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我國教科界引起極大反響。廣大專家學者深刻領會重要指示的精神實質,暢談學習體會和收獲,為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獻計獻策。
執政理念的深刻轉變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周國模教授新學期第一件事兒,就是學習習總書記重要指示。在他看來,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他說,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
他指出,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林場建設實踐是習總書記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
他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推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類社會和自然本是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協調共生的關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走綠色發展的道路。經過三代塞罕壩造林人久久為功的建設,如今的塞罕壩已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里成為生動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賦予林業人的新使命。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以塞罕壩林場工作者為突出代表的新時期林業人忠于使命、勇于擔當,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論是在造綠護林技術革新,還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些省份在部分重點生態區位開展的商品林贖買等改革,也讓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有了更多獲得感。我們相信,當生態環境日趨改善、人民群眾在美麗中國大地上安居樂業之時,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之日。
中國重視林業堪稱之最
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陳建成教授正在主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程》。他表示,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大學生全面學習生態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他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領導人這樣重視林業。這一重要指示既是對中國林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的精神鼓舞,更是對長期參與綠色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事業的林業人的最高贊譽。這是中國務林人的驕傲。
中國林業在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下,取得了輝煌成績。他指出,在世界森林資源減少的同時,我國卻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的良好局面,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開辟了中國林產品加工產業“兩頭在外、世界第一”的驕人成就。這不僅是中國務林人對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貢獻,更是落實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重要貢獻;這不僅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貢獻,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貢獻。
他說,塞罕壩林場堅定信念、矢志不渝、遵循規律、艱苦奮斗,不僅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營造人工林的典范,而且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中國林業人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為中國的生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產“木頭”向產“生態”轉變
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林震教授長期從事生態文明的研究。他說,塞罕壩林場用事實雄辯地說明了通過科學的辦法可以實現生態修復、再造“綠水青山”,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造福人民、完全可以成為“金山銀山”。塞罕壩“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精神使他領會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遵循兩個原則。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維護和改善生態安全、擴大生態容量為直接目標。塞罕壩林場在曾經“荒漠無際、寸草難生”的壩上地區,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為京津冀和華北地區提供了清潔凈水和氧氣等生態服務,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為生態文明建設豎起了標桿。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塞罕壩的“生態奇跡”靠得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三代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的接力、發揮國有林場集體優勢,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創造的人間奇跡。
他說,我國現有4000多個國有林場,正在實現從“產木頭”向“產生態”轉變,必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養生態文明建設一線人才
東北林業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安勇反復研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他說,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國走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的綠色發展之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空氣常新的生態文明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
他指出,塞罕壩人用半個多世紀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樹立了“從一棵樹到萬畝林海”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鑄就了“忠于使命、艱苦奮斗、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林業院校責無旁貸的使命與責任。他說,要不忘初心,牢記“替山河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誓言,發揮人才、學科和專業優勢,建成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陣地和綠色智庫。高校要培養更多“吃得苦、留得下、干得好”的生態文明建設一線人才,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引領者。要積極引導科技人員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攻堅克難,銳意創新,把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基因、綠色銀行。要讓師生從塞罕壩精神中汲取營養,獲取正能量,用塞罕壩精神教育和激勵他們轉變發展理念,倡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共同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
創造更多的生態奇跡
北京市剛剛在全國率先發布了園林綠化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行動計劃。市林業碳匯辦公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周彩賢說,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學習塞罕壩精神,最重要的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具體落實到本職工作上。
她表示,要緊密結合本地、本單位的實際,認真對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細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方案、具體措施。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會長期不懈的努力,一代接著一代干。我們要像塞罕壩人那樣,從自己做起、從細節做起、從現在做起,為創造更多的生態奇跡貢獻力量。
湖州師范學院“兩山”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凡明教授說,是什么鑄就了塞罕壩精神?塞罕壩人的動力在哪里?塞罕壩人的堅守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經濟上的滿足,而是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這是對綠色事業的高度負責與使命擔當。這種驅動力是基于人的內在信念、情感、理性而不斷釋放出來的強大的內在能量,使行為主體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正是有了這種力量,塞罕壩人才能在荒漠沙地上創造出造林100多萬畝的綠色奇跡。作為“兩山”重要思想誕生地的湖州人,更應該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與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讓塞罕壩精神深入人心
在信息爆炸、信息過剩的時代,如何讓塞罕壩精神深入人心?北京林業大學綠色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鐵錚教授認為,要著力講好塞罕壩故事。
他指出,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首要的是廣泛傳播、有效傳播、精準傳播,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素養。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社會提出的要求。塞罕壩林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典范。塞罕壩精神的宣傳不能一陣風,而要持久、深入、常態化。
他認為,要認真研究公眾的接受心理,有針對性的采取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傳播形式,把塞罕壩林場感人至深的事跡宣傳好,讓塞罕壩故事深入人心;要加大研究力度,全面分析塞罕壩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的豐富內涵,深入挖掘塞罕壩精神的內核實質和科學規律;要在全社會推廣、學習塞罕壩精神上下功夫,推動塞罕壩精神真正成為全社會“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