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祁
摘 要:本文以社會交換論的視角,去看待在戀愛過程中的擇偶、交往與分手。認為戀愛中的雙方都有自己特點,這些特點可以歸類為生理、心理和社會性能。而每一種特點在社會交換論的視角之下都可被看成是個體的資源。戀愛過程中,角色的互動都是心理、生理、社會資源的互換,只有交換過程平衡,資源對等,才能保證感情的長遠發展。因此,擇偶,就被看作是挑選與自身條件相符的資源;交往,則是除去外在資源之后更為內在和長遠的資源交換過程;分手,則是由資源不對等引發的交換失衡問題。本文希望通過觀察“資源交換”這樣客觀的計算方式,去探尋情侶之間穩定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資源交換;擇偶;交往;分手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從結果論的角度來看,只有當所有社會交往的關系是平穩的,才能保證人類世界的和諧發展。社會交換論就解釋了這一發展:它從投入與產出關系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將人際傳播重新概念化為一種社會交換現象。社會交換論的創始人——喬治·霍曼斯認為:人際傳播的推動力量是個人利益,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因此社會平穩發展就應盡量避免人們在利益沖突中的競爭,應通過相互的社會交換獲得雙贏或多贏。
那么感情也是如此,感情之間的互動無非是資源需求相交換。我們在選擇愛人時,都是看中了對方身上能夠滿足自己心理、生理需求的某些特質。因此,從純粹的理論上來講,是不存在“不計回報”的愛情的。當你選擇對一個人無條件的付出,必定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一種“魔力”可以滿足你自身的荷爾蒙需求。同樣,一段感情的破裂也是因為,這樣的資源交換狀態失衡。也許當你無條件的付出一段時間之后,你的荷爾蒙需求變大,你希望這個人能附加提供給你更多資源,類似照顧或是關心,可是你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那么資源互換就不能平穩的進行下去,這樣的交換關系也隨之終止。總之,人類的擇偶,交往,分手都是以資源交換的方式進行著。
一、擇偶——外在“資源”交換
擇偶是愛情的前提要素。擇偶的態度源于人類懷著的一份執念——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與自己資源相契合的另一半。而資源尋找這一行為,從結果論的視角去觀察,也相對功利些。換言之,我們對于另一半的資源需求,取決于這些資源的直接表現,例如,外貌、身高、學歷、直觀性格特點等。功利的資源需求在感情的初始階段最為明顯。例如,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男主角對于杰克對女主角露西的愛慕就源于在甲板上的一個照面,隨之被露西的美貌和憂郁的眼神所打動,之后他們在船上的各種經歷屬于交往這一環節,然而,感情第一階段就在各種浪漫、奇葩、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邂逅中開始的。邂逅的人格背景之下,能夠反映出你外在的資源需求標準,也就是——選擇與自身相符的“資源”。
(一)心理資源交換——性別屬性的確立與屬性交換
當我們出生之時,大人們通常會根據我們身體上所帶有的性別器官,來為我們的性別下定義。人類的軀體不斷發育的過程,也是他不斷社會化的過程,而此時的心理對性別角色的定位也逐漸形成。然而歷史上的伴侶選擇,不一定完全是按照男女性別角色進行交換的,例如,同性戀群體、雙性戀群體,陰陽人等。因此,我們暫且把“性別交換”以“陰陽角色交換”的方式去理解。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使中國人習慣性的將世界上所有生物都區分為陰陽兩體,陰者為柔為弱,似水;陽者為剛為強,似火。陰陽的生物發展是對立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的。那么人類作為萬千生物中的一員,必然在發展中也遵循著陰陽發展的規律,女性屬“陰”,男性屬“陽”。
屬“陰”者,她們的性格中就帶有膽小、細心、多疑、患得患失等感性的性格特點;而屬“陽”者則會表現出勇敢、大意、好斗等理性特點。這兩個群體相處的時候“勇敢”給予“膽小”心理上安全感;而“細心”則會付出給“大意”體貼。“性別互補”體現了人類最原始的本性,更是陰陽兩者相輔相成、相容相合的本質。
(二)社會資源交換——純粹與非純粹的資源活動
1.純粹社會資源交換
純粹社會資源是不帶有任何主觀因素的資源體,它能夠以最直觀的方式被他人所了解,例如、外貌、經濟收入、所在地等等。
以純粹的社會資源來擇偶,更多的是體現在沒有情感的基礎上、換言之就是純粹物質需求當中。當擇偶者沒有感情資源的需求,而單單關注于物質資源需求時,這樣的資源交換活動就顯得尤為單一和純粹,而這樣的資源交換也更便于擇偶者衡量和計算。這類擇偶者的擇偶目的更偏向于資源交換的結果而不是過程,換言之就是這類擇偶者更關注與婚姻而不是愛情,例如相親,或是在朋友介紹伴侶等社會交往活動中。
例如我們中國社會的軍人群體。大多數軍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少有接觸到女性的機會,那么那些在進入部隊之前還沒有伴侶的軍人,就很難進行非純粹資源互補活動,于是組織或他人介紹便成了主要擇偶方式。在擇偶時,首先,他們會列舉出他們現有的工作性質,工作地點,工資等直觀資源,當另一方同意之后,軍人們會根據自身情況去選擇與之對等相比較。
2.非純粹社會資源交換
非純粹社會資源也屬于社會資源的一種,都是為了應對需要,滿足需求,所有能提供而足以轉化為具體服務內涵的客體。只是在計算或評估考量時,不如純粹社會資源那么直觀。因此非純粹社會資源相對前者而言會復雜一些,因為這類資源在進行交換的過程中,受到了心理資源、生理資源等其他資源的干擾。
(三)交往——內在“資源”交換
當我們根據自己的資源需求找到了與自身資源相符的另一半,就開始了交往,交往這一過程在剛開始時,都表現十分的和諧,主要是因為交往的主體還停留在資源的直觀表現這一階段,隨著交往的不斷深入,資源與資源之間,就由互補逐漸過渡到互換。從感情的表象上來看,就是感情的主體在不斷深入和了解。此時的資源就不再是表象,而是深入到價值層面,精神層面。
(四)內在資源互換
內在資源是除去一切客觀的條件,只從個體主觀方面去做出判斷和辨析的一項資源,換言之,交往的主體需要知道自己的主觀意向是什么,然后逐步進行資源交換活動,探求交往的另一半的主觀世界。然而這一探求的過程,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淀。
1.性格資源與本性資源
性格的影響因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社會性的,性格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以及價值取向指導的行為本身。性格的表現形式更為外在,換言之,我們在接觸一個個體的同時,可以從他的行為大致判斷出他的基本性格特征。
而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變的思維方式。本性是先天自然風氣與感覺世界所形成,比如防御心,求知欲,榮譽感等。人的本性包括有求生、感知等。這就需要交往著長期深入的接觸才能了解到。
情侶之間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一開始,會根據對方的外在表現,也就是性格資源進行互換和交流,隨著時間的延長,資源交換的不斷深入,就開始了本性資源交換。
2.心理需求資源互補
個體在人格發展中,性格和本性的因素,不僅會影響到他的行為本身,同時也會間接影響到它的心理需求。有的在內在資源交換中呈互補狀態,有的則是呈相類似的狀態。
雖然相似性可以加強人際吸引,但是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如果彼此的心理需求都能在對方身上得到滿足時,雙方的資源交換過程就會更加融洽。在現實中的資源交換過程中,雖然一開始都是奔著資源相近的原則進行資源互換的,但事實上每一個資源交換的兩個個體都不可避免的在做資源互補這樣的社會活動。比如,一個支配型的男生往往會選擇一個依賴型的女生;一個喜歡控制的高調女生恰好與一個被動型、事事靠他人決定的低調男性交往;一個自小心理有缺陷的,缺乏安全感的女生,會更加偏愛年紀大、成熟穩重的男生。其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虐待傾向和受虐傾向的人結合到了一起。試想,如果一個正常人和虐待傾向或受虐傾向的人交往,而雙方都不愿意改變,最后很有可能以資源交換不平衡而導致分手。
(五)核心資源互換
當交往時間已經變得長久,外在資源和內在資源的交換頻率已經達到飽和。就例如:在性別交換這一方面,情侶間已經明確對方的性別,并且就陰陽二者資源特質交換的十分融洽,那么就單憑性別這一資源維持交換現狀,也許連曇花一現的局面都等不到。久而久之,單一的資源就不能成為維持資源互換這一活動了手段,當感情的發展已經有了一段時間,感情雙方主體的心理都進入了一個倦怠期,那么穩固感情的主要因素了就離不開本篇章的標題——核心資源。
核心資源并不是具體特指哪一類型的資源,它可能是各類資源相互作用的總和,因此憑借這一點就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個體,它不僅體現在情侶間的交往方面,也體現在個體的社會發展之上,所以核心資源也就成了具有辨識度的標簽。就拿現在保守爭議的文學人物田小娥為例,小娥在舊社會里要嫁為人妻,這是她的性別屬性資源;嬌小的身姿和撩人的臉龐,這是她的外在資源(即純粹社會資源);他父親本是秀才,與純粹農民還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生下的小娥在本性上就不具備恪守婦道、貞潔烈女的特質,她追隨的是本心的欲望,這是她的本性資源;她被郭舉人虐待、被白鹿村唾棄、被黑娃舍棄,之后的一系列反抗的行為,和心理變化,這是社會環境對她性格做出的影響,也就是她的性格資源。當所有的資源集于田小娥一身,就給讀者們呈現出了這個豐富飽滿的形象,也是與男性交往時,不同男性與她交換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人的核心資源越是突出,越是明顯,那么在資源交換中,可供選擇交換的資源也就越多,感情也就越穩定。換言之,一項資源在交換過程中達到飽和,那么馬上就會有另一項資源替補,繼續交換活動。
二、分手——“資源”交換失衡
社會交換理論通過交換概念,發現社會資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產生的權力地位的分化,并從各個權力層次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中找到社會系統發展、變遷的動力。那么在情感上,權利和層次的沖突和對立,就對應了資源失衡,資源失衡就意味著發展不平衡。
情感雙方,會在所有資源都已經互換到飽和之后,再無其他資源所替代,就會出現資源交換活動的斷裂。舉例可以表現為:沒有共同話題(心理資源交換失衡);異地戀失敗、父母反對(社會資源交換失衡)等。
(一)核心資源弱化導致吸引力弱化
個體發展與資源交換活動之間的聯系是共同作用、不斷強化的,當二者中任意一方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資源交換活動進行不下去。核心資源的弱化是相對的,只有在伴侶的參照下,才能表現出來。
每個個體在社會發展中承擔的角色不同,個人發展的速度也因人而異,并不是所有的情侶都會同步發展。那么當一方的資源已經遠遠多于另一方時,就意味著某一方的核心資源已經被弱化,那么情侶之間可供交換的資源就變少了,當一方從另一方那里得不到相應的“酬勞”,情侶之間的吸引力就會被減弱,這時資源交換就出現失衡。情侶之間就會出現矛盾,開始爭吵。久而久之,當矛盾升級,所有的資源交換已經全部達到飽和狀態,資源交換活動也就隨之結束,感情雙方也就隨之分手。
(二)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資源”需求不同
隨著個體的不斷發展,環境的調換,人們的資源需求也會不同,例如,少女時代的戀愛,希望有烏托邦式的純粹的心理資源;初入社會,希望穩定,則在純粹的心理資源需求上有夾雜了一些社會資源;到了談婚論嫁的時期,則希望對方可以提供長久的資源以便交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個體接觸到的社會性產物也就越多,這些隨著年齡見識過的社會因素,會對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社會性需求產生影響。這也就意味著個體的核心競爭力會產生變化,那么可供交換的資源也就隨之增多。因此當伴侶可以提供的資源不變,個人的資源不斷增加,很快,這樣的資源交換活動就達到飽和,資源交換失衡,也就意味著感情的破裂。
三、結語
一份感情的穩定,需要感情的主體去細心維護,主體要正視自身的資源情況,量力而交換,不要過度需求。除了對伴侶的要求,也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核心資源。一段長時間的感情中間,夾雜著多種類別的資源,如心理資源、社會資源等等,時間越久,資源種類也就越豐富,交換的頻率也隨之無限擴大,當一方可提供的資源越多,另一方得到的滿足感也就越大,當感情雙方都已經熟悉這樣的資源交換方式時,這段感情也就越來越穩定。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動,會出現資源的交換弱化、交換失衡等問題,單一的資源不再能保證原有的資源交換,這時就需要感情的主體,主動提供其他的資源以供交換過程平穩的發展,而不是消極等待對方的妥協。
總之,要保證感情的平穩發展,就需要主體去主動、主導、主觀的維護,才能走的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