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
摘 要:定義高校教師社會服務,闡述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包括校內校外的社會服務,服務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比較分析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專業社會服務和基本公共服務。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包括有償和無償的社會服務,含有公益服務和公益活動。
關鍵詞: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專業社會服務;高校教師社會服務的有償與無償
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在歐洲地方高校萌芽,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逐步成長,并在其贈地學院中發展形成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威斯康星思想”而正式產生。在近200年對高校這一社會服務職能的實踐、探索和研究歷程中,我國起步較晚,不過,進入21世紀后,國內對高校社會服務諸多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討,諸如有對國內外高校社會服務發展歷史的探析,有對高校社會服務的定義、內涵和形式的探析,有通過中國的和外國的一些高校、有通過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有通過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有通過農業醫學師范體育不同專業的高校等從不同側面對高校社會服務進行實證案例分析,還有運用相關理論多角度對高校社會服務的理論分析、對高校社會服務評價和評價指標以及評價指標體系等的探析。
一、關于高校教師社會服務
早已有專家學者對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內涵作了界定,指出:高校教師從事著人才培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其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是間接為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這一間接為社會服務之外的社會服務活動,即是直接為社會服務,就是人們常說的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活動,它是指高校教師在正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之外,利用自身優勢,以滿足社會直接的、現實的需要為目的,在相對短的時期內有目的、有計劃地直接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發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
這里,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人們往往要么指的是高校教師為校外所做的服務,要么指的是高校教師為校內所做的服務,往往把校內、校外社會服務對立起來。基本上較少人提到,高校教師在校外和校內除正常的教學和科研之外利用自身優勢所做的工作,都應該歸入教師的社會服務范疇。然而實際上,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從內容上包括校內社會服務和校外社會服務,從性質上分為個人行為的社會服務和組織行為的社會服務;高校教師在校外或是把自己的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到社會上為社會服務,或是為社會其他單位提供一些培訓、咨詢服務,等等,這些應該是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績效;同樣,高校教師在校內于工作之外在管理方面、學術方面等,在這些方面為學生、為其他教職員工所做的服務,這些也應該是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校內外的服務是統一的、整體中,不應該分割、分裂它們。
對高校教師校內社會服務,我們還值得進一步分析一下。我們知道,一般高校實行校、院系二級管理。在學校層面,相應工作的管理有對應的職能部門、部門中對應的管理崗位上有對應的管理人員來承擔,但是,到二級院系,一些工作并沒有與學校層次的職能部門和崗位人員有一一對應的部門和崗位人員,從而就使得在院系內有些工作既不是專業技術人員教學和科研工作職責,也不是管理崗人員的管理職責工作,最終一些學校的普遍做法,就是由人在崗位職責范圍外兼做。
二、關于高校教師社會服務與專業社會服務、基本公共服務
高校教師社會服務,是高校教師利用自身優勢為社會開展一些服務活動,它不等同于如今所指的專業社會工作,也不等同于如今所指的公共服務。
如今所指的專業社會服務工作,是職業的社會工作者利用專門的知識與技巧進行幫助人的一種服務活動。這種專業的社會工作通常有四個要素:受過一定科學訓練,系統掌握社會工作理論、知識、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的社會工作者;有困難或問題前來向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的人和團體的受助者;社會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觀念即社會工作價值觀;社會工作實施的過程即助人的活動。所以,專業社會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是遵循社會工作的價值觀,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從事職業性社會服務的人員,他不等同于高校教師,因而此所指的專業社會工作也不等同于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
把專業社會工作運用于學校,形成學校社會工作,但它所指的是以困難學生為研究對象、工作對象的一門學科和一項社會事業。他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學習環境和條件,幫助學習生活適應上有困難的學生,提高適應能力,克服學習障礙,推動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
三、關于無償的社會服務和公益服務及公益活動
有償的、有經濟收入進到單位賬面上的社會服務,在高校社會服務績效評價中,能獲得績效分,得到社會服務績效評價,在高校社會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中這是自然有的指標,并且有的高校對這種有償的社會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也很具體細化:進賬多少多少錢,得多少多少分值。可是,社會需要的并不全是有償的,很多方面,社會需要的卻是無償的,社會服務也因此并不至于只存在有償的。那么,無償的社會服務,在高校社會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又是如何呢?
一些高校的社會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中,較在意有償的社會服務,不在意或不甚在意無償的社會服務,在績效評價時對無償的社會服務賦的績效分低甚至可能無。譬如,市縣級的體育局領導的一些體育項目協會,協會主席、秘書等職務,都是來自民間的,都是社會中或高校或其他一些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自身的技術技能在這些組織中兼任職務,既沒有個人工資又沒有給單位創收進項。但是,社會大眾需要這些組織的技能人員帶領他們進行自發的自主的體育健身活動,這些無償的社會服務提供者做的工作是社會需要的,也是有意義的,應該說,這種無償的社會服務,才是真正意義上對的社會服務,其形式是多方面的,其領域是寬廣的,人民對其需求是渴求的。所以,無償的社會服務,也應該是高校教師利用自身學術優勢為社會服務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重要的指標。
高校社會服務不應該僅僅注重社會經濟服務而忽視了其文化引領和人文價值之作用,高校社會服務也應該具有公益性,應該面向社會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高校社會工作包括在本職工作之外從事的、不計報酬的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宣兆凱.學校社會工作[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德清.學校管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