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摘 要】當前,我國開展的農村土地整治和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大舉措對耕地數量、質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全面進行生態管護,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展開對基本農田質量指標的考評,研究區域劃定有效方法非常重要。而不同的地貌類型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分的影響顯著,對劃分方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為此本文就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
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在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后劃入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于增強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深化和擴展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內涵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涵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是集合耕地自然質量、良好配套基礎設施、高級農業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的高生產能力系統。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研究集中在基本農田選址和具體工程的規劃設計層面,且多以基本農田質量評價為基礎。在理論層面尚未形成集“評價—規劃建設—管護”為一體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方法體系,難以有效支撐當前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踐。在實踐中,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著標準模糊、投資分散、綜合效益低以及與新農村建設協調不夠等問題。與基本農田相比,高標準基本農田在建設數量、標準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設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某地區為例,分析某地區東部的平谷區。該區離城區70km,屬于某地區遠郊地段,人口超過了40萬,農業人口接近20萬,幾乎占據總人口數的一半。該地地勢呈東北——西南傾斜狀,包括山區、半山區和平原三種地貌。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且有著較為豐富的熱量與降水,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蔬菜糧食生產基地。平谷區屬于某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土地面積共計94835.08hm2,農用地達到76011.39hm2,而耕地只占據農用地13%。預計到2020年,該地區基本農田達到13867hm2。
針對實例數據采用5m數字高程圖,以1:5000為比例。從土壤有機質含量、質地、剖面構型等參評指標提取該地的土壤圖,從排水的健全度和灌溉的保證率提取農用地分等圖,均采用DEM數據得到,同時結合基本農田地塊中水渠、田間小路等因素,通過ArcGIS緩沖分析,Near工具計算,城鎮化率采用統計年鑒城鎮人口與總數的比值計算,使用指標包括區域水安全、游憩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災害安全等等。,公式中:表示基本農田地塊i形狀指數,Pi為農田地塊周長,A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面積,這個公式結果與1越接近,表示耕地地塊更規整。
三、劃定方案與方法研究
(一)區域劃定總體思路分析
遵循的原則為“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先易后難、分類實施”,在基本高標準條件與整治后能夠建成兩個層次上的適宜區域。步驟為: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內涵和要求為依據,構建相應的評價模型,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的方法評價農田自然質量,逐層修正后得出綜合質量。綜合質量較高的可視作認可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再對其剩余質量限制性進行分析,從中篩選出主要指標后根據改造程度確定最終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
(二)綜合評價
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要求高標準基本農田達到布局合理化、農田規模化、農藝科技化、生產機械化、經營信息化、環境生態化的指標,當中的空間形態、基礎設施都要具備,才能提高農田的自然質量,而穩定程度的指標則受到相關的城市化進程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在過去的研究中,通常從基本農田的內涵出發,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分析,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在當前的評價中,更是要構建兩個層面的指標,農田自然質量包括土壤質量、土地條件、空間形態和基礎設施,區位條件和城市進程以及生態安全則是外部環境。
2.建立評價模型。
將上述所有因子的評價指標同時輸入到評價模型中,值得注意的是,自然質量條件在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影響方式與作用機理方面并不相同,模型的方法未必能對內外因子產生影響,也不一定能體現自然質量差別。因此可以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再將區位、城鎮化發展壓力以及生態條件的外在因子考慮進去,實現逐層修正的目標,于是模型式為:
式中,M(Iq)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綜合質量得分;M(Ij)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第j個自然質量評價指標得分;W(Ij)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第j個自然質量評價指標權重;f(Lc)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區位條件修正系數;f(Up)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城鎮化發展壓力修正系數;f(Es)i為基本農田地塊i的生態安全修正系數。
3.限制因子提升度。
由于土地整治的可以改造指標要緊密結合區域自然條件變化而有不同的改造難度,所以要將限制因子不可改造與很難改造的排除以后,計算出的最優值便可以作為可改造的目標值。針對案例的地貌類型,就要將涉及到的鄉鎮劃分至平原區、半山區與山區,通過對分區中各鄉鎮基本農田綜合質量主要限制因子的確定,排除不可或很難改造的部分后再進行計算。
四、劃定結果和分析
本案例的區域主要呈圈層分布,西南部的自然質量較高。在修正條件中,區位修正情況較好,但針對如行政劃分造成的影響,要以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為標準。在進行整治以后,一旦因子限定程度超過了中等水平就能發揮明顯限制作用,如果農田本身自然質量以及修正條件不高,或是因為其中一個因子的分數過低,那么就可以將其列為限制因子。結果發現,該地區存在城市化發展壓力的有:半山區的土壤質量、生態安全,山區的田間道路通達度、生態安全。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形成機理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模型,使用了簡單的逐級修正模型進行評價,但在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評價過程中對各質量因子對作物生長的作用機理考慮不足,采用了通常使用的多因素綜合評價法,未來研究可嘗試探索質量因子與作物生長之間作用機理,建立基于機理模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錢鳳魁,王秋兵.基于農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農田劃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
[2]李少帥,鄖文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2.
[3]錢鳳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質量與立地條件綜合評價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5.
[4]熊昌盛,譚榮,岳文澤.基于局部空間自相關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