要參加報紙的編輯、排版、校對和發行工作。每期報紙都要自己包封、打捆、送郵局,他們經常工作到深夜。
1937年7月4日,《文化報》發表“本報為暑假暫時停刊徹底革新緊要啟事”,準備進行短暫整頓后于8月復刊。不料,三日后發生盧溝橋事變,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又進攻上海。李竹如與一部分朋友一起奔赴延安,行至山西后留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做宣傳和民運工作。
創辦晉冀豫省委機關報《中國人報》
1938年4月初至4月下旬,八路軍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根據地的九路圍攻。為了加強對敵后民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晉冀豫省委決定創辦一份地方報紙。1938年5月1日,李竹如等創辦了我黨抗日根據地的第一份報紙——晉冀豫省委機關報《中國人報》,李竹如擔任社長兼總編輯。《中國人報》的編排內容,包括新華社播發的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形勢,以及國內特別是敵后各抗日根據地的形勢;本地區的抗日斗爭、群眾武裝和群眾組織發動情況;省委(區委)的指示性文件等。在根據地內,各縣都設有發行站,報紙出版后,及時由報社通訊班送到各縣,逐級發往各地。其中,向游擊區和敵占區發放的報紙,由黨的秘密交通站轉遞。
在戰爭環境下,報紙的紙張來源、印刷、發行都有許多困難。《中國人報》先是油印,又改石印,1938年11月1日起改為鉛印。李竹如要求報紙辦得生動活潑、語言通俗,把話說到人民大眾心里去。李竹如除經常自己寫稿外,還擔負了全部審稿和部分改稿任務,每期稿件都經他審閱付印。
1939年1月1日,《中國人報》與《新華日報》的一部分同志合并,出版《新華日報》華北版,李竹如擔任副總編輯。《新華日報》華北版是根據地內文化人比較集中的單位,特別是《中國人報》終刊后,絕大多數人員都調到了該報。
不久,李竹如調到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任編輯部部長,組織出版了《辯證法唯物論》《論持久戰淺說》等書籍。李竹如又與張磐石等創辦了反映抗日根據地軍民斗爭生活的綜合性刊物《抗戰生活》。《抗戰生活》創刊于1939年4月1日,是一本反映太行抗日根據地軍民戰斗生活的綜合性雜志,半月刊,由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大眾日報》創刊
1939年5月,中央決定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統一指揮在山東和蘇北的八路軍各部隊。李竹如被北方局選調去山東,任八路軍第一縱隊民運部長。此前的1939年元旦,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創刊。《大眾日報》的誕生,開創了山東新聞史上的新紀元。
1940年春,李竹如擔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并兼任《大眾日報》社管委會主任(社長)。1941年6月28日,為適應山東抗日斗爭形勢需要,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大眾通訊社基礎上組建成立新華社國內分社中的第一個省級分社——新華社山東分社,李竹如兼任分社社長。
當時《大眾日報》社員工多是年輕人,缺少辦報工作經驗,李竹如認真抓編輯記者隊伍的建設和報紙的改進,寫了許多有指導作用的文章。李竹如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提高新聞工作人員的思想水平,他經常給大家作學習輔導。他領導下的《大眾日報》社,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為黨培養干部的學校。
《大眾日報》面向的是流動性極大的部隊和廣大農村,報紙的發行渠道不暢。敵后環境異常艱苦,發行不可能公開進行。1941年7月,山東分局指定“戰工會”建立戰時郵政機構。10月,根據李竹如的建議,山東分局、“戰工會”、山東軍區和《大眾日報》社聯合成立了山東戰時郵政總局。1942年2月7日,山東戰時郵政總局在沂南縣馬牧池鄉雙泉峪子村成立。
李竹如經常檢查發行工作,現場辦公解決問題。他說,一張報紙勝過一發炮彈,因此發行是嚴肅的政治任務,發行越快越好。
山東戰時郵政總局建立后,《大眾日報》發行狀況大大改觀。原來一個月也送不出去的報紙,現在三天就能看上,并普及到農村,發行量也增加了一倍多。1942年10月1日起,《大眾日報》改為二日刊,發行量也增加到每期8300份。由過去派訂款收不上來,每月虧損,成本也保不住,到現在自愿預訂按時繳款,并及時處理讀者意見,以改進編輯工作。
1942年10月,日軍在山東實行大規模“掃蕩”。11月2日,日軍發起猛烈攻擊。戰斗中,李竹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