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蘭
昆曲南北曲牌的差異,除了詞式格律、歌唱風格外,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的區別也是一項。本期不溯半音的根源,不尋其與變徵、變宮音的淵源關系問題,只就“昆唱”中北曲的使用規律加以分析梳理。
兩點注意
第一,昆唱南曲中也存在半音,但從來不作為主音使用,故確實容易忽略,其主要用以裝飾和表現行腔時的一些口法。
第二,北曲的五個全音(上1、尺2、工3、六5、五6)與南曲相同,兩個半音作為輔助。一個是“凡”音,簡譜寫做“4”音;一個是“乙”音,簡譜寫做“7”音,但實際音高與今之十二平均律有些偏差。
兩種身份
半音在北曲中有兩種身份,一種是作為主音使用,一種是作為輔助音使用。
作主音就是句中正字用半音歌唱,即使是比較復雜的腔格,也以所唱半音為核心。如《竇娥冤·斬娥》【滾繡球】中的“”、《鐵冠圖·刺虎》【滾繡球】中的“”
“”“”等;又如《紫釵記·折柳》第一支【寄生草】中的“”
“”等。當處于這種身份時,半音與其后的全音關系是主動的,是半音帶動了后續唱音。由于其主要性,于是在實際歌唱時,半音需要重唱,咬字與運腔均需著力。
作輔助音是其在行腔中起到過渡、墊襯、潤飾等作用。如上述前曲中的“”“”,后曲中的“”“”等。當處于這種身份時,半音與其前后全音的關系是被動的,是前面的主音帶動了半音的出現。由于其輔助性,于是在實際歌唱時,半音往往以帶過的方式處理,虛唱多于實唱。
在北曲連套中,主音半音并不是在所有北牌中都出現,多數還是以輔助音出現。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這些半音的使用,是體現北曲風格的重要渠道。
兩條路線
北曲半音絕大多數是下行路線,即半音出現在往下排列的音列中。比如“7”和“7”音一般都是“”“”“”“”這樣的組合,“4”和“4”音一般都是“5 4”
“ ”“”“”這樣的組合。在昆唱北曲譜中,以上述方式組合的半音使用案例,比比皆是。
北曲半音很少出現上行路線,也就是鮮有“3-4”“3-4-5”“4-6”和“6-7”“6-7-1”“7-2”(低八度相同)這樣的音序搭配情況。偶爾出現的幾個單字腔半音上行的情況,比如《單刀會·刀會》【沽美酒】中的“”,《折柳》【點絳唇】中的“”,《長生殿·酒樓》【逍遙樂】中的“”等。北中呂套【粉蝶兒】【石榴花】【上小樓】等曲子走上行路線比較明顯,特別多的使用了“6-7”和“6-7”兩種音程組合,如《一種情·冥勘》《爛柯山·悔嫁》《紅梨記·醉皂》《宵光劍·救青》《風云會·送京》等劇,但這種特例曲牌并不多,同套曲在《邯鄲夢·三醉》《長生殿·驚變》《哭像》等劇目中,就未曾使用這種上行式的半音組合。
還有一種貌似上行但本質是下行的情況。半音作為主音行腔中,上挑一音后回復原音或落在半音相鄰下一音,如《折柳》【寄生草】中的“”,《太白醉寫》
【大紅袍】中的“”。這種上行挑了一個裝飾音的情況,從該字整體樂腔看依然是一種下行路線。
兩個關聯
半音在北曲中的實際使用,與兩個因素關聯密切,一是腔格,二是字聲。
由于北曲半音常用于下行路線,所以在常見腔格中較少,往往出現在“經過音”(武俊達語),上期將此種腔格命名為“踏腔”。如《三醉》【紅繡鞋】中的“”,【迎仙客】中的“”等。其他在主音為“6”“6”“3”等的疊腔、擻腔中,會帶出主音上一相應的半音,比如《牡丹亭·硬拷》【折桂令】中的“”,《刺虎》【滾繡球》中“”等;而半音自身使用疊腔、 擻腔的概率并不高,如《還金鐲·哭魁》中“”。還有彈腔中以半音作為半拍的彈音,如《艷云亭·點香》【雁兒落】中的“”等。這一類半音,雖然不是主音身份,但是其唱音還是不能忽略的,需要清楚地表達。
半音與字聲的關聯性很清晰,雖然會有個例因素干擾,但其規律還是可見的。作為主音使用的半音,常見于平聲字。如《斬娥》中的“歸、湖”,《折柳》中“迎風”“纖腰”,《刺虎》中的“層、花、佳”和“獅蠻、金蓮”等字;還如《南柯記·瑤臺》【哭皇天】中的“”,《天下樂·嫁妹》【粉蝶兒】中的“”等。作為輔助音使用的半音,雖然各種聲調的字都會出現,但更多的是上聲字和去聲字,尤其是去聲字更為常見。比如《刀會》【新水令】一曲,出現半音的共有十個字“去、這、葉、離、鳳、來、(千)丈、丈(夫)、著、會”,其中只有“離、來”為陽平聲,余者皆為去聲字。由于北曲單字腔音少,半音與字音的關聯并不是絕對的,但在各北曲劇目中,還是以上述兩種關系比較普遍。
其他特征
1.常以連貫音序使用,少有跳躍音序。無論是主音身份還是輔助音身份、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一個字的音腔由半音和其他音組合而成的,一般都是連續音組合。上行跳躍式的“2-4”“4-6”“7-2”組合比較少,在北正宮【端正好】【滾繡球】中有“7-2”“7-3”組合,如《刺虎》中的“”“”及文首所例,但這種情況不多見。能夠較多見到跳躍式組合的,是去聲字使用豁腔后,下行式“2-7”“6-4”的半音組合法,但前者高音往往不是主音,或者虛唱,或者在實際演唱中省略而變成連貫音序。
2.關于結起音。北曲中的半音,不能作樂句的結音,但可以作單字的結音。以半音作結的單字位于詞段末字的話,則該樂段也可以半音作結。北曲中的半音一般不作樂句的起音,但可以作單字的起音。
3.音程長度。北曲本身就是字多腔少,所以半音所占節拍一般更短,尤其是以過渡音方式出現的半音;偶然有半音拖長腔的情況,此時的半音一般是前文所述的主音身份。
4.正字與襯字的半音。北曲多襯,正字與襯字都可以使用半音,但因為襯字腔少、正字腔繁,故而正字使用半音的頻率更高。
昆唱北曲中的半音很普遍,在聽曲、唱曲時不必特別留意這些半音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但在制譜時需要把握本文所述的一些規律性問題。繼續深入研究半音,對揭示北曲的本質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