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楠
摘 要: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現代轉型內在表現了我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現代轉型的內在規律與基本態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對中國文學批評話語方式轉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文學批評文體在現代轉型過程中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基于此,本文重點闡述一些文學批評文體現代轉型契機,并分析未來轉型方向與后續影響。
關鍵詞:中國文學;現代轉型;批評文體;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變遷,中國文學受到進化論思想、啟蒙思想、現代思想觀念等影響,傳統文學形式、現代文學形式、西方文學形式產生了明顯的沖突,文學批評文體也逐漸朝向現代化轉型。特別是傳統與現代文學文體之前矛盾問題,不斷的發生轉變。在中國傳統文體中的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矛盾與比較中,合法性危機不斷出現,特別是經過西方文化知識影響后,文學批評文體也逐漸從擬自然知識體系轉向為現代科學軸心體系以及社會秩序價值向歷史進步價值的多元化轉變。文學批評文體在此過程中,不斷在本土與西方、危機與抗爭、自我與其他、傳統與現代的諸多矛盾與困惑中不斷轉型。
一、中國文體批評文體現代轉型契機分析
在近代,中國文學文體革命意識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第一,以政治作為為基礎的文體革命;第二,以文學創新為基礎的中西比較。隨著中國國門大開,中國藝術形式也產生了較大的變革,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特別是五四運動,將中國文體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度。如梁啟超主張在進行小說革命時提到過,不僅要改變傳統小說的內容,還要采用談話體作為新的文體形式。梁啟超的“筆談”中,我國第一次采用了報刊作為話題基地,諸多學者與文學家都提出了自身的立場與觀點,從而構成了小說界的新格局。該種探究方法一改傳統狹窄、局限的問題,提高了文學批評空間。五四運動后,王國維在《人間對話》中,明確的批判了問題復古論,并大膽的借鑒西方論文文體。例如王國維代表作為之一的《〈紅樓夢〉評論》,全文觀點明確、邏輯清晰、推斷嚴禁。該種新的論說文體,標志著中國文體成功融合西方文體,這不僅讓傳統文學批評文體在性質上產生了轉變,同時也改變了批評文章的寫作方式與外在形式。
二、中國文學批判文體的現代轉型方向
1.文學批判本體意識顯現
在文學批判文體的現代轉型過程中,學者們也逐漸樹立起了文學批判文體意識。文學批判文體意識是指確定文學批評主體作用,轉變傳統文學批評看做文學附屬品的觀念,這種觀念對文學批判文體的獨立品格的建立有著重要作用。如周作人在《文藝批評雜話》中提出,文藝批評從本質上說是一篇文藝作品,不僅要進行理性的客觀分析,同時也要融入自身的主觀觀點,該種觀念與文學批判文體現代轉型有著很大相似之處。在現代文學批評理論中,讓文學批判文體活動視為藝術創造的觀念多次出現。如李健吾提出“批評本身是一件有尊嚴的事情,更是一門獨立的藝術”。由此可見,在文學批判文體的現代轉型中,其中的本體意識已經開始顯現。
2.通過現代化手段改造傳統批評文體
文學批判文體的現代轉型實則就是現代化改造批判文體。如在傳統批評文體中,就產生過對話式批評,但應用范圍極其局限。郭沫若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將對話批評發揮的淋漓盡致,文章不僅對歌德的思想與事跡進行了闡述,并在間奏中勾勒了一段爭論場景,《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后,將各家反對百態形象的描繪出來。在批評文體中融入了戲劇文體,充分表現了自身的態度與觀點,最終取得良好的批評效果。其次,通過對傳統批評文體進行挖掘與分析得知,書評形式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但僅限于朋友之間或師生之間。蕭乾指出:書評需要重視對作品情感與思想上的評論。該觀點從情感、理性的方面對書評特點進行了闡述,將書評提升到了批評原理的高度上。
3.現代化批評問題形式
在五四運動后,新型的文學批判文體形式層出不窮,并且代表性的形式非常多:第一,宣言。如《文學研究會宣言》;第二,理論綱領。如中國左翼聯盟所出臺的理論綱領;第三,演講稿。如朱光潛的《文學批評與美學》;第四,附錄。如《每周評論》對刊登文章進行分析與批判。新型的文學批判文體形式遠不止如此,本文不做多贅述。
4.現代批評文體層出不窮
現代批評文體具有較強的個人特征與風格,是我國文學批評文體的重要標志。例如周作人的美文體、魯迅的散文、章太炎的邏輯體等,都彰顯了現代批評文體的特色,充分彰顯出作者的觀點與創作特征。在魯迅的雜文中,雖然其文體形式保留了傳統的政論形式,但創作思想與內容上具備著明顯的現代化氣息。
三、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現代轉型影響分析
當一種新型文體出現以后,語言表達方式與效果勢必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因此,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現代轉型會對文學批評話語方式造成直接影響。隨著我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現代轉型,文學界也逐漸認識到了傳統批評方式的不足,言說方式也更加注重邏輯思維的歸納性言說和演繹性言說轉變。在歸納性言說當中,批評文體也逐漸量產生了方法論中的轉變。與此同時,郭沫若的諸多作品都揭示了歷史文學概念的轉變過程,使人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詩史的發展過程,這都是歸納法所實現的結果。朱光潛的《詩論》對我國詩歌進行了理論闡述與研究,并將西方、東方的詩歌相結合,通過比較與研究,并結合自身的觀點對詩文進行了闡述。《詩論》將“詩話”轉化為“詩論”,在最后一篇題為《詩的顯與隱》專文中,對王國維的“隔”與“不隔”、“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等來判斷詩歌優劣,構建了“了解——欣賞——反省——傳達”的印象式批評操作程序,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與邏輯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現代轉型推動了中國文學批評話語方式的發展與轉變,彰顯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基本態勢,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過程。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了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現代轉型契機、方向以及影響,旨在推動我國批評文體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念然,論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現代轉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4:107-114.
[2]謝燕.中國文學批評文體的現代轉型述要[J].名作欣賞,2014,23:146-147.
[3]莊桂成.文化生態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