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國歌法》應該達到的效果,是維護國民對國家的正面情感,促進個人對國家的自覺認同。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繼1990年、1991年制定《國旗法》《國徽法》之后,另一重要國家象征——國歌,也迎來了一部專門法律。
2017年9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國歌和國旗、國徽一樣,有了一部專門的法律。
9行84個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歌詞,字字鏗鏘、句句雄壯的歌詞伴隨著激昂的旋律,回響在中華大地和世界各地82年。
無論在奧運賽場,還是在重大國事訪問活動中,聽到這首歌、唱著這首歌,都會讓國人熱血沸騰。
那么,有了《國歌法》,今后,我們應該如何尊重國歌,凝聚民族精神?
9月8日,距離《國歌法》實施一個月倒計時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參與本次《國歌法》立法過程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翔,他告訴記者:“《國歌法》應該達到的效果,是維護國民對國家的正面情感,促進個人對國家的自覺認同。”
國歌響起,請肅立!
2017年6月7日,重慶沙坪壩區森林實驗小學,一個遲到的小男孩背著書包向學校跑去。在校門前聽到學校正在放國歌,立刻停在原地敬隊禮,直至國歌放完后才奔跑進去。當大隊輔導員詢問男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舉動時,他用童稚的聲音說:“因為我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
相似的一幕20天后發生在貴州,2017年6月27日,貴州遵義紅花崗小區老城小學一遲到的小學生正在冒雨奔向教室。當他跑到操場,聽到國歌響起時,立刻佇立風雨中面向國旗敬禮。直到國歌結束,才匆忙跑回教室。
沙坪壩區教委官方微博這樣寫道:“畫面雖不清晰,但仍然可見小男孩筆直的站姿,我們仿佛看到了小男孩因為奔跑而微微泛紅的笑臉,依稀聽出那撲撲跳動著的愛國心!”
相比較這兩位小學生的純真,國歌響起,仍有一些人會嬉笑打鬧、我行我素、衣衫不整,沒有絲毫的莊嚴感、儀式感與自豪感。
國歌響起,應該如何致敬?
《國歌法》對奏唱國歌站立姿勢進行規范:奏唱國歌時,在場人員應當肅立,舉止莊重。舉行升國旗儀式奏唱國歌時,在場人員應當面向國旗,著制式服裝的現役軍人、人民武裝警察、人民警察等人員行舉手禮,其他人員行注目禮。
按照這一規范,奏國歌時拍照、接聽電話等行為,顯然不符合國歌法草案要求。
對于手放胸前的撫胸禮儀,在國外屢屢出現,此次立法過程頗有爭議,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行禮呢?張翔認為,禁止是不必要的,因為是人民群眾自發的情感的表達,應該許可。“法律最后沒有明確規定,我的理解還是允許的,只要是一種莊重的形式,就體現了立法中一個態度,尊重人民群眾的選擇。”
國家尊嚴,請尊重!
手機鈴聲響起,是國歌;網站音樂人改變、惡搞、調侃國歌;在某些婚喪嫁娶、舞會聯誼、開業慶典甚至低俗的慶典等娛樂或商業活動中,國歌被濫用,隨意篡改國歌歌詞……種種濫用、篡改和褻瀆,不僅讓國歌變得非常不嚴肅,更是讓國家形象受到了損害。
9月1日下午,各界呼吁多年、歷經兩次修改審議的《國歌法》獲全國人大常委會高票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主任武增介紹說:“應當奏唱國歌的場合包括:黨和國家機關的重大會議、重大儀典、重大外交活動及重大體育賽事,還有舉行升國旗儀式的時候。同時,明確了不得奏唱國歌的場合,即不得用于商標和商業廣告,不得在私人喪事活動等不適宜場合使用,不得作為公共場所的背景音樂等。”
2017年9月1日通過的國歌法,共計16條,就國歌的地位、奏唱國歌的場合、奏唱國歌的形式和禮儀、國歌標準曲譜和官方錄音版本、國歌的宣傳教育、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作了具體規定。
其中,國歌法第15條規定: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的,由公安機關處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人擔心,今后該如何唱國歌?
“國歌應該大聲唱出來。”在張翔看來,國歌作為國家象征,具有標志政治統一體,引導國家認同,實現國家整合的功能。國家整合需要很多因素:共同的文化情感、共同的歷史記憶、相同的語言文字等等。國歌與其他國家象征一樣,凝聚了國民對國家的想象和情感,寄托著國民的愛國熱情和公民理性。國歌法所應該達到的效果,應該是維護國民對國家的正面情感,促進個人對國家的自覺認同。
武增表示,國歌立法重點是說在正式場合下,對國歌要敬畏,這是對國家民族的尊重;在公開場合下,演奏國歌應該有一個參照,使用正確的版本演奏;在重大場合下,國歌在演奏演唱時應該被尊重。并不是說單個人唱不好國歌就是違法。
愛國情感,教育
《國歌法》還將國歌納入中小學教育,并要求在國慶節、勞動節等重要國家法定節日、紀念日,中央及省區市廣播電臺、電視臺應在規定時點播放國歌。
9月5日,北京市教委下發《北京市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其中要求,小學1至2年級“升降國旗脫帽、肅立,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會唱國歌”。
北京市教委提出的“一年級會唱國歌”計劃,也是貫徹落實《國歌法》的題中之義,不僅很及時,而且十分必要,將國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國歌的理解,進而埋下愛國的種子。
“引導重于制裁。”張翔表示,《國歌法》的國家認同,不是靠強制所能夠實現的,而是要靠國民自發的、主動的、自內而外的感受、理解、體認和表達。他認為,從小的愛國教育非常重要,每個人想到國歌,想到聽國歌和唱國歌的感受,應該是感到溫和、自在的。每一次聽或者唱國歌的經驗,都應該有助于促進個人的共同體認同。
今年,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2周年。
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都激勵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奮勇向前,如今又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強音。
今天,把愛國的種子播進孩子們的心田,祖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